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文本意蕴戏剧冲突体裁集中性中国教育 |
分类: 文学理论 |
文学文本是文学存在的现实形态。文本以书面语言或口头话语的形式使文学成为一个可以感知的实在对象。
第一节
【知识点】
①文本概念与作品概念的异同;
②文学文本的结构;
③诗歌、散文、小说和剧本的特点。
【重点、难点提示】
①文学文本的结构可以分为语言层、现象层和意蕴层三个层次。
②语言层是由语言材料构成的文本外观,即一系列呈线性组合的词句。文学文本的语言层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③有无现象层是区分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根据之一。文学文本主要是由形象系统构成的,现象层居于核心地位,现象层既是语言层的所指,又是意蕴层的载体。
④意蕴层即文学文本的“蕴涵意指”。意蕴是否丰富、深厚,影响着文本的审美价值;意蕴是文本的灵魂所在。文学文本的意蕴不能脱离形象即现象层面单独存在,具有含蓄、多义的特点。
【课程内容】
从所指对象上看,“文本”(text)与“作品”(corpus)是两个可以互相替换的概念,它们指的是同一个对象,即作为创作活动的结果和阅读活动的对象而存在的语言实体。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文本”与“作品”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本”与“作品”的区别就在于,“文本”概念淡化了“作品”的从属性而突出了“作品”的独立性。“文本”(text)是指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际存在方式,文本的意义并非来自作家单方面的赋予,必须看到语言结构对文本意义的规定和“文本”作为符号系统的开放性。
对文学文本进行结构分析,把握符号系统转换为文学意义的几个结构性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学文本,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辨识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在结构层次上的不同。文学文本的结构特点可以从语言层、现象层和意蕴层三个层次上进行讨论。
文学文本构成的第一个层面是语言层,它是由语言材料构成的文本外观,即一系列呈线性组合的词句。语言层包括语音和语义两部分。文学文本的语言层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语言通过“能指”即自身的特点,给读者以审美的感受;这在诗歌语言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文学文本特别是诗歌而言,语音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价值。文学文本的语义表达基于内涵的丰富性、信息的综合化和体验个性化的要求,往往会借助各种修辞手段,有意违反已有的语言成规,以期使表意行为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创造行为。文学语言因此具有多义朦胧、含蓄蕴藉的特性。文学语言的这种语义特征,可以从文学文本所处的特殊语境入手加以把握。文学文本的语境得以建立的前提条件常常是与日常语境相脱离,这一特点为读者创造性的参与提供了条件,使读者的想象力有了更为开阔的空间。
文学文本结构的第二个层面是现象层。有无现象层是区分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的根据之一。文学文本主要是由形象系统构成的。在文学文本的构成中,现象层居于核心地位,它既是语言层的所指,又是意蕴层的载体。现象层的这个特点也成为判断文学文本审美价值的重要根据:文学文本不仅要有生动感人的形象或意象,而且这个形象体系还应有丰富幽深的审美蕴涵。具体来说,在抒情类文学文本中,现象层主要体现为连贯流动的情感对应物;在叙事类文学文本中,现象层体现为行动的人物、发展的情节和变换的环境。构成叙事文本现象层的形象体系同样是虚构和想象的产物,和抒情文本的现象层一样容含着某种意蕴。
意蕴层即文学文本的“蕴涵意指”。文学文本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它所蕴涵和显示的审美意味。意蕴层是文学文本构成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意蕴是否丰富、深厚,直接影响着文学文本的审美价值;意蕴是文学文本的灵魂所在。文学文本的意蕴不能脱离文学形象即文本的现象层面而单独存在,形象与意蕴的关系是融合统一的关系。文学文本的意蕴即蕴涵于文本现象层的意义,具有含蓄、多义的特点。文学文本是一个由语言层、现象层和意蕴层所构成的、有深度的统一体,上一层次是下一层次的形式化显现,而下一层次则给上一层次提供了存在的内容和依据。其中,现象层具有中介连接的作用,文学形象在与文学语言和文学意蕴的双重关系中体现了文学文本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二、文学文本的体裁分类
辨识与文学文本结构形式相关因素的差异,是理论区分文学种类和文学体裁的主要根据。文学的体裁分类既涉及到对文学文本存在的基本形态和表现形式的确定,同时也是对文学的话语程式和规范惯例的一种分析和认识。文学文本体裁分类问题受到重视,是文学发展相对成熟、文学观念趋向自觉、文学理论逐渐完善的标志。体裁分类理论的意义表现为三个方面:具体文本与总体文学的中介,作者创作与读者阅读的纽带,文学传统与个人写作的桥梁。体裁分类理论把具体文本放在文学的范式、惯例的背景上加以研究,在具体文本的批评阐释与文学整体的理论框架之间建立起了联系,有关体裁分类的理论因此成为对具体文本与总体文学之外的第三种研究成果的结晶。具体文本中各成分的结构意义只有与体裁联系起来才能理解,文学理论研究必须以体裁这一文本的规范化的形式来统合对具体文本的解读与阐释,作为建构理论的出发点与根据。因为,在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活动中,作者和读者的行为都要受体裁的规范和制约。
文学文本的体裁分类既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又是一个理论性的问题。说它具有历史性,是因为体裁分类的结果总要适用于文学史上已经存在的大量文学文本,而且对于将来一定时段内可能出现的文本能够起到基本的定位和归类作用,即体裁分类既有总结性,又有前瞻性。说它具有理论性,是因为文学文本分类作为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在一定的理论根据的基础上展开的,分类所依据的理论对文本的着眼点、切入角度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会有相应的差异
中国传统的“二分法”把所有文本体裁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其依据基本上着眼于文本的外部特点即语言形式因素。西方亚里士多德的“二分法”(依据文本模仿现实的手段区分了史诗和戏剧两大类)后来为“三分法”(将文学文本分为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三类)。弗莱的“四分法”是以文学文本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展示方式为根据的。我国“四分法”(将文学文本划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四大类)主要着眼于文学文本的外在形态,同时也考虑到题材选择和形象塑造的特点,以文本的语言特征、体制篇幅为依据加以分类。
第二节
【知识点】
①诗歌的涵义;
②诗歌语言和结构的特征;
③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重点、难点提示】
①诗歌语言的一系列形式特点,都与抒情性有密切的关系。抒情不是情感毫无节制的宣泄。有成就的诗人都会通过不断提炼、升华自己的情感,使之获得普遍的审美意义。
②诗歌对情感的表现需要丰富的想象来支撑,想象性成为诗的又一个显著特征。情感的运动为想象和幻想的活跃提供了内在动力。
③诗的语言和结构。诗歌对日常语言的“背离”。诗歌的结构是依照主体情感抒发的想象轨迹展开,其间许多省略、伸缩、交叉和颠倒,形成了跳跃式的结构。
④诗的意象是指蕴含着特定意念,让读者得之于言外的艺术形象。
⑤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意境的表意一般具有超越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课程内容】
一、诗歌与抒情
诗歌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是一种用讲究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含蓄地表现情感与思想的文体,主要特点在于它的抒情性和语言的韵律性。
诗歌语言的一系列形式特点,如讲究韵律、节奏、声调,都与抒情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诗歌的抒情性首先体现在它对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上。与其他抒情文类一样,诗歌一般很少对社会生活的外在形态、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事件发展的具体过程作广泛、细致地描绘。诗歌的抒情性不应做狭义的理解。抒情并不意味着情感毫无节制的宣泄。相反,有成就的诗人都会通过不断提炼、升华自己的情感而使之获得更为普遍的审美意义。
诗歌对情感的表现需要丰富的想象来支撑,想象性成为诗的又一个显著特征。想象和情感之间存在着彼此相依的互动关系:情感的运动为想象和幻想的活跃提供了内在动力,而惟有丰富的想象才能为情感的表现找到使之外化的形象。
二、诗的语言和结构
“诗是语言的精粹”。对语言的执着追求,使诗的语言和日常生活语言有了明显的区别,形成了诗歌对日常语言的“背离”。
节奏是传达情感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节奏本身就是情绪、情感的构成部分。节奏既体现在诗歌句子的内部,也体现在句与句、节与节之间的联系和结构上。
长期的创作实践和历史承传形成了对诗歌在字数、句数、节奏、押韵、音调等方面的某些固定要求。追求对日常语言的“背离”和向日常语言的“回归”这一对矛盾,突出反映了诗歌既要格律形式,又不能陷入格律形式的矛盾境况。
从表层结构上看,诗歌和其他文体明显不同的是诗的分行、分节排列;从深层结构上看,诗歌追求跳跃式的结构形式;诗歌的结构可以既不遵循自然的时空顺序,也不遵循事理的逻辑循序,而是依照主体情感抒发的想象轨迹展开,其间许多省略、伸缩、交叉和颠倒,打破了按部就班的秩序,形成了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形成了与其他体裁迥然不同的文体面貌。
三、诗的意象和意境
中国古代诗学极为推崇意象,在诗歌理论中,意象是指那种蕴含着特定意念,让读者得之于言外的艺术形象。西方文论把意象视为诗人的主观意念与外界的客观物象猝然撞击后的产物,偏重于主观印象在意象构成中的作用。意象的创造和运用并不完全取决于诗人个人,意象的生成和运用不仅要受民族的心理结构、文化背景和文学惯例的影响,而且还会受业已存在的诗歌意象体系的制约,甚至和人类共通的心理有关。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意境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意象体系。在这种体系中,既有十分鲜明、富于启示性的生活景象的图画,又包含着十分丰富、可供思索体味的意蕴,二者有机融合所形成的和谐的艺术境界即意境。意境包括了境和意两个方面,而且意的因素更显得重要,在构形和表意两个环节上,表意居于主导地位。意境的绘形除了要受主体意识的投射、点染之外,还有虚化和集合性的特点。意境的表意对于绘形来说具有积极的主导性,即根据主观意念对客观事物的面貌和性质作种种渲染和改造,对客观物象之间的联系作种种调整和虚构。除此以外,意境的表意一般还具有超越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第三节
【知识点】
①散文的涵义;
②散文的形式和语言。
【重点、难点提示】
①文学散文是以抒发对人生的审美感受为内容的文体。散文在取材表意方面比诗歌更为广泛和丰富,散文为“意”的抒写和表现提供了自由的文体空间。
②自由和自然的形式。散文具有题旨上的集中性和结构形式的灵活性的特点。
③散文语言具有质朴自然,随性而谈,娓娓动听的特点。散文语言在叙述和描写的自然平实之中,给作者个性的张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课程内容】
一、散文与感受的抒发
散文的产生始于文字记事。作为文学体裁,散文首先是一个和韵文特别是诗歌相对的概念,和英文的Prose的内涵基本相同。文学散文与非文学散文的根本区别并不在于是否讲究语言形式之“美”,是否讲究修辞技巧;文学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是对人生审美感受或感悟的一种抒发,而非文学散文则不以这种审美表现为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将文学散文界定为一种以抒发对人生的审美感受为内容的文学体裁。
散文和诗歌、小说、剧本等文学样式一样,都要表达作者对人生的审美感受,但散文在取材表意方面比诗歌更为广泛和丰富,散文不但拥有广泛和丰富的题材领域,而且在传达审美感受方面也有自己独特之处。散文在篇幅、结构和表现技巧上,都不像诗歌、小说、戏剧文学那样,有严格的文体规范甚至程式,散文为“意”的抒写和表现提供了自由的文体空间。
散文有抒情性散文、记叙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的区分。抒情性散文一般有较多的情感成分,处于散文和诗的交叉地带,特别注意意象和意境的营造。记叙性散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感受的抒发却是叙述的主线,贯穿于叙述始终。记叙性散文按其记叙对象大致可以分为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类型。议论性散文虽然以议论为主,但是文学散文的议论却是在叙事或描写的语境中,融合了较多的抒情成分,抒发自己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审美感受和体悟。
二、自由和自然的形式
散文具有题旨上的集中性和结构形式的灵活性的特点。“形散神不散”正是针对散文在表意和结构上的这种整体性特点而言的。抒发感受决定了散文语言具有质朴自然,随性而谈,娓娓动听的特点。在语言方面,散文更追求平易自然,诗歌更讲究章法格律。诗歌抒情要有自我,散文对感受的诉说需要倾听和交流,言语姿态有所区别。同是叙述,散文和小说相比,因为抒发感受的需要,在叙述和描写的自然平实之中,显得更为个性化,给作者个性的张扬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第四节
【知识点】
①小说的涵义;
②传统小说理论;
③现代小说理论。
【重点、难点提示】
①小说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有一定长度的、虚构的叙事文体。虚构性的叙事是小说最基本的特性与特征。小说的虚构是在经验世界之上的改造与变形。
②传统小说理论强调小说叙事和人物、情节、环境三个基本要素有关。
③人物类型的划分。“扁型人物”是围绕着单一的观念或素质塑造的,有类型化的特点。“圆型人物”则有性格复杂丰满、具有立体感的特点。
④现代叙事理论注重研究小说的叙事方式。主人公、叙述者、叙述方式、叙述行为等叙事构成要素是叙事学的主要研究课题。从三基本层面:故事层面、叙述层面和文本层面讨论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叙述时间、叙述视点、叙述距离等问题。
【课程内容】
一、小说与叙事
虚构性的叙事是小说最基本的特性与特征。叙事就是讲故事,它是一个按照一定顺序用话语讲述一系列事件的过程。叙事的特征在于展示连续发展的,趋向于一个充实和圆满结局的系列事件,这些事件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顺序排列起来的。叙事原则可以概括为两条:接续与转换。接续指的是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在因果关系之上的连续发生,即一个事件如何引发和推进了另一个事件;而转换则是指由于事件之间的内在冲突关系而产生的事态变化。小说叙事的完整性使小说与以写景状物、表达人生感受的叙事散文拉开了距离;小说的客观讲述语调与诗歌的主观抒情语调之间显出了差异;小说对事件的“叙述”方式又与剧本的“演示”方式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不同。因此,叙事是小说的本质特性之一。
小说的虚构是在经验世界之上的改造与变形,或者说是经验世界被作家心灵折射之后的结果。强调小说的虚构性,主要目的不在于显示它与真实的界限,而在于说明小说叙事的可能性与自由性,展现小说对于可能世界的构建与描绘。小说叙事及虚构性的叙事目的不在于说明已知,而是发现未知,它能够带领人们进入可能的世界。小说叙事因其虚构特性而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它可以自由地描绘与表达,轻逸地翱翔于可能世界之中。这就是小说虚构叙事的意义,也是小说叙事的一个本质性的特征。
小说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有一定长度的、虚构的叙事文体。
二、故事和人物
故事构成了小说叙事内容的基本成分。关注小说和故事的区别,是为了突出叙事技巧即讲述故事的方式在小说构成上的作用,强调小说对故事的叙述实际上是通过情节展开的。情节也是叙述事情,但是与故事不同,情节叙述的重点在因果关系上。故事突出的是事件本身,所以故事的吸引力及其蕴意取决于事件本身;而情节则是对事件所以发生的原因和过程的描述,这就使情节叙述有了两个特点:其一,对事件原因和过程的描述为塑造形象、挖掘事件的蕴含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情节的展开使故事呈现出更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矛盾,从而为小说审美地表现人生提供了某种可能。其二,叙事顺序即情节的构成、展开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叙事技巧。从讲故事到叙述情节,体现了小说发展成熟的轨迹。
传统小说理论强调小说叙事和三个基本要素有关,即人物、情节和环境;讨论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传统小说理论的主要内容。在小说叙事中,人物与情节实际上是合为一体的,虽然可以视具体情形不同而使人物或情节分别凸现出来,但两者总体上是互为依赖的。
根据性格塑造与故事情节的关系,可以区分出两类人物观,一类是功能性的人物观,另一类是心理性的人物观。功能性人物观认为人物的意义体现于人物在情节中的作用,而心理性人物观则认为人物的心理或性格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功能性人物观认为人物应绝对从属于情节,而心理性人物观则把人物视为为小说的首要因素,文本中的一切都为揭示或塑造人物性格而存在。
就人物类型的划分而言,“扁型人物”有类型化的特点,是围绕着单一的观念或素质塑造的。“圆型人物”则有性格复杂丰满、人物具有立体感的特点。对小说人物的分类还可以从不同于上述“共时”层面的“历时”层面上来进行。
三、叙事理论
现代叙事理论讨论的重点在小说的叙事方式上。叙事学研究将小说视为一个独立于各种外在因素的客体,根据一定的模式,用定量的方法来确定小说内部的各种成分及其之间的关联,主人公、叙述者、叙述方式、叙述行为等叙事构成要素是叙事学的主要研究课题。叙事学研究一般都涉及到三个基本层面:故事层面、叙述层面和文本层面。故事层面呈现为前后有序的事件,它是作为文本的叙述内容而存在的,其中关键的问题是小说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关系;叙述层面指文本的创造性叙述过程和叙述行为,这一层面涉及作者、叙述者、人物、读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叙述者的分类等问题;文本层面是叙述行为的物质化结果,主要讨论叙述时间、叙述视点、叙述距离等问题。
第五节
【知识点】
①剧本的涵义;
②戏剧结构;
③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
④戏剧语言。
【重点、难点提示】
①戏剧文学即剧本是作为舞台演出的文学依据或记录,戏剧的本质和特征决定和制约了剧本的创作。
②剧本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充分考虑舞台表演方面的特点,以及观众的接受条件和习惯。剧本要求人物、事件乃至场景相对集中。“三一律”就体现了演出时空和剧情时空尽可能的统一和接近的追求。
③戏剧结构。为适应舞台演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剧本在取材和结构上更讲求集中性,剧本的结构方式和戏剧内容的集中性特点紧密结合。
④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表现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是戏剧性的集中体现。矛盾的集中性和激烈性,是戏剧冲突不同于一般叙事作品矛盾冲突的主要特点。形成戏剧冲突的根本动因在于矛盾双方内在的对立和冲突。
⑤戏剧情境是指孕育和表现戏剧冲突的情节和境况。情境推动人物产生动机并导致具体行动,成为导致戏剧冲突爆发和发展的条件与契机。
⑥戏剧语言。人物语言是表演的基础和手段,在戏剧叙事和抒情中承担着展开剧情,推进戏剧冲突,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任务,人物语言要有动作性、个性化的特点,要富于潜台词。
【课程内容】
一、戏剧艺术与剧本
戏剧文学即剧本作为舞台演出的文学依据或记录,是随着戏剧艺术和其他文学样式的发展而逐步成熟起来的。就基本性质而言,剧本可以说是一种带有过渡性、中介性的文学样式,戏剧的本质和特征决定和制约了剧本的创作。
西方戏剧和中国传统戏曲,在处理演出时空和剧情时空的关系方面有很大的差别。西方戏剧用写实的方法处理二者的关系,“三一律”的要求就体现了演出时空和剧情时空尽可能的统一和接近的追求。中国戏曲的演出时空则更多地表现出虚拟性和写意性的特点。
剧本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充分考虑舞台表演方面的特点,同时也要考虑观众的接受条件和习惯。首先,剧本在篇幅上有一定限制。其次,和长篇小说、报告文学等相比,剧本要求人物、事件乃至场景相对集中。再次,戏剧的艺术特点,包括各种不同戏剧样式的特点,都是剧作家进行创作时必须充分注意的。
二、戏剧结构、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
由于要适应舞台演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剧本比起小说等其他叙事文学来,在取材和结构上更讲求集中性。戏剧文学有幕、场的划分。幕与幕之间的转换用闭幕来区分,场与场之间的转换通常用暗转来区分。剧作家还必须把许多应该交待的事件、人物推到幕后,通过出场人物的叙述来表现,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适应集中性的要求以及时空转换的需要。剧本的这种结构方式是和戏剧内容的集中性特点紧密结合的。它既要把戏剧情节和动作组织安排到有限的舞台空间中,又要使结构显得非常严密紧凑,以适应观众在有限的时间里观赏的需要。
戏剧冲突是戏剧艺术表现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戏剧冲突是戏剧性的集中体现,表现戏剧冲突是戏剧和剧本的基本特征之一。强调戏剧冲突,从根本上说,是为了适应戏剧舞台演出的需要。戏剧冲突又要相对集中,矛盾的集中性和激烈性,是戏剧冲突不同于一般叙事作品矛盾冲突的主要特点。戏剧冲突所要求的矛盾要有必然性,即形成戏剧冲突的根本动因在于矛盾双方内在的对立和冲突。戏剧冲突必须具有外在的动作性,但是从根本上说,引起矛盾冲突的原因却在于人物的性格、命运和利益之间的对立,而不是源于和人的性格、命运、利益等因素没有必然联系的那些偶然事件。对戏剧冲突的内在性或意志冲突不能做过于狭隘的理解。在不同的戏剧中,戏剧冲突的表现形态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内在的意志既可以体现为一种“由内到外”的戏剧冲突,也可以体现为一种“由外到内”的冲突。所谓“由内到外”,是说引起冲突的根本原因源于人物内在的矛盾,由此导致了事件的发生和外在的动作。所谓由外到内的戏剧冲突,是指引发矛盾的原因虽然是外在的事件,但是矛盾后来的发展、激化,却是源于矛盾双方内在的不协调。
戏剧情境是指孕育和表现戏剧冲突的情节和境况。戏剧情境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活动的具体的时空环境,对人物发生影响的事件的具体情况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戏剧情境包含了戏剧情节构成的诸多因素,环境、事件和人物关系的相互作用推动人物产生具体的动机和行动,从而构成了情节发展的重要基础。情境推动人物产生动机并导致具体行动,在此过程中也给人物性格的表现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和直接动因。而变化中的情境,又成为导致戏剧冲突爆发和发展的条件与契机。其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是构成戏剧冲突的重要条件,不断发生的具体事件和情况则往往成为冲突的契机。
根据戏剧冲突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将戏剧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悲剧表现了在社会矛盾冲突中,邪恶势力压倒了代表善和美的主人公,后者在斗争中付出重大代价,遭受失败甚至毁灭,但是其执着的追求和斗争的激情却为人们展示了美的理想。喜剧是以可笑性为外在表现特征的戏剧类型,它以各种引人发笑的表现方式和手法,把戏剧的各个环节,包括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的许多因素,乃至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形态等等,加以漫画化,通过人物和社会生活不同侧面的相互悖逆和乖讹,产生滑稽戏谑的效果。喜剧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以社会生活中的否定性事物为对象的讽刺喜剧和幽默喜剧;二是表现社会生活的肯定性事物的抒情喜剧,三是西方现代戏剧中把人生最深层的苦难扭曲为笑的荒诞喜剧,四是通过逗乐的举动和夸张的戏谑来引人发笑的闹剧。正剧是兼有悲剧和喜剧成分的戏剧样式。正剧反映的矛盾冲突通常总是以先进战胜落后、正义战胜邪恶获得解决,以正面人物战胜反面人物获得胜利而告终。社会问题剧和英雄正剧是正剧的两种类型。
三、戏剧语言
戏剧兼有叙事和抒情两种因素。戏剧人物内心世界的表现,使戏剧的叙事有了抒情性。戏剧的叙事和抒情主要靠人物的表演来实现,人物语言是表演的基础和基本手段,所以,在戏剧文学中人物语言特别重要。和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有所不同,戏剧人物的语言在戏剧叙事和抒情中承担着多项任务:展开剧情,推进戏剧冲突,同时还要表现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要与台下的观众形成交流。根据戏剧的特殊要求,戏剧文学的人物语言要有动作性、个性化的特点,并且要富于潜台词。戏剧文学的语言还要求尽可能通俗易懂,明朗动听。一方面便于演员“上口”,另一方面便于观众“入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