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洪善理
洪善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44
  • 关注人气:18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学课堂教学转型变革

(2014-01-05 15:48:54)

本月24、25日,去青岛24中观摩学习了数学教研活动,作为华师大青岛实验学校,定期邀请专家给与面对面指导,执课教师先行上初建课,专家观课议课磨课,继而第二天调整后再上重建课,此项活动开展了4年,短短一天半的学习,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该校(包括几个学校间结成的学习共同体)对课堂教学的转型变革活动开展之先行认识之深、力度之大、效果之明显,尤其专家点评剖析之准确、深刻,真实的体会到了那种长久没有的醍醐灌顶的感觉。

“重心下放”、“重点定位”、“结构关联、开放互动”、“三放三收”、“横向、纵向”、“要生成、忌即成”、“反对填空题”、“让学生举例,多举例”、“课堂生成资源的捕捉、生成和加工”、“整体—局部—整体”等关键词的提出,都充盈着清新的理念。

吴教授对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研究是深层次的,她提出:

一 课堂教学的现状反思

   (一)课堂教学的四种“改革”状态

    方法的改革:旧框架+方法技术=教师主导

    形式的改革:旧框架+新元素=学生主动

    加法的改革:情境+活动+技术+开放题

    局部的改革:认识部分内化并转化为行为

   (二)课堂教学的问题所在

    教学点状的问题,缺乏知识整体的结构意识

    教学演绎的问题,缺乏知识形成的过程意识

    教学封闭的问题,缺乏师生互动的生成意识

    本质问题:学生认识单一,思维被动,教学中人的因素突显不够,教学的育人价值拓展不够

    两个割裂现象:割裂知识整体,割裂来龙去脉

    三种演绎现象:演绎教材知识,演绎教案程序,演绎例题格式

    四大封闭现象:“小步子走”的现象,问题设计缺乏挑战力度

                  “替代思维”的现象,学生基础性资源的匮乏

                  “视而不见”的现象,教师捕捉资源意识缺乏         

                  “盲目开放”的现象,教师点拨回应意识缺乏        

   (三)现状背后的原因分析:

       对课堂教学变革前提性问题缺乏认识

     对教育的理解,什么是教育?

     对学科的重新认识,学科的内涵是什么?

     怎样在教育学的立场下把教育与学科进行融合?

     怎样通过教学促进人的发展?教学的展开逻辑?

       课堂教学变革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

     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

     简单加法的思维方式

      二 课堂教学的转型变革

    需要确立课堂教学的教育学立场

    需要凸显课堂教学中“人”的因素

    需要拓展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

    需要探究体现新质的教学新形态

      ——课堂教学需要发生转型性的变革

     (一)课堂教学变革研究的内容

      教学观念:价值取向,培养目标

      教学内容:选择依据,编排方式

      教学设计:课型结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师生角色,展开逻辑

      教学评价:评课文化,反思重建

      成人与成事:在成事中成人,用成人促成事

      成事的路径:共通理论→个人内在理论→教学行为

      成人的路径:实践扎根→土壤改良→内力形成

     (二)课堂教学变革研究的立场

      观念变革:从知识的教学到育人的教学——价值转换

                从局部的割裂到整体的综合——思维转换

      内容变革:从机械教教材到灵活用教材——视角转换

                从点状的教学到结构的教学——策略转换

      设计变革:从抽象的学生到具体的学生——重心转换

                从封闭的教学到开放的教学——方式转换

      过程变革:从机械的执行到动态的调整——状态转换

                从单向接着动到双向的互动——单位转换      

      评价变革:从示范性表演到问题的诊断——对象转换

                从结果的评价到过程的评价——功能转换

     (三)课堂教学变革研究新形态

      三观十性:价值观,学生观,活动观

      三层次价值观:共通价值,独特价值,具体价值 

      三大原则:全程规划,持续递进,日常渗透 

      三层次教学目标: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具体目标 

      三个结构加工策略,三个生命激活策略,三大内容组织策略 

      三放三收,三种生成(资源生成,过程生成,拓展生成) 

      三读:读学生,读教材,读自己 

      全程性三个等级的评价:设计,过程,反思

      三 课堂教学变革思想和策略

     (一)课堂教学变革的价值追求

      知识是育人的资源,教学要促进人的生命成长,要培养主动发展的新人

      变革思路:思想——策略——原则——方法——新习惯

                        

                     知识结构,

                     整体规划

                     系统行为

      变革路径:开发文本中育人价值,开发教学中育人资源

     (二)课堂教学变革的策略选择

      第一层次“表面理解”的几种状态

       有的教师把结构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编排体系中 

         知识学习前后顺序之间的联系

       有的教师把结构理解为知识学习,掌握与运用之间的联系

       有的教师把结构理解为一个个知识点的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均匀分布

       有的教师把结构理解为一节课教学过程的前后顺序的联系

      第二层次的“意义理解”

    关于知识结构的学习,布鲁纳认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这种有意义联系的反映,也是一种结构关系的表现。

       教材知识的结构加工策略:以条状重组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

                                  以块状重组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

                                  以条块融通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

       教材知识的生命激活策略:实现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生活的沟通

                                 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个人经验的沟通

                                 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生命实践的沟通

       教材知识的内容组织策略:长程两段策略,整体感悟策略,融合渗透策略

    长程两段的教学原则:

    教学结构:主要采用发现的方式,让学生从现实的问题中出发,充分地体验,发现和建构,逐渐形成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与步骤结构。

    这一阶段的教学时间可以适度放慢。

    运用结构:主要让学生运用这一结构,主动地学习和拓展与结构类似的相似的知识。由于学生已经能够掌握和灵活运用结构进行主动学习,这一阶段的教学时间适合以加速的方式进行。

    整体感悟的教学原则:教学系统展开逻辑:整体——部分——整体

    整体原则:是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包摄性较广的,比较清晰和稳定的引导性材料,它提供了帮助理解和记忆新知识的脚手架。

    分化原则:是指学生首先应学习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或者说,教学中应先学习上位概念,然后在上位概念的同化之中学习下位概念。

   (三)课堂教学的整体综合设计

     1. 整体综合性设计的内涵

     强调包含性:每个环节是一节课的一个局部,每节课是一个单元的一个局部;每个单元是一学年的一个局部,每个学年是整个学段的一个局部。

    强调综合性:教学的各要素是教学整体的一部分,将各要素进行综合,形成不可剥离,相互锁定的整体

    强调有机性:不是简单做“加法”,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有机联系

    2.整体综合性设计的原则

    一要“读学生”——了解学生前在状态,潜在状态和发展可能

    二要“读教材”——研究教材的育人价值

    三要确定具体目标——确定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体目标”

    四要开放和弹性——关注学生差异,开放和弹性化的设计

    3.整体综合性设计的体现

    设计改变一:新教学方案设计表

    设计改变二:各种资源开发和利用

    设计改变三:三放三收的过程设计

     “开放性”的设计:

    在广度上的开放,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包括正确的,错误的信息,都可以成为学生交流讨论的共享资源。

    在深度上的开放,教学更重要的是展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是呈现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

    大问题的设计:大问题一,大问题二,大问题三

    重心下移的设计: 一是改变个别学生“替代思维”的现象

                       二是改变学生思维表浅和定势的现象

                       不同学生不同资源有生成的可能

    信息回收的设计: 一是改变“视而不见”的现象

                       二是改变 “走过场”的现象

                       三是改变“为开放而开放”的现象

    设计改变四:融练习于过程之中

  (四)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过程

    1. 互动的不同形态

    缺乏互动的状态——不开放:问题封闭

    小问题设计小步走,问题缺乏挑战力度,学生思维被动——假开放:表面开放

    问题设计开放,但教学重心没有下放,资源生成不够丰富——白开放:盲目开放

    问题设计开放,教学重心下放,但缺乏资源捕捉回收意识

    局部互动的状态——半开放:回应无效

    问题设计开放,有重心下放和信息回收,但回应反馈无效

    真实互动的状态——真开放:回应有效

    问题设计开放,有重心下放和信息回收,有效的回应反馈

    2.什么是互动生成?

     互动生成的含义:是对课堂动态不确定性展开状态的刻划

     资源生成:因开放的教学而使学生生成基础资源

     过程生成:因资源的利用而使学生生成新的认识

     拓展生成:因拓展的延伸而使学生生成新的问题

展开逻辑:                  捕捉判断调整促进生成

                             ↑             

开放导入→学生资源生成→师生回应反馈→教学过程生成→开放延伸

                                      (新资源生成)

                             ↑             

                             互动深化,促进教学

     3.为什么互动生成?

     互动生成的目的:扫除困难与障碍,丰富认识和体验,提升思维的层次

     互动生成的思想:体现对师生的生命尊重和人文关怀

     在互动生成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师生真实的生命成长

     4.怎样能互动生成?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ü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基础上的动态发展,是对预设的超越。

ü      如果没有目的指向的预设,那么课堂的生成可能是偶然的,盲目的是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的生成。要关注作为基础性前提的预设,但又不能拘泥于预设,努力在预设的基础上实现超越,促进生成。

       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ü        以“资源生成”为目的的“有向开放”

        开放导入是前提——生成基础性资源,资源捕捉是关键——作为互动性资源

        偏差:防范错误(小步走,步步设防,步步为营)

              回避错误(个别替代,视而不见)

              学生生病老师吃药(反复纠正,反复出错)

       错误也是教学的重要资源

       错误作为资源的特征要求:对问题的分析具有典型的意义

                               对问题的分析具有反衬的意义

                               对问题的分析具有生成的意义

ü      以促进“过程生成”为目的的“交互反馈”

       当学生资源对全班学生有价值时,要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体验

       当学生有个性化和创造性见解时,要注意进行梳理并加以提炼和提升

       当学生有说不明道不清出现混沌时,要及时帮助学生从混沌到清晰

ü      以“拓展生成”为目的的“开放延伸”

ü      以提升学生思维为核心的“互动生成”

       第一层面,以“量”和“速度”的方式来体现

       第二层面,以“质”的方式来体现

       第三层面,以“结构化”的方式来体现

       第四层面,以“学科化”的方式来体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天使的翅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