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元方说“礼”

(2011-01-02 12:03:25)
标签:

教育

分类: 高考语文备考

陈元方说“礼”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想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今译】

(汉朝)陈太丘(陈实,曾任太丘长)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某日正午。这天,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赶到,太丘便不再等他,径自走了。后来朋友来了。这时,陈太丘的七岁孩子元方,正在门外游戏。来客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他等候了您很久,您不来,他已经走了。”这位朋友便发怒道:“这简直不是人啊!同别人约定一起动身,却丢掉别人独自走了。”元方道:“您同我父亲相约在这天正午一起动身,到了正午您还不来,这就是不讲信用;您对着儿子骂他的老子,这就是不讲礼貌。”这位朋友听了很羞愧,赶紧下车来拉他。可是元方转身进门,不肯回头来瞧对方一眼。(罗明萱)

 

 

宋太祖怕史官

【原文】

太祖常弹雀于后苑,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见之,其所奏乃常事。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为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以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于怀。上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

——司马光《涑(Sù)水纪闻》

【今译】

宋太祖有一次在后花园拿弹弓打小鸟雀,忽然臣下报告有急事要向他面奏。宋太祖接见了这个人,不料这个人所说的却是一般的例行公事。宋太祖怒气冲冲,责问臣下为什么要报说“急事”。臣下回答说:“我认为它总比弹打鸟雀来得要紧些吧。”宋太祖更加恼怒,抡起长斧柄碰撞他的嘴,竟把两颗牙齿打落下来。这个人慢慢地弯着腰捡起牙齿藏在怀里。宋太祖说:“你藏起牙齿,难道想留着告我状吗?”他回答说:“我哪能告陛下?这件事今后自有史官直笔记下的。”

宋太祖转怒为喜,便赏给他一些金帛。(盛巽昌)

 

 

老师认罚改错

【原文】

有教官出《易》义题云:“乾为金,坤又为金,何也?”诸生乃怀监本《易》至帘前请云:“题有疑,请问。”教官作色曰:“经义岂当上请?”诸生曰:“若公试,固不敢,今乃私试,恐无害。”教官乃为讲解大概。诸生徐出监本,复请曰:“先生恐是看了麻沙本。若监本,则‘坤为釜’也!”教授皇恐,乃谢曰:“某当罚。”即输罚,改题而止。

——陆游《老学庵笔记》

【今译】

有一个掌管教育的官员考学生,出了一道《周易》经义的题目:“乾为金,坤又为金,这是什么道理?”学生们怀中藏着《周易》的监本(国子监刻印的本子),到老师面前请教说:“我们对题目有疑问,所以请教。”教官听了这番话,严肃地说:“考题的经义还要求解释吗?”学生们说:“如果是正式考试,我们不敢问;可是今天是一般的测验,给我们讲恐怕没有害处吧!”在学生们的要求下,教官就给他们讲了题目所要求的大概情况。学生们慢慢地从怀里取出监本《周易》,接着又说:“老师,恐怕您是看了麻沙本(较差的版本),要是监本,那应该是‘坤为釜’。”此时那教官感到惊慌不安,于是向学生们道歉说:“我应当受处罚。”不但立即认错,而且改了考题,才算了结此事。(张孟麟)

 

 

张率更诗说虞讷

【原文】

张率年十六,作赋颂二十余首,虞讷见而诋之。率一旦焚毁,更为诗示之,托云沈约,讷便句句嗟称。率曰:“此吾作也。”讷惭而退。

——李贽《初谭集》

【今译】

张率十六岁时,写了二十多首赋,虞讷见了毁谤它。张率于是一下子把赋烧了,把这些内容改写为诗再给虞讷看,推托说是沈约(南朝著名文人)的作品,虞讷就句句加以嗟叹赞赏。张率却说:“这是我写的呀!”虞讷听了,惭愧地离去了。(徐振辉)

 

 

世人重名识左思

【原文】

左太冲作《三都赋》,初成,时人互有讥訾,思意不惬。后示张公,张曰:“此‘二京’可三。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思乃询求于皇甫谧。谧见之嗟叹,遂为作叙。于是先相非贰者,莫不敛衽赞述焉。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今译】

左太冲(名思)创作《三都赋》,刚完稿,当时的人交相讥讽,左思心里很不愉快。后来他将自己的作品送给张公(即张华,西晋文学家)看,张华感叹说:“这篇赋完全可以和班周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媲美啊!可是您的文章还没有被世人推重,应该先得到著名文人的嘉许推荐,才能流行于世。”于是,左思就去向皇甫谧(魏晋间文史学家)征询求教。皇甫谧看了他写的赋后,十分叹赏,就为他的赋写了序。这样,先前那些鄙薄非议《三都赋》的人,没有一个不对左恩赞美称道了。(江午)

 

 

(摘自:《古文今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韩侂胄荐叶适

【原文】

韩佐胄为相日,尝招致水心叶适,已在座矣。忽门外有投漫刺求见,题曰水心叶适候见,一座骇然。佐胄乃匿水心于别室,延见之,历问水心进卷中语。其人曰:“此皆某少作也,后已改之。”每诵改本,语更精妙。韩骇然曰:“自有水心在此,岂天下有两子张耶!”其人曰:“文人才士,如水心一等,天下不可车载斗量,今日不假水心之名,未必蒙延进如此。”侂(tuō)胄笑而然之,为造就焉。

——白珽(tǐng)《湛渊静语》

【今译】

宋朝韩侂胄做宰相时,曾经礼请叶适(号水心)。一天,叶适已坐在相府里,忽然门外有人投送名片拜谒,名片上写着:水心叶适要求接见。这时,在座的人都感到非常惊奇。韩侂胄就让叶适躲到另一间房子里,然后延请那个求见者。见面后,韩侂胄逐个提问叶适过去文章中的句子。那人答道:“这些文章都是我年轻时写的,现在我已重新修改。”他每诵读被修改过的文章,语句比前更加精妙绝伦,韩侂胄诧异地说:“已有一个水心先生在这里了,难道天下真有两个相同的子张(孔子的学生)吗?”那人回答说:“像水心先生那样有才识的读书人,天下真是多得像车载、斗量那样,但是,我今天不借用水心先生的大名,恐怕未必能受到您亲自款待吧!”韩侂胄笑了,承认他说得有理,后来就选拔那人去深造了。(张心愉)

 

 

杨亿虚心改文章

【原文】

杨文公尝戒其门人,为文宜避俗语。既而公因作表云:“伏惟陛下德迈九皇。”门人郑戬遽请于公曰:“未审何时得卖生菜?”于是公为之大笑而易之。

——欧阳修《归田录》

【今译】

杨文公(名亿,北宋著名文学家)时常告诫他的学生,做文章应该避免套用方言俗语。不久,他拟了一篇奏章,里面有句话说:“伏惟陛下德迈九皇”。有个学生郑戬看了,觉得“德迈九皇”读音很像“得卖韭黄”(韭菜的根叫韭黄),便立刻请教他说:“不知道什么时候得卖生菜?”杨亿给这一问引得大笑起来,于是把这—句改掉了。(刘元)

 

 

诸葛亮认错

【原文】

亮尝自校簿书,主簿杨颙直入,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之耕稼,婢典炊爨,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牛负重载,马涉远路;私业无旷,所求皆足,雍容高枕,饮食而已。忽一旦尽欲以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劳其体力,为此碎务,形疲神困,终无一成。……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亮谢之。及颙卒,亮垂泣三日。

——司马光《资治通鉴》

【今译】

诸葛亮曾经亲自核对登记册,主簿杨颙直入他的办公室,进谏说:“治理好国家要有一定的体制,上下级之间的工作不可互相干扰。请允许我为您用治家之道打个比方。现在有个主人,派男仆从事农耕,女仆生火烧饭,雄鸡报时,狗看家防盗,牛拉重载,马驰远途。这样,家里的各种工作都没有荒废,所要求的都能满足,他从容无忧,吃喝无虑。忽然有一天想亲自去做所有的活儿,不再托付任务;劳累自己的身体,为做这些琐碎的事情,累得精疲神衰,到头来一事无成。……现在您治理国政,竞亲自核对登记册,整天流汗,不是太劳累了吗?”诸葛亮认错而感谢他。后来杨颙去世,诸葛亮流了三天眼泪。(宋国祥)

 

 

甄琛废弈向学

【原文】

魏甄琛举秀才入都,颇以弈棋废日,至通夜不止,令苍头执烛,或时睡顿,则杖之。奴曰:“郎君辞父母仕宦,若读书,执烛即不敢辞;今乃围棋日夜不息,岂是向京之意乎?”琛怅然惭感,遂诣赤彪许,假书研习,闻见日优。

——何良俊《语林》

【今译】

北魏时,甄琛应举秀才来到京都,因特别喜爱下围棋,通宵达旦都不停止,以至浪费很多有用的时间。夜间唤仆役给他执掌蜡烛照着下棋,仆役困倦到极点,打起瞌睡,他便用杖责打仆役,仆役说:“郎君辞别父母进取做官,如果因为读书,差我替你执掌蜡烛,我当然不敢推辞;但现在你却下围棋日夜不停,难道是你来京都的原意吗?”甄琛听了感到很惭愧,于是开始悔改,到赤彪跟前去借书研习,从此学问一天比一天长进。(卜中)

 

 

县令悟识鼠画

【原文】

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谩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皆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曾敏行《独醒杂志》

【今译】

湖南东安有个读书人擅长绘画,他画了一幅《鼠》,献给了县令。县令开始不懂得珍惜它,随便将它挂在墙壁上。可是,每到第二天早上经过这儿,画卷总是落在地上,屡次挂上屡次又掉落下来。县令觉得奇怪,在快要天亮时就赶来察看,画卷掉在地上,而猫却蹲在画卷旁边。等到拿起画卷时,猫便猛地跳起来追逐着画中的鼠。县令又用它来试验其他的一些猫,没有一只猫不是这样的,这时,他才知道这画所绘的鼠是多么逼真。(何中奇)

 

(摘自:《古文今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