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起来解读“锡绣”纹样之谜(二)

(2011-01-07 11:51:57)
标签:

锡绣

纹样

商周

春秋

戎装

甲胄

分类:

    这是一篇博友们一起帮我解读锡绣纹样的汇总博文。一次很有意思的博客讨论,非常感谢老师们不遗余力的将自己所知道告诉我,而我做为一个资料的汇集者,更需要把这些讨论成果汇报大家了。
    在这新年的开始祝福大家,平安喜乐!

首先,感谢“中国陶艺教育“的讨论:


中国陶艺教育

我妄猜一下:是卐形的变体
     卍形纹饰种类很多,各地形式不一致,常见的有左旋卍形和右旋卐等。还有绘作双线成井字状变幻者,或有臂端作多次弯折者,或有卐形臂端作手足状者,或有卐形加上点画者。
     有人认为它与数字有关,是数字的表号;有人认为它是花押或族徽之类;还有认为是代表器物所有者或器物制造者的记号。更多的是在变迁当中成为成为纯装饰性的符号,服务于美观和祈福的所需。

博主回复:

非常感谢您的推断,很有意思。这个图案的主要部分看似是卐形的变体的连续不断,其实是有左右两边组成的,一边偏大, 一边偏小,感觉有阴阳之分,苗民族在几千年的迁徙途中,一直需要巩固的信息是手牵手,团结才能繁衍。而今这一支在贵州的时间我们初步推测在600年左右,这个问题也就是在讨论他们600年前居住在哪里,这个符号是怎么传递下来的?没有矿场在深山里,锡从哪里来?



中国陶艺教育

呵呵,善于提出问题是科学求解的最佳方式。在我们尚未得到确证的资料时,不妨大胆假设,再一一确证。至于用锡的问题,我觉得不难寻找,从史源上可以查阅一下当地的县志或州志,看看锡这种矿藏如何运输到当地来而作为一种原料进行手工生产的。
   本来有张苗族纹样图,可不知道怎么传上去。

博主回复:嗯,是的。非常感谢老师,我一会上传几张地图来给大家看看。关于炎黄与蚩尤部落的战役。




http://s7/middle/63d1af1ag991076910246&690

2 再要感谢博友“如是宣和”的浩然小弟,专门拍了今天的这组图片,供大家一起分析,这组图片也就将纹样的来源历史推到了商周时期。

http://s12/middle/63d1af1ag991076af81fb&690

http://s6/middle/63d1af1ag991076ce1c25&690

http://s9/middle/63d1af1ag9910770b2678&690

http://s1/middle/63d1af1ag99107729a6b0&690

http://s7/middle/63d1af1ag991077669d56&690

http://s3/middle/63d1af1ag991077947422&690

http://s8/middle/63d1af1ag991077c23967&690

http://s16/middle/63d1af1ag991077effc9f&690

http://s1/middle/63d1af1ag9910782d0a00&690

http://s4/middle/63d1af1ag9910784b8f33&690

http://s2/middle/63d1af1ag9910785ad821&690

http://s14/middle/63d1af1ag991078889d5d&690
3 另外我在“中国老行当”的《锡匠》一文中又找到这些资料:
     锡匠又称锡器匠或铸锡匠,在我国已经有了近4000年的历史。商周时代,人们已经能够用 锡与铜、铝合铸体量庞大的青铜礼器。我国有关锡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周礼》,《史记·货殖列传》中也有“金锡连丹”的叙述。南北朝时期,王室贵族常以纯锡 制作牛、马、猪、羊等冥器,唐、宋两朝,民间锡质茶、酒等日用器皿已开始流行,锡器从明永乐年间开始盛行,并持续不断地扩展和延伸它的使用范围。
    锡质温润、光亮鉴人,且熔点很低(231.89℃)、延展性强,易于加工并被反复利用,很受民间的欢迎。到解放前后,锡器已经进入到每个家庭,成为人
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如水壶、酒壶、香炉、烛台、茶叶罐、热汤婆等。
    过去的打锡匠多以走村串户、上门为人打制锡器为主。那时候用锡器的人多,看到打锡匠来,不少人家都会把一些残旧的锡器拿来回炉,重新打制新的锡器。打锡匠于是就在人家门道里或是房前的空地上摆开摊子,修理或制作锡器。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中国老行当文化保护研究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7c73d010091zs.html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oz-screenshot-2.png
http://s15/middle/63d1af1ag993a16021efe&690


    最后,感谢“长剑三尺”的黄老师还亲自写了一篇名为《苗族锡绣,被世人遗忘的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博文作为解答。节选部分给大家一起来做讨论吧:
    苗族锡绣针法又称“剑河锡绣”,因分布位于清水江中游地剑河县内而得名。绣法是将灌注成型的背面穿孔的小锡条应用挑花绣的方法订缀在布面 上,在不大的围裙上形成纹样。锡绣的花饰犹如银子般闪亮,显其富贵与华丽。现已不多见,在刺绣原材料、加工、工艺以及文化符号的表达方式上与众不同。目前,是世界上仅存的,也是非常特殊的一个刺绣种类。

     苗族服饰,有“穿在身上的史书”之说,其历史久远,渊源至今已无从考究。据《苗族古歌》载:大约在唐末宋初,苗族首次迁徙至今剑河县境 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锡绣服饰是县境内十二种苗族服饰中最独特的一种,从表象上看,锡绣服饰制品端庄古朴的服饰特点至今仍遗存着春秋战国时武士戎装 的甲胄之风。在材料的使用上,金属“锡”的使用与甲胄功能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联系,有待进一步考证。

    

    今后仍然欢迎每一位看到这篇博文的朋友一起再来讨论,还“锡绣”一个可靠的来由。
    锡绣之谜,等待大家一起解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