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4、25日,去青岛24中观摩学习了数学教研活动,作为华师大青岛实验学校,定期邀请专家给与面对面指导,执课教师先行上初建课,专家观课议课磨课,继而第二天调整后再上重建课,此项活动开展了4年,短短一天半的学习,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该校(包括几个学校间结成的学习共同体)对课堂教学的转型变革活动开展之先行认识之深、力度之大、效果之明显,尤其专家点评剖析之准确、深刻,真实的体会到了那种长久没有的醍醐灌顶的感觉。
“重心下放”、“重点定位”、“结构关联、开放互动”、“三放三收”、“横向、纵向”、“要生成、忌即成”、“反对填空题”、“让学生举例,多举例”、“课堂生成资源的捕捉、生成和加工”、“整体—局部—整体”等关键词的提出,都充盈着清新的理念。
吴教授对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研究是深层次的,她提出:
一 课堂教学的现状反思
(一)课堂教学的四种“改革”状态
方法的改革:旧框架+方法技术=教师主导
形式的改革:旧框架+新元素=学生主动
加法的改革:情境+活动+技术+开放题
局部的改革:认识部分内化并转化为行为
(二)课堂教学的问题所在
教学点状的问题,缺乏知识整体的结构意识
教学演绎的问题,缺乏知识形成的过程意识
教学封闭的问题,缺乏师生互动的生成意识
本质问题:学生认识单一,思维被动,教学中人的因素突显不够,教学的育人价值拓展不够
两个割裂现象:割裂知识整体,割裂来龙去脉
三种演绎现象:演绎教材知识,演绎教案程序,演绎例题格式
四大封闭现象:“小步子走”的现象,问题设计缺乏挑战力度
“替代思维”的现象,学生基础性资源的匮乏
“视而不见”的现象,教师捕捉资源意识缺乏
“盲目开放”的现象,教师点拨回应意识缺乏
(三)现状背后的原因分析:
对课堂教学变革前提性问题缺乏认识
*
对教育的理解,什么是教育?
*
对学科的重新认识,学科的内涵是什么?
*
怎样在教育学的立场下把教育与学科进行融合?
*
怎样通过教学促进人的发展?教学的展开逻辑?
课堂教学变革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
*
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
*
简单加法的思维方式
二 课堂教学的转型变革
*
需要确立课堂教学的教育学立场
*
需要凸显课堂教学中“人”的因素
*
需要拓展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
*
需要探究体现新质的教学新形态
——课堂教学需要发生转型性的变革
(一)课堂教学变革研究的内容
教学观念:价值取向,培养目标
教学内容:选择依据,编排方式
教学设计:课型结构,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师生角色,展开逻辑
教学评价:评课文化,反思重建
成人与成事:在成事中成人,用成人促成事
成事的路径:共通理论→个人内在理论→教学行为
成人的路径:实践扎根→土壤改良→内力形成
(二)课堂教学变革研究的立场
观念变革:从知识的教学到育人的教学——价值转换
从局部的割裂到整体的综合——思维转换
内容变革:从机械教教材到灵活用教材——视角转换
从点状的教学到结构的教学——策略转换
设计变革:从抽象的学生到具体的学生——重心转换
从封闭的教学到开放的教学——方式转换
过程变革:从机械的执行到动态的调整——状态转换
从单向接着动到双向的互动——单位转换
评价变革:从示范性表演到问题的诊断——对象转换
从结果的评价到过程的评价——功能转换
(三)课堂教学变革研究新形态
三观十性:价值观,学生观,活动观
三层次价值观:共通价值,独特价值,具体价值
三大原则:全程规划,持续递进,日常渗透
三层次教学目标: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具体目标
三个结构加工策略,三个生命激活策略,三大内容组织策略
三放三收,三种生成(资源生成,过程生成,拓展生成)
三读:读学生,读教材,读自己
全程性三个等级的评价:设计,过程,反思
三 课堂教学变革思想和策略
(一)课堂教学变革的价值追求
知识是育人的资源,教学要促进人的生命成长,要培养主动发展的新人
变革思路:思想——策略——原则——方法——新习惯
↓
知识结构,
整体规划
系统行为
变革路径:开发文本中育人价值,开发教学中育人资源
(二)课堂教学变革的策略选择
第一层次“表面理解”的几种状态
*
有的教师把结构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编排体系中
知识学习前后顺序之间的联系
* 有的教师把结构理解为知识学习,掌握与运用之间的联系
* 有的教师把结构理解为一个个知识点的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均匀分布
* 有的教师把结构理解为一节课教学过程的前后顺序的联系
第二层次的“意义理解”
关于知识结构的学习,布鲁纳认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这种有意义联系的反映,也是一种结构关系的表现。
* 教材知识的结构加工策略:以条状重组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
以块状重组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
以条块融通的方式对教材进行结构加工
*
教材知识的生命激活策略:实现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生活的沟通
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个人经验的沟通
实现书本知识与学生生命实践的沟通
*
教材知识的内容组织策略:长程两段策略,整体感悟策略,融合渗透策略
长程两段的教学原则:
教学结构:主要采用发现的方式,让学生从现实的问题中出发,充分地体验,发现和建构,逐渐形成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与步骤结构。
这一阶段的教学时间可以适度放慢。
运用结构:主要让学生运用这一结构,主动地学习和拓展与结构类似的相似的知识。由于学生已经能够掌握和灵活运用结构进行主动学习,这一阶段的教学时间适合以加速的方式进行。
整体感悟的教学原则:教学系统展开逻辑:整体——部分——整体
整体原则:是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包摄性较广的,比较清晰和稳定的引导性材料,它提供了帮助理解和记忆新知识的脚手架。
分化原则:是指学生首先应学习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或者说,教学中应先学习上位概念,然后在上位概念的同化之中学习下位概念。
(三)课堂教学的整体综合设计
1. 整体综合性设计的内涵
强调包含性:每个环节是一节课的一个局部,每节课是一个单元的一个局部;每个单元是一学年的一个局部,每个学年是整个学段的一个局部。
强调综合性:教学的各要素是教学整体的一部分,将各要素进行综合,形成不可剥离,相互锁定的整体
强调有机性:不是简单做“加法”,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有机联系
2.整体综合性设计的原则
一要“读学生”——了解学生前在状态,潜在状态和发展可能
二要“读教材”——研究教材的育人价值
三要确定具体目标——确定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体目标”
四要开放和弹性——关注学生差异,开放和弹性化的设计
3.整体综合性设计的体现
设计改变一:新教学方案设计表
设计改变二:各种资源开发和利用
设计改变三:三放三收的过程设计
*
“开放性”的设计:
在广度上的开放,教学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状态包括正确的,错误的信息,都可以成为学生交流讨论的共享资源。
在深度上的开放,教学更重要的是展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是呈现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
*
大问题的设计:大问题一,大问题二,大问题三
*
重心下移的设计: 一是改变个别学生“替代思维”的现象
二是改变学生思维表浅和定势的现象
不同学生不同资源有生成的可能
*
信息回收的设计: 一是改变“视而不见”的现象
二是改变
“走过场”的现象
三是改变“为开放而开放”的现象
设计改变四:融练习于过程之中
(四)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过程
1.
互动的不同形态
缺乏互动的状态——不开放:问题封闭
小问题设计小步走,问题缺乏挑战力度,学生思维被动——假开放:表面开放
问题设计开放,但教学重心没有下放,资源生成不够丰富——白开放:盲目开放
问题设计开放,教学重心下放,但缺乏资源捕捉回收意识
局部互动的状态——半开放:回应无效
问题设计开放,有重心下放和信息回收,但回应反馈无效
真实互动的状态——真开放:回应有效
问题设计开放,有重心下放和信息回收,有效的回应反馈
2.什么是互动生成?
*
互动生成的含义:是对课堂动态不确定性展开状态的刻划
*
资源生成:因开放的教学而使学生生成基础资源
*
过程生成:因资源的利用而使学生生成新的认识
*
拓展生成:因拓展的延伸而使学生生成新的问题
展开逻辑:
捕捉判断调整促进生成
↑ ↓
开放导入→学生资源生成→师生回应反馈→教学过程生成→开放延伸
(新资源生成)
↑ ↓
互动深化,促进教学
3.为什么互动生成?
互动生成的目的:扫除困难与障碍,丰富认识和体验,提升思维的层次
互动生成的思想:体现对师生的生命尊重和人文关怀
在互动生成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师生真实的生命成长
4.怎样能互动生成?
*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ü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基础上的动态发展,是对预设的超越。
ü
如果没有目的指向的预设,那么课堂的生成可能是偶然的,盲目的是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的生成。要关注作为基础性前提的预设,但又不能拘泥于预设,努力在预设的基础上实现超越,促进生成。
*
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ü
以“资源生成”为目的的“有向开放”
开放导入是前提——生成基础性资源,资源捕捉是关键——作为互动性资源
偏差:防范错误(小步走,步步设防,步步为营)
回避错误(个别替代,视而不见)
学生生病老师吃药(反复纠正,反复出错)
错误也是教学的重要资源
错误作为资源的特征要求:对问题的分析具有典型的意义
对问题的分析具有反衬的意义
对问题的分析具有生成的意义
ü
以促进“过程生成”为目的的“交互反馈”
当学生资源对全班学生有价值时,要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体验
当学生有个性化和创造性见解时,要注意进行梳理并加以提炼和提升
当学生有说不明道不清出现混沌时,要及时帮助学生从混沌到清晰
ü
以“拓展生成”为目的的“开放延伸”
ü
以提升学生思维为核心的“互动生成”
第一层面,以“量”和“速度”的方式来体现
第二层面,以“质”的方式来体现
第三层面,以“结构化”的方式来体现
第四层面,以“学科化”的方式来体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