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意地栖居——《瓦尔登湖》教学设计

(2011-06-17 17:22:14)
标签:

陶渊明

梭罗

《瓦尔登湖》

《桃花源记》

简朴生活

教育

分类: 高中语文必修课教学

一、教材分析
    《瓦尔登湖》是作者梭罗在美国前工业革命时期只身投入大自然怀抱的所观、所闻、所感、所思,是其当时生活与思想的真实记录--简朴生活、隐居林中、诗意的添补、我活在何处、我为何而活、更上一层的法则……
    【原生价值】
    《瓦尔登湖》具有丰富的“原生价值”①。首先,作者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告诉世人不要被纷繁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以致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生命的本来意义。其次,梭罗认为自然是个人保持精神独立性的避难所,是个人灵性生命的源泉,也是人们精神的家园、心灵的故乡;在和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可以测出人的“天性的深浅”,因此,他鼓励人们热爱自然、亲近自然,达到与自然和谐的诗意生存。再次,梭罗注重生活的自由,他喜欢在大自然中过简朴生活,这是他对自由、对个人价值执著追求的表现。他对工业文明、尘嚣社会挤压人类、侵蚀人性心怀忧虑,认为人类也许只有过简单淳朴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内心的轻松和愉悦。
    【教学价值】
    《瓦尔登湖》同样具有现实而丰富的教学价值。《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指出:“要注意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由此可见,自被选入教材,《瓦尔登湖》文本就具有了不一般的“教学价值”②,尽管这一价值基础与“原生价值”略有不同,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这二者又是统一在一起的。美国当代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称《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教材节选的景色描写部分独具特色,耐人寻味,议论的文字也充满诗情画意。
    事实上,《瓦尔登湖》的教学价值,在教材选班导言中即可看出:”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感受大自然的广袤、美妙、永恒和多姿多彩,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习描写自然风物和情景交融的手法,品味语言。“很显然,这是将《瓦尔登湖》文本当作训练读写知识的”例文“③来对待的。

    二、学情分析
    在笔者所教班级中,就《瓦尔登湖》文本,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相关情况如下:
    1.有关文本内容和结构的问题。8位同学提出”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并体现湖的美丽“,3位同学提出”第6节中为什么要写老头儿和独木舟“,4位同学提出”这篇文章最后的诗歌是否可以删掉“。
    2.有关文本文句的理解等问题。有5位同学提出不理解文中”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中的”姿容“何指,6位同学表示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不懂,4位同学认为无法理解”秋水长天,它不需要一个篱笆。民族来了,去了,都不能玷污它“中的”民族“为何意,此外,有同学不明白”哪里去找啊,找这个国家的武士,摩尔大厅的摩尔人,到名叫'深割'最深创伤的地方去掷出复仇的投枪,刺入这傲慢瘟神的肋骨之间“应该如何理解。
    3.有关文章的延伸价值问题。4位同学不明白”许多人都曾经被譬喻为瓦尔登湖,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受之无愧“此句何意,3位同学提出”作者梭罗为我们呈现了如此美丽的瓦尔登湖的美景,那么瓦尔登湖对于作者有何意义“等问题。
    毫无疑问,这些问题的提出,对我们深入理解文章的核心价值及其现实意义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教学过程
    围绕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运用点画评注的方法,设计了这样的课堂流程:读中赏——赏中品——品中比。
    1.读中赏——赏《瓦尔登湖》的美景和写景的方法
    设计目的:让学生圈点勾画瓦尔登湖的景物及其特点,初步了解文章写了什么以及作者的心境,为下一环节的细读、品味本文富有个性的语言作铺垫。
    教师:由同学的问题导入“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并体现湖的美丽”?作者怀着怎样的心境?
    明确:主要描写湖光水色、游鱼嬉戏。依次写了“一个平静的九月下午”和“十一月中的一个下午”的湖景……美丽、宁静、纯洁的瓦尔登湖正是作者朴素淡泊、摒弃一切俗念心境的反映。
    2.赏中品——品《瓦尔登湖》富有个性的语言与作者的情感及思想
    设计目的1: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培养语感,打下品读鉴赏的基础,让学生积极深入而富有个性地思考。
    教师:根据学生对这些与众不同的语言的具体品味,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学生仔细阅读这些语句,联系上下文,赏一赏,品一品,并评一评。
    设计目的2:通过梳理作者对瓦尔登湖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
    教师:展示学生问题“作者梭罗为我们呈现了如此美丽的瓦尔登湖的美景,那么瓦尔登湖对于作者有何意义?”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再读本文,品评这些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线索:怡然自乐-失望-愤怒中无奈-谴责-期待与呼唤-热情的讴歌。
    设计目的3:学习不同作家的文章,学习其具有特色的语言是其中重要的一点,有特色的语言不仅仅是有个性的表达,而且是作者独特思想的关照,语言是思想存在的家园。所以品评这样的语言来进一步挖掘作者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刻思考。
    教师:瓦尔登湖的美丽即自然的美丽可以给人类带来赏心悦目的精神愉悦,是一种无比高尚纯洁的审美体验,而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物质的贪欲大量过度地砍伐和破坏自然,实在是对自然的亵渎,也实在是焚琴煮鹤式的愚蠢。在《瓦尔登湖》里,梭罗以他古老的生活方式告诉世人,将自己融于自然,自己的心灵就会像美丽的瓦尔登湖一样,生活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而又不苍白。所以瓦尔登湖是作者精神的皈依,心灵的家园。
    3.品中比——比较并探寻《瓦尔登湖》的现实意义
比较1: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他没有像他的同学那样,去经商发财或走向政界成为明星,而是选择了瓦尔登湖。他在那儿搭起小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原始而简朴的生活。他在世44年,没有女人爱他,没有出版商赏识他,生前在许多事情上很少取得成功。他写作,静思,直到得肺病在康科德死去。
    美国梭罗博物馆在互联网上搞了这么一个测试,题目是:你认为亨利·梭罗的一生很糟糕吗?共有467432人参加了测试,结果是这样的:92.3%的人点击了“否”,5.6%的人点击了“是”,2.1%的人点击了“不清楚”。你是怎么看待梭罗的一生的?
    设计目的:留给学生探究选择的余地;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探究的角度、方法,让学生有理有据地、完整地表达自己;至于答案,不必求得统一,自圆其说即可。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比较2:将《瓦尔登湖》和《桃花源记》对照阅读,比较二者的不同。
    明确:《瓦尔登湖》和《桃花源记》虽然构建着和谐社会的梦想,但毕竟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产物。陶渊明归隐是因为厌恶官场生活,转而寄情山水。而梭罗蛰居瓦尔登湖,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反映了个人主义者对生命价值的理性思考与对生命意义的执著追求。所以在环境污染、战争等诸多问题困扰人类的今天,梭罗的《瓦尔登湖》比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博大、深远。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更深刻地把握作品意义和思想价值,从而探寻生活中生命本来的意义。
    参考资料:
    ③ 李海林《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与教学内容的生成性》,《语文学习》2004年第3期。
    ③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23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