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一百零二夜:昌松瑞石

(2010-10-15 12:50:21)
标签:

昌松瑞石

古浪

女娲补天

甘州石

新唐书太宗本纪

星座

分类: 子平门姓名学

第一百零二夜:昌松瑞石

第一百零二夜:昌松瑞石

 文/王相山

 

    出游世博回来,听到的第一个大新闻,是有关我家乡的,标题很雷人:“一个世界上最穷的县耗巨资干了一件震惊世界吉尼斯记录的事—--甘州石大挪移”。网上已炒的很凶,十张嘴,有九张半是骂家乡父母官“昏庸”的。就替故人担忧,唾沫渣子能淹死人啊,别说如今的网络了,比“雄鸡一唱天下白”还白。

    古浪人可以不知道县长是谁,但无人不知甘州石。民间的版本,传说此石是甘州(古张掖)的石,是女娲补天补剩的一颗,曾经堵过黑河的洪水,救过甘州人的命。原来昌松县洪池谷连着黄羊川,黄羊川地接石门峡,秋节洪水泛滥,灾害频繁,春夏又缺水。人们盼望着能堵住石门峡,拦蓄洪水,造福古浪人。太白金星路过昌松时,听到人们的心声,就去找石头,恰巧碰到女娲补天所剩的那块石头。就将它带回来截石门峡的水。刚到洪池谷边,被一个甘州道士发现了,他惊讶的说:“我们甘州神石,怎么跑到这里来了?”话音未落,石头就不动了,永远定在了洪池谷(今古浪峡)。

    正史的版本,《新唐书•太宗本纪》明确有载。唐贞观十七(643)年八月,唐太宗与群臣正为立太子犹柔寡断、举棋不定时,凉州刺史李袭誉上书太宗,昌松县洪池谷天降瑞石,上有“高皇海出多子,李元王八十年,太平天子李世民,千年太子李治”等88字奇文,一时轰动朝野。要知道,在那个极度想信“天命不可违”的年代,一个祥瑞就是一份“天书”,具有高于皇权的昭示意味。太宗当即派礼部郎中柳逞“驰释复检”。太宗听柳逞复验所奏属实,确信“天有成命,表瑞贞石”,于是年十一月初三日,遣使特带玉器丝稠,前往凉州昌松鸿池谷进行了隆重祭祀。同时,因凉州获瑞石,下诏大赦凉州。也使古浪峡声名远扬。昌松瑞石的出现,彻底打销了太宗顾虑,下诏立晋王李治为太子。李治从此在太子宝座上高枕无忧地做了六年皇帝梦。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去世,李治登基,庙号高宗。

    古时,皇帝生时,其母若有奇梦异兆,当皇帝时若天降祥瑞,那就是真正的天子了。自神农氏炎帝始,黄帝,少昊,颛顼,帝喾,等等,都有奇梦异兆,都有天降祥瑞的。到清朝乾隆,谁若献瑞,仍然高兴的不得了,兴奋处,还要赋诗彰之。同样,如果没有昌松瑞石的出现,按太宗个性,废除李治太子是意料中的事。一块石头,成就了一代天子,改变了大唐的历史,听起来很玄,但在帝王世袭制的封建社会,则是顺理成章的了。倘若没有“昌松瑞石”的出现,大唐的历史不知怎样改写呢?

    “昌松瑞石”由此罩上了一层神秘面纱。早已写进了《甘肃风景名胜》等众多书籍。远方来客路过古浪峡,无不要一睹这“天外来客”的尊容。甘州石的名字呢,因它的功能愈传愈神,也就愈叫愈多,一名“甘酒石”,一名“支山石”,一名“育婴石”,一名“催生石”。每个名字的后面,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直到今天,个个故事听起来依然生动鲜活。真是“片石巍然峙道边,易名作颂到今传。”

    这块石头,露出地面3米,周长19米,净重369吨,距县城约7公里。历届政府都呵护过它,为防风吹雨淋,为它专门修了八角亭,还在旁边修了西路红军血战古浪的雕塑,与香林寺、铁柜山、滴泪崖等,构成了古浪峡密不可分的人文自然景观。千百年来,甘州石就这样坐卧于古浪峡中,青山常伴,绿水常流,接受着过客千年不绝的朝拜与香火。

    今天它离开古浪峡了。被一台400多吨的吊机王平稳吊起,安放在大平板车上,慢行约4小时,搬到了古浪县城金三角。家乡古浪过去叫国家级贫困县,为一块石头花钱折腾,网上不出那雷人的标题才怪。县上因何动了搬它的念头,至今,我不得而知。有一风水说是,搬动搬动“昌松瑞石”,就会“石(时)来运转”。

    这就难怪要惹人闲话了。闲话者,心态各异。有人用“吵”,是想吵骂;有人用“抄”,是想抄事;有人用“炒”,是想炒热,还想炒鱿鱼。自古以来,各地出现的祥瑞,凡人能拿动,马能驮动,车能拉动,船能载动的,都要敬献朝庭的。“昌松瑞石”重近四百吨,无能为力,才让它石卧原址,献去的只是凉州人的一道奏折。唐朝时若能搬动,早搬着献到长安了,压根等不到现代人动脑子。

    一个自然人文景观,万不得一,只有在原址保护,它的人文价值才最大。挪了它,它的故事,它的传说,它的人文价值就会如熊市,极速下跌,甚至荡然无存。从这点上说,是否做了件“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的蠢事呢!

                                                 2010-10-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