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次讲座的主题是
:以华德福的方式陪孩子学钢琴,不过,对于我,孩子这么小,对钢琴一无所知,听这个讲座,旨在感受华德福
,感受生活中的华德福。其实华德福本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高高在天上的月亮,遥不可及。
阿曼先问大家,什么是心中的华德福?有人说是平衡、爱、自然、节奏、爱中的规则,我以为,华德福更多的是唤醒了心中的善良,从善意出发去思考身边的人与事,带来身心的平和
,不需要锋芒毕露,只需宽容开阔。
阿曼说,华德福的老师,不应该是文艺女青年,不应该仅把目光投注到自己的内心和笔端,更多的应该投入到孩子身上,投入到自己的双手上,用艺术的故事和艺术的作品带给孩子无形的滋养。
阿曼说,孩子学钢琴尽可以安排到7岁甚至9岁以后,7岁之前请给孩子时间,让他们成长他们自己的身体,让他们努力向着未来的成人发展,尽可能不要去打扰他
们,不要唤醒他们。钢琴的学习,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而不是艺术的过程,小小的孩子,除了死记硬背或者被过早开发,不会有更多享受更多获益。
阿曼说,学钢琴,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开始一首曲子,更重要的是从生活中感受钢琴的内涵。比如,一个走字,可以有很多形容词来修饰,快的,慢的,快乐的,
安静的,蹑手蹑脚的,脚不离地的,这些,都只有从生活中获得感性的认识,然后才能付诸到钢琴的演奏中,学习快奏、慢奏、连奏等等。
阿曼说,7岁之前,熏陶孩子最好的曲子是巴赫的“初级钢琴曲集”,之所以舍弃神童莫扎特而选择巴赫,其理由听起来有些让人发笑却深以为然,因为莫扎特是被过早开发的
神童,他没有快乐的童年,他没有幸福的生活,而巴赫,一生从容,子孙繁茂,这些人生的痕迹,会物化到他们的音乐中,我们的孩子,需要被幸福滋养。熏陶的办
法,妈妈自己听,学会哼唱,唱给孩子,录给孩子,不求多,贵在精,孩子感受的是曲调中妈妈满心的爱。除了爱孩子,我们更要爱我们自己,巴赫首先是来滋养我
们自己。
阿曼说,如何培养孩子与钢琴的感情?很简单,把钢琴当作家里另外一个孩子领回家,把他视作孩子的兄弟姐妹,爱惜他,亲密他。而节拍器,则是钢琴这个孩子的
玩具,我们可以先把节拍器带回家
,帮节拍器做好衣服,让孩子与节拍器熟悉起来,做好伙伴,等到钢琴来到家里,节拍器、钢琴与孩子会成为很好的组合,孩子学琴不必急,可以等与钢琴熟悉一段
时间之后再开始。
阿曼说,孩子真的开始学琴了,泛读和精读都是必须的,六级以下的孩子,一个学期只需精读两首,六级之后,一年只需精读一首,其余时间,尽可以广泛弹奏,给孩子新鲜感,让孩子有成就感,不会过于枯燥。精读与泛读的比例在1:8。
阿曼说,孩子学琴什么都可以错了再纠正,什么都可以原谅,只有指法,必须严格执行,不能有误。
阿曼说,蒙氏的孩子更多关注自我,时刻警惕着不被别人侵犯,典型的:你没有权利要求我!华德福的孩子是自得其乐的,善于寻找乐趣,很open;主流的孩子则更善于阿谀奉承,习惯于看别人脸色,缺少自我。
阿曼是个风趣幽默的人,颇不似广东人,反倒像东北的女子,敢说敢做,爽朗开阔。其与孩子相处的细腻多变、其对华德福或者说艺术化教学的执着追求,很让人动容,是的,能把一个工作做成事业,不断探索不断深入,乐在其中,除了热爱,还是热爱。
华德福是艺术化的,有些人因此误解华德福,也有人因此远离华德福,可是,如果,我们稍微努力一下,把生活看作艺术,把人生活得更艺术化一些更诗意一些,受益的,绝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现时的中国人,有时候理智的现实的过了头吧。
这只是我听到的我感受到的阿曼,也许与现实中的阿曼很有出入,也许与阿曼的言辞有些偏离,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从阿曼的身上获得了滋养,所以,感
谢你,阿曼,让我明白,艺术与生活并不是两张皮,我们可以把他们合二为一。比如,那个月亮味道的曲子,是不是与小林校长的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异曲同工?
回家后,给丁弹唱新学的小曲子:533 422 1234555……丁笑了,再一遍,再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