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故都的秋》的悲凉美
(2011-09-13 15:45:08)
标签:
教育 |
分类: 高中语文必修课教学 |
郁达夫所欣赏的是秋天的“ 悲凉”美。
艺术性散文并不是科学小品,它的生命就是审美的,而审美的特点就是作者主观的情感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感情。
他在《故都的秋》开头这样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把“ 悲凉”当作美,郁达夫显然有意把秋的“悲凉”作为美来系统地欣赏的。“悲凉”属于郁达夫一人所独有,最见奇妙。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秋天的“悲凉”为什么是美的?如何理解秋天的“ 悲凉”成为了美的情感。
先来看在郁达夫笔下,秋的悲凉是怎么个美法:“不逢北国之秋,已经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是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悲凉”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既有联系,有无必然的联系。因为感秋可生悲可生喜,况且悲也未必从秋景中来。审美是一种情感和感觉,文学的审美,一般化的情感和感觉是很难感染读者的,关键在于要有特点。郁达夫这一段文字,有没有特点呢?“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没有大城市的商业繁华,也没有政治生活的喧闹。他所选中的芦花,非常朴素,从形状到色彩几乎没有什么花的特点。他所选中的公园,不是游人如织的胜地,而是比较幽静的陶然亭,就是在这比较幽静的公园中,他所钟情的,恰恰又平淡得只剩下了柳条的影子。西山的虫唱,有的是野趣,与其说是大都市的,不如说是乡村的。潭柘寺的钟声,给人的联想,是古老、宁静而悠远,在大城市的喧嚣中,没有宁静的心情是感而不觉的。从这里可以感到,郁达夫所营造的故都之美在于超越了大都市的喧嚣,更具乡野的宁静和自然的境界。正是这些多数人也许会觉得索然无味的地方,郁达夫感到是最值得玩味的。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隐隐地透出悲凉的感觉和心境。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郁达夫听到的仿佛是悲凉之声,显然含有悲凉之情。
让我们再来寻找一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秋在哪里?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一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至此,作者赏玩到十足了,“碧空蓝朵,青布单衫,秋色清冷; 秋蝉衰鸣,风雨萧瑟,秋声寂寥。”看到这冷清的秋色,听着幽静的落寞的秋声,内心深处的那一份“悲凉”的秋味怎不会油然而生呢?
郁达夫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