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华德福来到东方
(2014-10-20 09:39:21)
标签:
华德福国学传统 |
分类: 教育 |
近融感与离斥感是人智学的基本概念
在这样的概念框架下,如何理解东方的传统文化,也即道、儒、释文化
道、甲骨文为导、为行、为四通八达
儒的核心是如何安德、立德、行德,德的甲骨文字形(),左侧是于道同的,而右侧为竖目,与一条光。
可见儒家所求的德,即是近融感与离斥感平衡
襄公十一年(前 562 年)
夫乐以安德, 义以处之, 礼以行之,信以守之,仁以厉之,而后可以殿邦国,同福禄,来远人,所谓乐也。
释,极端的离斥感,通过极端的离斥感,而达到天下如一的理解,因为极端的离斥感,佛门中的人通过对理的思维,直接影响了真实的感受,比如说白骨观。
在如此视角下的应用:
近融感强、离斥感弱的阿斯伯格,是否可以通过修释来表增强其离斥感,以达到平衡?
依照传统教育的选拔标准所选出的人才也将是离斥感强的人,而现在这样的人组成了社会的权力框架。
人的三体假说与六经
《董子春秋繁露·玉杯·第二》说:“《诗》、《书》序其志,《礼》、《乐》纯其美,《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是非,故长于治。”
可见这里诗、书是作用于人的意志体,礼乐工作于星芒体、而易、春秋则是精神体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