《天下凉州》第07章:前凉张轨隐居女几山二十二年在干什么?
(2021-05-24 15:54:41)
标签:
凉州文化天下凉州文化武威五凉文化 |
分类: 文化散文随笔 |
张轨离开洛阳的心情很急迫。
正月初九,司马伦登基大赦天下时,张轨早已离开洛阳,离开了他的故乡宜阳女几山,踏上了西去凉州的漫漫长路。早在正月初一刚过,百官们忙着筹备司马伦的登基大典时,张轨一家人就在忙着收拾行囊。他没心思过年,他知道,最安全的年,是赶快离开洛阳。等一切准备停当,车驾报告张轨:一切皆妥了。张轨道:上路!车驾便在洛阳灰暗的天空里响响地甩了一鞭子。几辆木轱辘牛车就吱吱扭扭地拉着张轨及夫人等一行出了洛阳城。
张轨是西汉赵景王张耳之后,字士彦。他的祖籍,是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平凉)人。祖上自秦汉以来,有过辉煌的家史。秦汉两朝出过宰相,家族世代举孝廉。鼻祖张仪,当过战国时的秦国宰相;高祖叔张苍,当过西汉宰相,张苍与李斯、韩非三人,还是荀子最得意的三大弟子。始祖张耳,当过西汉时的赵景王。都是地位显赫的高门大户。祖父张烈,当过曹魏时的外黄县令,父亲张温当过太官令,母亲是陇西辛氏,虽不出自高门大户,但在当地也是士族闺秀。张温任太官令后,张轨便随父亲迁居洛阳宜县女几山,终于迁到了离京都洛阳最近的地方。哥哥张肃是军中良将(后任建武将军)。但张氏家族自张轨祖父辈开始,就渐渐走下坡路了,官职、门第一代不如一代,在高门显赫的洛阳京都,安定张氏尽然滑落到上流豪族社会之外,连中不溜都排不上,变成了不入流的一般士族。
曹魏正元二年(255年)乙亥,张轨出生于宜阳县女几山云中坞。即今天的宜阳县张坞镇苏羊寨。民国《宜阳县志》卷二载:“云中坞,即今之苏羊寨”也。云中坞,是崤函古道上一个并不引人注目的山寨。它位于宜阳西部,南邻女几山,隔洛河与三乡相望。今天的张坞镇,就因云中坞和张氏显赫的家世而得名。
女几山,是张轨出仕之前的隐居之地。位于宜阳西部的洛河南岸,这里奇峰林立,飞瀑高悬,烟云浩渺,自古被称为仙山。女几山与汉山隔洛河相望,为崤函古道之锁钥。唐宪宗时,宰相裴度讨伐淮西吴元济,过女几山,在这里刻石题诗云:“待平贼垒报天子,莫指仙山示武夫。”这座仙山,曾吸引了无数的文人骚客前来游览,明朝画家唐寅曾不远千里而来,在这里度过整个春天,画成自己的得意之作《春游女几山图》。
云中坞,也是魏晋时期女几山中唯一的居民区。“坞”,即指古代的“坞堡”,或称“坞壁”,是建有防御设施的城堡建筑。云中坞,就位于女几山下,渠谷水之滨的七峪山上,七峪山南邻花果山,北临洛河,地势雄伟,如在云端,故名。这在魏郦道元《水经·洛水注》中记得清楚,不是杜撰:“洛水又东,渠谷水出宜阳县南女几山,东北流径云中坞,左上迢遰(dì)层峻,流烟半垂,缨带山阜,故坞受其名。”
今天,“云中坞”已不叫“坞”,而叫成了“寨”子,因为现存的苏羊古寨,虽是在云中坞原址上所建,但却是北宋以后的风貌。此地易守难攻,七峪山上土地肥沃、溪流处处,自古就是人类宜居之地,著名的苏羊仰韶文化遗址就在这里。后来因战乱,人口逐渐稀少,几近荒芜。曹魏建都洛阳后,由于人烟稀少,下令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二百里内,听任民众前来居住开荒,特别是在宜阳设典农使,鼓励民众在宜阳修建堡坞庄园。当时,举族迁来宜阳的人很多,如云中坞附近就有杜恕建的一处泉坞。张氏家族和皇甫家族就是从那时迁来定居的,并逐渐发展,共同创建了云中坞。
女几山自古多隐士,最著名的不是张轨,而是他的老师皇甫谧。皇甫谧和张轨的祖籍都是安定郡。皇甫谧的爷爷是皇甫规(字威明),与张奂(字然明)、段颎(字纪明)合称“凉州三明”,系军功出身,颇有威名。皇甫家族成功实现由武向儒的转变,成了儒家大族。
皇甫谧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生于新安县,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曹魏时期举族迁至女几山,定居“云中坞”。皇甫谧是那个时代的通才,长儒学、中医、周易,著述甚多,名满天下。他一生布衣,在女几山以种地、采药、行医、教书为生。
他的皇甫书院,就设在女几山上。那时,张轨的父亲张温,与皇甫谧是挚友,曹魏景元元年(260年),张温就将六岁的张轨送到皇甫书院读书,专攻儒学《周易》。从此,张轨师从皇甫谧隐居女几山,学习儒学22年之久。后来,张轨又跟学者杜预,学习了杜预所著的《周易》,并写出了《易义》等学术著作,虽然算不上一代名儒,但也有了日后步入仕途的经学资本。
《晋书·张轨传》说:“张轨与同郡皇甫谧善,隐于宜阳女几山。”有人一听张轨与“皇甫谧善”,便以为两人是挚友,其实不是,他爹张温才与甫谧善是挚友,他俩是师徒关系,恩如父子。世人又一听“隐于”二字,以为白云之巅、奇峰之上的女几山洞穴或茅屋之中,就住着皇甫谧和张轨两人,过着世外桃园般的隐居生活。这又是个天大的误解。因为女几山云中坞,并非隐居了两个人,而是常居着几大家族数千百姓。皇甫书院虽然在女几山上,但他们的古堡云中坞,就在女几山北、渠谷水泮、七仙山上,相距很近,皇甫书院里,更非张轨一个学生。跟皇甫谧读书的人很多。读书在山上,家居在山下,生活都很方便,世人便以为隐居。
到西晋泰始六年(270
结婚一年后(271年),张轨长子张寔,出生于云中坞。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皇甫谧67岁了,自感老天爷留给自己的时日不多,就为弟子们的前程和出路着想。皇甫谧凭自己的名望,向朝廷推荐自己的四大弟子张轨、挚虞、牛综、席纯,同时入朝为官,张轨等四大弟子,终于结束了在女几山隐居的求学生涯。
这一年,张轨28岁,长子张寔11岁。
次年,皇甫谧病卒于云中坞,享年68岁,并葬在了这里。
张轨在洛阳整整服侍了二十年,师傅不在,父母逝世,家道衰落,一切只能依靠自己。二十年里,张轨官没混大,却把岁数混大了,混成了四十七八的中年人。好在张轨内心平静淡定,人混大了,相没混老,还在朝中得了个“西北美男子”的雅称。这即是对他外在形象的肯定,也是对他内在形象与性情的嘉许。
因为相由心生。凡学习儒学的人,心中都供奉着一座孔子的圣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雅气充蕴,相必堂堂。你看今天台湾岛上的那些“台独”分子,个个的相,都是一幅歪瓜劣枣之相,脸相,鼻相,嘴相,整体形象,都没一个正的。女人没女人相,男人没男人相。赖清德之流还留了个汉奸样的大分头。而那些内心爱国、主张国家统一的人,内心里都充蕴着浩然正气,相就端,眉就清,脸就正,个个一幅慈眉善目的君子之相。你看新党青年王炳忠,长的就帅哥一枚,如封疆大吏张轨一样,诚“宝岛美男子”也。就因为内心之气的正邪不同,善恶不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以及追求的信仰,皆不同也。
张轨虽然家道中落,但读儒书二十多年,内心正气不失,平日里就很注意姿态仪表,文雅端庄。如今,人到中年,快奔五的人了,却时来运转,枯树开花,中年得志,终于当上了封疆大吏。今日远赴凉州,让辛夫人稍加收拾,就显得更加衣冠楚楚,看上去更加显得稳重,内敛,儒雅而又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