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节 梁遇春、丰子恺的随笔

(2010-11-15 13:37:15)
标签:

教育

分类: 文学理论

第二节 梁遇春、丰子恺的随笔 
 
一、“谈话风”文体——表现精神和家常絮语的现代随笔散文

 
兰姆
随笔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种常见的文体,南宋洪迈洪迈(1123--1202),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人,字景卢,号容斋,洪皓第三子。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学识渊博,著书极多,文集《野处类稿》、志怪笔记小说《夷坚志》,编纂的《万首唐人绝句》、笔记《容斋随笔》等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名作。
在《容斋随笔》《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著的史料笔记,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之书。《容斋随笔》内容繁富,议论精当。有对宋代典章制度、官场见闻、社会风尚的记述;对宋以前王朝废兴、人物轶事、制度沿革的记述;还有去伪存真的考订,如情如理的分析。其中对一些历史经验的总结颇有见地,许多资料为官方史志所不载,是我国古代笔记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中说:“予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笔其先后,无复诠次,故目之曰随笔。”可见一斑。但中国现代随笔更多地是接受西方近代随笔的影响而滋荣繁盛的。周作人在1921年发表的《美文》中,第一句话说的是“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的论文”,这里的论文即是英文essay的译名,后来人们通常译为“随笔”。他介绍了英美随笔名家艾迪生、兰姆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1775—1834),英国散文家。代表作有Essays of Elia《伊利亚随笔》等。
、欧文、霍桑等人的创作,说“我们可以看了外国的模范做去,但是须用自己的文句与思想,不可去模仿他们”,最早提出了师法外国随笔而努力独创自己的文体的重要性。西方随笔一般是指即兴执笔、随意挥洒、自由不拘、从容舒展、娓娓而谈、亲切自然的一类散文。鲁迅翻译的日本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一书中,有一节专门介绍essay的文字:

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炉旁边的安乐椅子上,倘在夏天,则披浴衣,啜苦茗,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闲话,将这些话照样地移在纸上的东西,就是essay。兴之所至,也说些以不至于头痛为度的道理罢。也有冷嘲,也有警句罢。既有humor(滑稽),也有pathos(感愤)。所谈的题目,天下国家大事不待言,还有市井的琐事,书籍的批评,相识者的消息,以及自己的过去的追怀,想到什么就纵谈什么,而托于即兴之笔者,是这一类的文章。

这一段话,如郁达夫所说 “更为弄弄文墨的人,大家所读过的妙文”,对中国现代随笔理论和随笔创作发生过相当重大的影响。确实,西方近代随笔以其个性表现精神和家常絮语笔调适应了中国现代散文的文体解放和文体革新的需要,因而为现代散文家所广泛接受。

中国现代随笔创作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蔚为风行,造就了一种娓语漫谈、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文体,对中国现代语体散文的成熟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鲁迅和周作人都是写作随笔的能手,他们的随笔融化了欧美、日本和我国古典随笔的长处,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鲁迅的随笔名篇《春末闲谈》、《灯下漫笔》出自《坟》
、《看镜有感》等,从容舒卷,意态自如,嬉笑怒骂,博大精深。周作人前期的随笔,如《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乌篷船》等,以博识、机智、趣味著称,他惜墨如金,注重艺术上的节制和矜持,却又浑朴自然,不落斧痕,文字看似朴拙,实则老练,仿如青果,有涩味,有余甘。梁遇春推崇鲁迅和周作人的随笔,但他终生嗜读英国兰姆的《伊利亚随笔》,深受兰姆随笔的浸润和影响。梁遇春的随笔喜欢旁征博引,标新立异,善于在议论中融进记叙、描写、抒情等艺术手段,富有博识、巧思和情采。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有淡淡的禅味和纯朴天真的风趣,文字轻松婉曲,如行云流水,有自己鲜明的风格。此外,现代随笔名家还有章衣萍、钱歌川钱歌川(1903-1990)原名慕祖,自号苦瓜散人,又号次逖,笔名歌川、味橄、秦戈船。著名散文家、翻译家、语言学家、文学家。湖南湘潭人。1990年病逝于纽约。代表作有《钱歌川散文全集》(四册)等。
、钱钟书、梁实秋等人。

二、对知识和人生的新颖见解——文体家梁遇春的散文

 
梁遇春
梁遇春(1906-1932),福建福州人。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散文创作领域的一颗彗星。他那饱含博识和睿智,以诗情的笔调写成的随笔,在艺术上独树一帜,对中国现代散文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他短暂的文学生涯里,留下了二十几种翻译作品(包括三本英国小品文选)和两本随笔集:《春醪集》和《泪与笑》。他逝世后,文坛痛惜失去一个风格特出的“文体家”。文学史家唐弢在《晦庵书话》里指出:“我喜欢遇春的文章,认为文苑里难得有像他那样的才气,像他那样的绝顶聪明,像他那样的顾盼多姿的风格。每读《春醪集》和《泪与笑》,不免为这个死去的天才惋惜。”

梁遇春的生活道路较为单纯,这对于一个小说家或剧作家来说也许有所欠缺,然而随笔作家“最重要的天赋,是在乎能从平凡的事物中,找出其暗示,从最无希望的题材中,找出其教训,而不至于粗心”。梁遇春恰好具备这个天赋。他的生活经历简单,因而他的随笔十有八九涉及自己,谈大学生活,谈自己所体味的各种感情,以及社会和大自然的现象,如讲演、读书、乘车、迟起、乡愁、观火、春草等等。只要是一句话,一本书,一团火、一场春雨、一副对联,一句诗词,在他的脑海里稍有逗留,他便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人轶事、格言警句、诗词曲赋,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他的热情与感伤,真挚与戏谑、爱与恨,都一一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梁遇春的随笔,抒发的是一个思想者对人生的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