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炁玉柱经》探释

(2011-01-02 14:31:30)
标签:

杂谈

《行炁玉柱经》探释

 

赵松飞

 

 

前言

 

 

天津历史博物馆珍藏着一件堪称国宝的古代玉器。此古玉为十二面楞的柱状体,重118克;通高52毫米,柱径为34毫米,下部有直径24毫米的中空内孔,顶端未通透,中空内壁凿痕明显,十分粗糙;在十二个面楞上,每面刻有三个古文字,在古文"死"字上边有一个直径3毫米的穿孔与中空内孔相通;通体外部抛光,晶莹光滑,除古文字外,没有刻任何花纹装饰图案。(实物见图一)

 

 

此古玉的文字拓片,最早见于邹安影印在《艺賸》里,以后罗振玉又收入《三代吉金文存》中。但是这些拓片是描制的,与实物细节不符。(实物拓片见图二)

 

 

六十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有闻一多(1)(简称闻氏)、郭沫若(2)(3)(简称郭氏)、于省吾(4)(简称于氏)、陈邦怀(5)(简称陈氏)等,都曾怀着极大的兴趣,对它的各方面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现通称《行气玉佩铭》。

 

 

英国的李约瑟在其著《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中,台湾学者耶志良在其著《玉器通释》中都对它有所探讨。

 

 

近十多年来,在气功的书刊中,也有不少的介绍和探讨文章,笔者初步收集已近二十篇。真是众说纷纭,各有曲直。在此综观的基础上,笔者也想一抒拙见,有些见解与专家学者的探讨相左,希能引起争鸣,以求终能探明它的庐山真面目。

 

 

一、文字考释

 

 

古玉有十二面,每面三个字,共计三十六个字。以 二字为首面。

 

 

其中 字有十一个; 、兀 、 、 四字各有两个;实际上只有二十二个单字。在考释中意见一致,没有疑义的有十一个字。为 (行)、 (则)、 (下)、 (定)、 (固)、 (天)、上(上)、 (地)、 (生)、 (逆)、 (死)。因此,考释有疑义的只有十一个字,现分别考释如下:

 

 

(一) (炁)

 

 

在所有考释中都将此字定为"氣"(气)字。郭氏(2)曾说: "即气字,为后世炁字所从出。"陈氏也说:" ,从火气声,是气的异体形声字。"但是,他们都释作"气",而不定其本字"炁"。

 

 

笔者认为"气"和"炁"不仅是"从出"关系,而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气"的主要概念是泛指一切气体,而"炁"的概念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源"。道家将"气"称为后天气(指呼吸和息),而将"炁"称为先天炁(指元气、真气)。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中多次提到"行气"和"行炁"。著名道家养生学者王沐(6)在《悟真篇浅解─悟真篇丹法源流》文中对古玉文字有所探讨,说:"《抱朴子内篇─至理》论行气之妙,凡有关道术的都用炁字,有关呼吸气则用气字,两字用法有明显的区分,则古代行炁法为丹法的前身,此篇颇可说明问题。"笔者赞同此论证。

 

 

此字下部为"火",即楷书为"灬"部。更证明为"炁"字,决非"气"字。因此文题应定为"行炁",才准确无错。

 

 

(二) (神)、 (明)

 

 

这两个字在古文中是非常明确的,根本不应该有所疑义的。但是,郭氏(2)为了符合其"深呼吸的一个回合"的论断,而将"神读为伸","明读为萌"。神音shén,伸音shēn;明音míng,萌音méng。借用的字不仅发音有别,概念也不同。何必要将非常明确的本字,来独出心裁的通假啊!

 

 

由此一来,直到今天大多数的探索者,都仍以郭氏的考释为正宗。陈氏同意郭氏的考释。而闻氏和于氏均释其本字为神、明。

 

 

(三) (?)音chù

 

 

在现今的《辞源》、《辞海》中均无此字,但在《康熙字典》中有"?"字。古玺印文中,以?为人名者甚多。陈氏说:"《玉篇─?部》收有 字,训'行貌'。"闻氏释其本字为"?",而于氏释为"畜"。

 

 

郭氏(2)也同神、明二字一样,说:"?"字亦仅见,当读为"蓄"。蓄音Xù,此字更难相互通假了。

 

 

气功书刊中,有人释为"?",音shuài。此字古文为??,先导、引导、遵循之义。道家养生"引导"同"导引"。此考释有异曲同工之趣。但其本字还是以"?"为正。

 

 

?字有动物行动的含义。《庄子─刻意》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华佗也有所谓"五禽戏"的导引法。古人的导引法,多为摹仿各种动物的动作。

 

 

笔者认为这个"?"字,就是指明行炁开始必须炼好导引功法。总纲是以神为主宰,排除杂念,配合吐纳,心平气和的进行导引,使关节通,百脉畅,以获祛病延年之功效。

 

 

(四) (巡)音xǔn

 

 

郭氏(2)说:"巡读为顺"。此字多数人释为"顺",少数人释其本字为"巡"。

 

 

虽然这两个字古人有时通用,若从"行炁"的角度来看,用本字巡更有深意。

 

 

巡字有周行视察,来往察看、巡行、巡视的意思。还另音yán,通"沿",有依次顺接的意思。这都是行炁的关键。古人选字是严谨的,不必借用"顺"字。

 

 

(五) (?)音tiān,"天"的异体字

 

 

此字为古文"天"字无疑。《康熙字典》中有此字。天的异体字还有、?、?、?等。

 

 

郭氏(2)说:"?字字书所无,殆是阗字之异,从宀夭声,充沛之意。(庄子书中有宎字,从宀夭声,《说文》作窔,室之东南隅也;形与此相似而实异)。"后来郭氏(3)又释为"深"字。陈氏说:"疑此字即吞字的假借字。宎、吞,同谐夭声。这个字也可能是吞的异体字。"闻氏释为"居"字。只有于氏释为"天"字。在气功书刊中,有人释为"安"字,也难圆其说。

 

 

考释此字的关键有二:一是上部是"宀"、还是"冖";一是下部是"夭"、还是"天"。

 

 

此字的上部和第四面的"定"字上部似乎相同,可考释为"宀"。但细看拓片也有微细差别。定字是?应为"宀",而此字上部是?应为"冖"。足以证明,古人是极其精细的,决不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这个论断必须深信不疑,这是探索此古玉全部奥秘的关键所在。

 

 

此字的下部和第七面的"天"字完全相同。决非"夭"字。夭字古文为?、?。

 

 

因此可以肯定此字是"天"的异体字"?"。古人为什么用了两个不同体的字呢? 笔者认为"冖"同"幂"(音mì),有覆盖之义。

 

 

道家认为人身三宝:精、气、神,都有先天和后天之别。"天"也指为神、心、性。后天称为识神,七情纷乱,杂念丛生。天字加冖为?,实指后天神。第七面的"天",实指先天神,称为元神。古人在此处选字示意可谓十分神妙了。

 

 

道家丹功的初级阶段,首先要"炼己"。天字上加冖,如同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唐僧以此驯服其野性,经过千难万险的远征,求取正果,终于成神。这是否也是" "的寓意!

 

 

(六) (长)zhǎng

 

 

《中山王?鼎》有 字。

 

 

郭氏(2)说:"?乃长字之异","字在此读为成长之长"。此论断很正确。众人在考释中无疑义。但在气功书刊中,曾有人释为"能"和"涨",实为多此一举。

 

 

长字有两种音义:cháng,是长短、长处之义;一为zhǎng,是生长、增长之义。古人选用加"立"旁的异体字,也确有深意。立有树直、生存之义。"立长"也是"立长者为嗣"。因此,只能读zhǎng,而不能读cháng。古人费工雕刻"立"旁,以避免误读之弊。

 

 

(七)兀(基)

 

 

《说文》:"兀",下基也。薦物之兀,象形"。是器物的座垫。

 

 

闻氏、于氏、陈氏都释为"其",但郭氏3释为"几"字。说:"铭中两个'几'字,可读为其,也可读为机,应以读机为较适。"

 

 

在气功书刊中,还有人释为"元"字,实为勉强。只有沈洪训释为"基"(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年第1期,《〈行气玉铭〉铭文新探》)。

 

 

基、其两字的古人写法差别很大。"其"字体有元、凶、?。虽然《墨子》说:"其字多作兀"。但是,文字进展后,其、基两字的概念完全不同。

 

 

"基"有基础、根本、开始之义,比"其"字含义深远。应释其本字"基"为正。

 

 

(八) (在)

 

 

郭氏(2)早期释为"才",后来(3)释为"在"。

 

 

此字专家学者和众人都释为"在",只有一人释为"乎",不知从何处考释。

 

 

虽然古文的在、才相通,按现今字义释"才",在文理上不通顺,应释"在"为正。

 

 

(九) (本、臼二字)

 

 

郭氏释为"舂"字。陈氏释为"本"字。闻氏、于氏未释,均以原字体录出。在气功书刊中,还有人释为"桩"、"根"、"?"等。

 

 

对此字笔者多查字书均无所获。此字上部应为"本"字无疑,下部为"臼"字也是无疑的。

 

 

"本"字的一小横古人刻成小圈"○"。笔者认为这是破释此字的关键。

 

 

古人因为经文受十二面行款的限制,就将"本、臼"二字合成一个字位。这个"○"就有分句之义。

 

 

所有的考释者,都释为一个字,所以释文在此处更由"三言句"而变成"五言句",后面又还原为"三言句"。从文理上来讲,这种变化不伦不类,极不通顺。

 

 

此字释为"本、臼"两字,此处释文读为:"天基本,臼在上;地基本,臼在下"。全部成为三言句的经文了。

 

 

"臼"为舂米的容器,寓义为道家丹功的"丹田"。

 

 

笔者对拓片仔细观察后,发现第八面和第十面上此字的两个"臼",在刻笔上略有不同之处。第八面为 ,下面两小横是连笔;第十面为?,下面两小横分开断笔。这决不是古人粗心,而是和"天、地"有直接关系。

 

 

道家丹功的炼精化炁之处,是属"地"的下丹田,炁要由丹田上升结丹,因此下丹田不能封闭,断笔有空虚开放的象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之处,是属"天"的上丹田(泥丸)。连笔正是封闭结丹的象征。如果将两个" "字,互换了位置,笔者以上之说就不成立了。

 

 

古人用"断笔"和"连笔"来暗隐奥秘,更加证明构思神妙,精雕细刻,毫无半点粗疏之处。这个论断必须坚信不移。

 

 

(十) (退=、则、复=)

 

 

此字是最难考释的。

 

 

郭氏(2)(3)和于氏均释为"退"。闻氏释为"优。陈氏释为"復"。

 

 

第二面至第七面中共有八个字的下面刻有重文符号(二),此字理应也有重文符号,但是没刻。闻氏、于氏的考释,均未谈重文符号。郭氏(3)只说:"有九个重文"。只有陈氏说:"从文理上看,第七行首字之下漏刻重文符号一个。"笔者坚信决非古人"漏刻",其字不刻重文符号,必有深奥在其中。

 

 

笔者对此字细心观察,终于发现了奇异之处。就是有两处似乎不应有的"断笔"。一处是?中的上面一横为断笔;一处是 的一捺为断笔。笔者认为这两处断笔,正暗示为两个重文符号。由此断定其中应内含两个文字。

 

 

笔者多查字书,均无此字。但与此字类型相似的字有:"退" 、? 、? 、?;“復”?、?、?;

 

"後" ?、?、?;"得" ?、?、?。

 

此字真有点四像四不像了。

 

 

笔者认为"退、復"两字相似之处较多一点,所以选用了。但"後、得"两字,也可作为考释的参考。以上四个字都与道家丹功的寓义有关。

 

 

既然有两个带重文符号的字,理应中间有一个"则"字连接。笔者认为其中的 形,中间又有断笔,增加了刀笔,可象征"则"字。所以笔者将此字考释为:"退=、则、復=。此处释文读为:"长则退,退则復,復则天"。

 

 

笔者以上考释的重要根据,就是坚信古人不会"漏刻"重文符号。如果把字视为漏刻重文符号的字,那么经文到此为止,共为三言九句,从文理上是极不对偶的。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人受十二面款所限,就暗将此字一分为三,所以在字中精雕两处断笔,而不刻应有的重文符号。如此神妙设计字型,来隐藏经文,高超智谋更令人钦佩之至。

二、经文通释

 

 

综观考释者,都将此古玉文体称为"铭"。笔者认为,古玉之文应为道家丹功渊源的一部最早经典,理应称其为"经"。称为"铭"就降低了它的品格。据此,笔者正其名曰:《行炁玉柱经》。

 

 

笔者的释文如下:

 

 

行炁

 

 

?则?,?则神。神则下,下则定。

 

定则固,固则明。明则长,长则退。

 

退则复,复则天。天基本,臼在上。

 

地基本,臼在下。巡则生,逆则死。

 

 

经文为三言十六句,真是极佳的骈体文。在此,将郭氏释文附录如下,以供对照:

 

 

行气

 

 

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

 

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

 

退则天。

 

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

 

顺则生,逆则死。

 

 

古人在宝物中,怎么会刻写此种不伦不类的文体呢?

 

 

笔者认为经文的寓义极为深奥,每个带有重文符号的字,都是道家丹功的一个重要秘诀和炼功次第。

 

 

王沐(6)虽然是按照郭氏的释文来论述,但根本上还是以道家丹功为依据。他说:"我们分析铭文含义,它应是内丹丹法的雏形,它的操作方法,较行气吐纳更深一步,更进一层。若定它为古代丹法的前身,并非附会。"还进一步说:"此铭文应属早期内炼方法,有些内炼过程与前面所讲《悟真篇》的丹法内容理论一致,当时虽不称内丹而云行气,但内丹的轮廓己具雏形,给后来内炼方法奠定了初步基础。这可能是《悟真篇》内丹思想最早的根源。"笔者非常赞同以上的论述。

 

 

如果王沐先生今天健在的话,看了笔者的释文,定会作出更精辟的论述的!

 

 

古代的外丹术本不分次第,后来内丹修炼家才分次第。明清以来,更将炼功次第注上时间。陈撄宁(7)说:"丹经上常言第一步工夫要一百天,第二步工夫要十个月,第三步工夫要三年,第四步工夫要九年。这些期限,说得太死板了,与实际上不相符合。此事要看学人年龄之老少,资质之愚智,境遇之顺逆,财力之厚薄,障碍之有无,故难一概而论。道书中对时间称为:"百日立基,丹成","十月结胎,脱体","三年乳哺,养婴","九年面壁,飞升"。

 

 

现摘引几段道书,从中对次第和时间应有所思悟。

 

 

张三丰《玄机直讲》说:"一刻之中,亦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功夫在内,不独十月然也。即一时一日一年皆然。"

 

 

石杏林《还原篇》说:"金丹之功成于片时,不可执九载、三年之日程,不可泥年、月、日、时而运用。"

 

 

张伯端《悟真篇─其五十五》说:"赫赤金丹一日成,古仙垂语实堪听。若言九载三年者,总是推延日程。"

 

 

在此笔者试探将道家丹功的次第和时间套用于经文,是否正理? 请方家指教。

 

 

行炁(内丹养生法)

 

 

?则?,?则神。(修德养心,导引养形,炼己养性。)

 

 

神则下,下则定。(筑基功,炼三宝精气神。培后天,补先天。)

 

 

定则固,固则明。(炼精化炁,百日。)

 

 

明则长,长则退。(炼炁化神,十月。)

 

 

退则复,复则天。(炼神还虚,三年;炼虚合道,九年。)

 

 

天基本,臼在上。(修性的根本,上丹田。)

 

 

地基本,臼在下。(修命的根本,下丹田。)

 

 

巡则生,逆则死。(行炁的关键)

 

 

三、成品时代

 

 

郭氏(2)对此古玉,只见不精确的拓片,更未见实物。在四十年代考释说:"文辞确甚奇古,字体亦秀整可喜,与洛阳金村所出《驫?钟文》颇相近似,盖战国时代之物无疑。"郭氏(3)在七十年代考释说:"文字极为规整,与洛阳金村出土的韩王的《驫?钟》铭文字体极相类似。钟作于周安王二十二年(公元前三八○年),是战国初年的东西。《玉佩铭》应该和钟同时,说不定也可能是金村韩墓所出土之物。"总之,郭氏认为成品在战国初期。

 

 

陈氏(5)考释说:"根据玉铭文字特点和风格,将它定为战国是毫无疑问的。需要讨论的是,它作于战国哪个时期。""玉铭无论句子结构,还是写作笔法,与《庄子》、《孟子》、《经法》是完全相同,或十分相近的。因此,它们的年代应相差不远。""《庄子》、《孟子》成书自当在战国末年。马王堆帛书《经法》和《十大经》等篇,为战国后期的作品。据此推断,行气玉铭应是战国后期的作品,并非是晚周,或战国初年的东西。"

 

 

郭氏从"字体上"考释为战国初期,陈氏从"句法"上考释为战国后期,可以说均有理有据。但笔者认为还要从"内容"上来探讨。

 

 

首先从"行炁"一词来分析。据查《庄子》、《老子》直到西汉时的《淮南子》书中都没有用"炁"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十问》和《天下至道谈》中,也没有用"炁"字。后来到东汉时的魏伯阳在《参同契》中才出现了"炁"字。直到晋时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不但用了"炁"字,还用了"行气"和"行炁"二词。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没有"行气"之词,只有"食气"、'治气"、"积气"、"蓄气"等词。

 

 

笔者认为,此古玉成品年代和经文作品年代应分别定论。从"行炁"来说,古玉成品年代应定为汉代。从"经文"来说应定为战国时代,甚至早在春秋。因为神仙久视不死之术,流传更早。《参同契》后世称为"万古丹经王",而此古玉经文,理当称其为"万古丹经祖"了。

 

 

四、功用探索

 

 

对此古玉的功用考释,众说不一,十分庞杂。

 

 

闻氏称其为"玉柲铭"(柲为兵器的柄)。罗振玉在《三代吉金文存》中称其为"剑柲"。邹安在《艺賸》中称其为"玉刀珌"(刀剑鞘口处的玉饰称"?",它对面的小方玉称"珌")。郭氏(2)称其为"行气玉佩铭",并说:"今见尊古斋黄浚所编《古玉图录初集》第四卷第十二叶收录此铭,原书虽未注明何物,既然录于'玉图',且与刚卯为类,则固是所谓'玉佩'无疑。"陈氏没有考释其功用,只说:"过去名之为玉刀珌,或名剑珌,又名玉佩,似乎都不妥当。究为何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今姑以'行气玉'名之。"

 

 

王壁(8)说:"汉代玉珌,与战国时期玉?形制大同小异,而都与此器形状相去甚远,故指其为刀珌或剑珌都是没有任何凭据的。"又说:"玉佩,做为一种佩带的装饰,很早就出现了。而且名目种类繁多,甚至做为礼器的璧、璜等也都可以称做佩玉,也有一般装饰用的佩玉,如玉蹻、玉环、玉玦,以及其它玉佩件。这些器件为便于佩带,所以都有穿孔。而且置于人身有一种美感,因此成为那个时代人们的高级装饰品。此件玉器,虽有穿孔,但做为佩玉却有许多不当之处。该器除铭文外别无文饰,且笨重,器身唯一的穿孔又位于器的下部。""系孔佩带后,上部朝下倒悬,所刻铭文也全部倒置。""从外观上,十分不雅。""况且做为一种普遍应用的佩带装饰品,至今尚未发现与之雷同的器物,是很奇怪的现象。"王壁是亲见实物的,以上论断是正确的。

 

 

但是王壁在文中提出了新的功用见解,值得商榷。它说:"根据器物本身外部光泽晶莹,中空部顶端不透,而且内壁异常粗糙的情况推断,它应当是用来做为一个圆柱状物体的外壳或装饰物。用它套在某个圆柱状物体上,内部粗糙面就不必外露,这就是为什么通体光滑洁净而内壁粗糙的原因了。这个圆柱状物体粗细当与汉代鸠杖相似而高度又较低,当为用于手握的杖,而这件玉器则应是杖首的玉器。"又说:"当时,人的寿命尚短,长寿者不多。""由于用杖者少,今天考古发现不多也就不足为怪了。再者,从铭文看,讲行气之法,养生之道,大多适用于老者。所以,这件带有'行气'铭文的玉器应做为当时杖首的玉饰更为妥当。当然,目前尚缺乏实物例证,还需要在今后俟考古的新发现来做进一步的说明。"

 

 

笔者认为王壁的考释有所不当。不知古代老人是否有手握的短杖? 从戏曲中只看到比身高的执杖,杖首的装饰既美观,又表示身份高低,如"龙头拐杖"。就连押解苏三的崇公道也手执长杖。如果古代确有短的手杖,用此古玉做为杖首也极不合理。古玉外形短而粗,又有楞面,手握时不舒服,也无法用力;只有文字,别无纹饰,更不美观;玉上的文字又深奥难懂,对外人也不起宣教作用。所以考释为杖首难圆其说。

 

 

王壁说:"很长时间里,原器物被私人收藏,秘不示人,故而鲜为人知。许多人实际上只知拓本铭文,却不知原器为何物。"此说正道出了此古玉的来龙去脉。

 

 

王壁又说:"现今台湾学者耶志良在最近所出的专著《玉器通释》中,又沿袭旧人的错误,依据江夏黄浚《古玉图录初集》的拓片,竟然将这一楞柱状的玉器说成十二片'玉片',将它列入玉'简册'一类,称为'小小的简'。"笔者认为称其为"玉简",不仅不是错误,而是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意外发现。它的功用实质正是柱状体的十二面小玉简册。

 

 

笔者认为此古玉不是殉葬品而出土的器物。它是古代内丹派有道之士,为了将口口相传的修炼秘诀留传后世,而巧妙的精制此物。所以在当代出土文物中没有相同的发现。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明本》中说:"金简玉札,神仙之经,至要之言,又多不书。登坛歃血,乃传口诀,苟非其人,虽裂地连城,金壁满堂,不妄以示人。夫指深归远,虽得其书而不师受,犹仰不见首,俯不知跟,岂吾子所详悉哉? "又在《勤求》章中说:"其至真之诀,或但口传,或不过寻尺之素,在领带之中,非随师经久,累勤历试者,不能得也。"

 

 

笔者认为此古玉决非系带在袍服外面高贵而美观的玉佩,也非手握的杖首,更非刀? 。而是暗系在袍服内,秘不示人的"金简玉札",是内丹修炼的"至要之言"和"至真之诀"。

 

 

结语

 

 

各种文物古人按等级高低,分为上、中、下三品。上为神品,中为妙品,下为能品。各品又分为上、中、下三格。

 

 

篆刻史上将玉雕也分为三品。神品是轻重有法中之法,曲伸有神外之神,笔未到意到,形未到意存;对人的陶炼性格,修身壮志,能起直观楷模作用。妙品是宛转情趣,维妙维肖,为人喜爱,供人欣赏。能品是长短大小,规矩方圆,适合于生活需要。

 

 

《行炁玉柱经》应属于"神品",更理应属于神品中的上格。因为它是古玉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珍宝。

 

 

停笔之际,笔者想,有人观此文后,可能说是文字游戏,不过,此文总是笔者三思的成果,力图和古人所思接近一步。就算抛砖引玉,以求有志之士共同探索,悟解此国宝的奥秘。坚信探骊得珠之日,终会到来的!

 

 

最后,再说一个推测。《抱朴子内篇─遐览》列举了许多道家经书,其中多已失传了。其中有《行气治病经》和《柱中经》。这"柱中"二字倒和这件柱型国宝寓义相同,那么《行炁玉柱经》是否就是失传的《柱中经》呢? 姑且试想留趣吧!

 

 

注:

 

1.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神话与诗─神仙考》

 

 

2.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天地玄黄─〈行气铭〉释文》

 

 

3.郭沫若《考古─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1972年第3期

 

 

4.于省吾《双剑─吉金文选》

 

 

5.陈邦怀《一得集─战国行气玉铭考释》

 

 

6.王沐《悟真篇浅解─悟真篇丹法源流》

 

 

7.陈撄宁《道教与养生》

 

 

8.王壁《天津历史博物馆─创刊号馆刊─关于"行气"铭文玉杖饰的几点看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