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界都知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诗词同样应遵循这个规律,从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到唐诗宋词的百家先贤们所写出的诗词歌赋,只所以万古流传,不仅是诗词意景真切,而且语言朴实。既为达官显贵文人墨客而把玩,又为普通百姓而喜爱。有的遵循格律严谨,有的如流水自然,几近白话。但大多都是易学易记。例如唐•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歺,粒粒皆辛苦。完全大众语言,且引起民众思想共鸣。再如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抓住了时令节景,诗中画面立马展现眼前,深受世人喜爱。再如人民诗刊六十年代刊载的郭沫若的诗:社里高粱长得大,高到天宫织女家。织女探头窗外望,撞了一头高粱花。这种大气的夸张,令人只看一遍,便终生不忘……
可遗憾的是,现今的某些诗词爱好者,一味追求格律,绞尽脑汁,用些生僻字,诗成之后,别人读十遍几十遍还记不住,只能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因此,我们写诗应尽量贴近生活实际,面向各层次读者,换句话说,写诗也要与时俱进。
大别山上红旗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