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玉镇真伪评鉴--玉骆驼

标签:
杂谈 |
1、 玉质:和田青玉质,手感细腻,油润平滑,重量: 489g,密度:2.97,尺寸:长130mm。
2、
形态特征:形态均匀逼真,造型准确,呈静态卧姿,身体壮硕丰满,头部雕刻细致而夸张,张口露齿,颌下有须。
3、工艺:采用圆雕、镂雕、浮雕、阴线刻工艺。
a、镂雕及钻孔处有粗细不均的螺旋纹。
b、细阴线刻无崩口,颈后分向两边的两束长鬃毛刻长阴线,在弧线处有明显的接头(出茬),再30倍放大镜下阴线槽内有粗细长短不一的解玉砂摩擦痕迹,头顶和驼峰上的短阴线刻同汉代螭龙腿部的短阴线有同样的效果,即给人一种全身都有毛的感觉。
a、橘皮皱:放大镜下,表面起皱明显。
b、晶体析出:受沁部位:头顶、腿部,闪光晶点明显,在灯光下有针状晶体闪光。在受沁过度处(腿上部白色处)针状闪光晶体围绕骆驼身体一周分布。
c、全身分布有氧化白斑 。
5、沁色:
沁色过渡:头顶土沁直到颈部,沁色由浅至深,过渡自然,底部铁锈沁色,红褐色,伴有氧化白斑和黑色水银沁,沁色入肌理,并形成一层浅色过渡层(白色部分),尾部沁色由浅至深过渡明显。
根据多年的经验,汉代古玉受沁,同时具有四种颜色或以上者,非常难得(氧化白斑、水沁白、水银黑、铜绿、土黄、铁锈褐色等)。
6、绺裂及沁缩:
7、气味:
8、吐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