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转]Ben老师探讨华德福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2014-11-19 09:20:34)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育 |
原文地址:[转]Ben老师探讨华德福教育的意义和目的作者:澜扣儿
一、儿童与成人的意识状态非常不同
人的内在由物质、感觉、意识、意志这四个层面构成,我们在幼年时期大部分时间里意识是沉睡的,我们的感觉和意识是混合的,因此我们无法区分内在与外在的世界,我们不能将自我独立出来,不能区分我和我以外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醒”着的时候变多了,我们的意识在逐渐被唤醒,这个时候我们开始体验到自己与外界的分离,开始产生了很多不同以往的感觉,这个感觉存在于心中,而不是大脑,所以它仍然是不明晰的,无法用逻辑的语言来表述,但一定会通过其他形式展现出来。
到了成年后,我们的意识完全被唤醒了,这个时候的人就是完全与外在世界可分离来的,我们此时成了自己意识的主宰,我们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孩子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去要求孩子像个大人似的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或其他“小大人”一般的做法都是不合理的。
二、自我发展的过程始终围绕着一呼一吸
不论成人还是儿童,自我发展必然需要像呼吸那样有进有出,这实际上就是贯穿整个人生命的对话,是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对话。为什么艺术性活动能帮助人们自我发展?因为艺术的活动都是有呼吸的,是如对话一样的交流。比如,一个画家画画,必然是画几笔停下来看一看自己的画,再接下去画,这个停顿就是画家在和自己的作品交流,就是画家的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对话,一进一出。同理,唱歌也是如此,歌唱者也是一边唱出调,一边用耳朵听旋律,这也是一个出和入同步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是动态的,是混合的,始终变化着。
主流的学校教育(尤其以应试为目标),往往只让孩子接受,有进没有出,到最后孩子能给出的就依然是老师当初给进去的。
三、生命曲线是V型的,童年和晚年都在V的两个末端
我们这些父母此时正处于生命曲线的低谷(V字的低端),或者说拐点。在这个时候因为客观的原因(生存),我们对世界的关注不可避免的更集中在物质上,因此我们逐渐忘记了天堂的感觉,忘记了那些去感受非物质力量的感觉。但也正是在这个拐点上,我们自己内心开始了对生命的前所未有的感受,因为我们从青春年少的那个与死亡无关的时期逐渐向生命的衰退期过渡了,我们的生理机体也在退化,所以,我们也开始在自问——我这辈子到底为何而来到这个世界?生命到底意味着什么?我的生活应该怎么过?这些问题的出现实际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年危机”的来临。
四、不要颠倒家庭模式
孩子在幼年时期,非常需要来自成人的引导和权威的树立,而到了青春期(12-13岁之后)就开始需要越来越多的自由,需要独立的主张。
那么,正确的家庭模式,应该是——在年幼的时候,让孩子做孩子,而在青少年时期,让他们做小大人。这意味着什么呢?
而到了青春期,一直积累的这些被错误观念支配的父母所带给孩子负面的影响进一步导致孩子的行为、意识都陷入混乱之中,以至于超出控制,以至于孩子自己更加不知所措,而产生更加激烈的行为和情绪。这个时候父母们往往就不得不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压制孩子。所以,我们看到许多的家庭,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时,都出现父母更加管制、约束孩子。也就是说,本来应该在这个时候获得更多自由的青春期孩子,却被剥夺了自由、削弱了自我意识。
所以,这是一个完全颠倒的家庭模式,一种“倒置”的亲子关系。
------------------------------------------
互动讨论内容:
给孩子树立父母的权威,当然并不是说你要去呵斥孩子、要求他都听你的,按照你说的做。不是这样简单、粗暴的!做父母绝对不是容易的事情,我们需要学习什么是孩子,需要观察孩子的状态。Ben说这需要“中庸”的智慧,他说我们中国人应该最擅长这个的,他还是从中国文化里学到这一点的呢!You
need to find middle way。
我们所谓的树立权威,是意在让孩子内心深处自然的接受一种努力向上看(Look up to
the
noble,见下面的晨颂诗)的习惯,让他知道自己的生活中总是有一个高于他自身能力和眼光的标准,一个他可以信赖的真理。
要注意,如果你对孩子的要求一切应允,你在孩子面前的形象一定不会有多高大,那种唯唯诺诺的样子也在被孩子吸收、内化。那么,长久下去,让孩子“朝上看”的这种体验的缺席,导致了进入青春期、甚至更大的时候,孩子会陷入迷失,缺乏寻找“榜样”的感知力,也就很难帮助其内心意志和意识能很好的结合,而成长为坚实的自我人格。
让孩子感受美的东西,那么,父母、老师也得自己感受到才行。你如果对你给孩子所讲的故事没有感觉,那么还不如不讲。不要以为孩子“很傻”,就认为可以“嘻嘻哈哈的”糊弄一下,逗笑、装疯、卖傻,就完成了当父母的“义务”。如果你是出于“义务”而陪孩子,而给孩子讲故事,那就不要讲。因为,你这样做等于在伤害孩子,伤害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感觉。
让孩子知道,值得信赖的父母、老师是守卫真理的,如天神一般的在替孩子们守卫真理,直到孩子有一天自己具备守卫真理的能力。这个真理并非一个特指,而是泛指人类的意志(spirit,更深层的will,意愿)与意识(来自soul/heart,consciousness)的坚定合一,也包含广泛的真、善、美。在孩子年幼时,必须由我们这些成人来替他们守卫。其实,也就代表了应由我们来判断是非、选择对错,我们在为孩子树立道德的标杆。
为高尚而崇敬,就是要孩子们仰望父母——其实,孩子们与生俱来就如此,大家也许小时候都有这样的记忆:和小伙伴争论到底谁的爸爸(妈妈)是最厉害的,都认为自己的爸爸(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妈妈)!
这就是孩子本能的“仰望父母”,也是本能的需要“榜样”。那么,显然,作为父母,我们要认识到自己的言行在孩子身上的影响会有多大,我们应该如何谨慎、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
Ben说孩子是有本能的“希望自己做一个好人的,希望自己做得更好”——也许,对应着我们古人所谓“人性本善”的说法吧。
但是,这也不是说持续的“做梦”是万无一失的——Ben说不管什么梦,迟早有醒来的那一刻,也需要醒来。所以,我们也并非任由孩子“做梦”,也还是需要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来唤醒他。比如,幼儿园阶段老师可能不需要在教孩子唱会一首歌后再加入更多的变化,但是,对于一年级的老师,就应该适当的引入变化,比如让孩子边唱边有节律的挥手或跺脚,这就是适当的“唤醒”。
同时,孩子的这种梦幻般的状态也解释了为什么“故事”最适合他们,当然,也说明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故事”,以及更重要的是“讲故事”的方式。
第一个故事源自古老欧洲童话《睡美人》,虽然我因为经常给杉杉榕榕讲这个故事已经对其情节烂熟了,但是这次听Ben介绍故事的用意,非常惊叹这故事背后的故事,并由此而更理解华德福对孩子发展过程的解读。
而故事又要安排,恰好还多出一位仙女,却没有被国王邀请。——为什么这么安排?显然如果故事里少了这个“戏剧冲突”就会让故事完美得平淡无奇,而生活中并非这么完美的,所以,故事里一定要有这第13个仙女来真实反映现实的不完美。
头11个仙女纷纷为公主送上祝福,却在第12个仙女祝福前被那愤怒的未被邀请的仙女抢先诅咒了——公主会在12岁生日那天被尖锐的东西刺中手指而死去!这时,第12个仙女虽不能改变这个诅咒,但她可以弱化它,说公主并不会死去,只会沉睡一百年。Ben说在过去,一百年就代表很远很长的时间,并不是精确的数字100。国王下令把王宫里所有尖利的东西都销毁,试图保护公主。
同时,城堡在这个时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这个城堡就是父母曾经为孩子建立的那块安全的环境。而现在,公主开始独自一人在城堡里探索,她很好奇的来到了一个她过去从来没有见过的门前——这又是象征着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开始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
在人智学理论里,智性的力量和理性的意识是年老的人的象征,同时,也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在此时已经走出了童年的混沌,当他再回望自己小的时候,就会感觉自己“老”了。所以,这里用老太婆这个形象。
那么,这个王子如何到来呢?
Disney(迪斯尼公司)糟蹋了。那些迪斯尼的各种卡通表现手法,虽然也有其美的地方,有聪明的技巧,但是,那些美仍然过分关注physical,是物质形式的美,全然破坏了这些童话本来最珍贵的精神意境。
-------------------------------------------
Ben对迪斯尼的评价也是让在座的家长们很震惊的,也可以说是对我们的当头棒喝!
写到这里,我突然有点开悟和反思——
同样的,作为父母,我们自己经常就是孩子们“近在眼前”的王子和公主的代表,那么夫妻间的关系是否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心中那个对王子与公主结婚(“意志和意识的婚姻”)的理解?不和谐的父母也许不经意间就为孩子埋下了其今后内在的意志和意识不能很好结合,不能扎根于真实世界土壤的隐患呢?
关于给孩子讲述《睡美人》的故事,Ben介绍说这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手段,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状态来选择,可以是讲故事,也可以是讲了故事后再跟孩子一起画出来,或者排演一出戏剧。那天在课堂上,Ben就带领所有家长一起“画”了这个故事。
他特意展现了“相对更适合孩子”的画法(也是我们成人在陪孩子一起画时推荐使用的),用粗的笔触(不是线条,所以不要用笔尖,而是将笔更侧贴近纸面,学过素描的朋友应该不难理解,如果是蜡块或者粗的蜡笔、粉笔就更好),先从一个物体的内部画起(而不是我们通常做的那样先画轮廓),涂上一层颜色后,可以继续在上面覆盖其他的颜色,以此来调整画面的感觉。其总的顺序是,先画出一个大的背景(big
picture),再添加细节(比如,一片森林覆盖的城堡里的图景,可以在画完了整个森林、城堡和天空融为一体的大背景,最后再来画森林中的鸟或其他动物)。
他演示完后,我们这些家长也都拿出了纸笔开始自己尝试用一种新的方式来画。
注:本文出自:杉榕妈<分享Ben Cherry广州华德福讲座点滴,感谢杉榕妈的付出。
作者介绍:Benjamin
Cherry,澳大利亚资深华德福老师和师资培训老师,从事华德福教育近35年。他和家人与华德福教育最初相识于英国一所残障儿童学校,但他本人作为华德福老师的经验大多来自于他在澳大利亚和同事一起创办的一所华德福学校,他在该校执教19年。
早在1971年第一次在越南教书时,他即与东方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后来,经他扶持,中国台湾和大陆的华德福教育落地生发。他拥有剑桥大学法律硕士学位、伯明翰大学医学学位和澳大利亚巴瑟斯特大学教育证书。他的华德福教师培训结业于三大洲:英国、南非和澳大利亚。他访问并教习了亚洲、非洲、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的多家华德福学校,足迹遍及全球,他本人的生涯也迈向新的可能性。
近十年来,Benjamin
Cherry致力于亚太地区的华德福教师培训,协助亚太区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德福先驱开办新学校。
Benjamin
Cherry是中国华德福教育的播种人和中国大陆第一所华德福学校——成都华德福学校的指导老师,同时也是台湾多所华德福学校,广州、深圳华德福的指导老师。从2007年到2009年,Benjamin
Cherry老师担任了国内三年制华德福小学师资培训主导老师,也是国内华德福学校论坛的主要负责人。
前一篇:[转载]何为艺术?
后一篇:864-如何观察与理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