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淮南子》的人生意义哲学

(2010-11-21 12:07:28)
标签:

杂谈

作者简介:马香品(1974—) ,女,陕西西安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
《淮南子》的人生意义哲学
马香品
(西藏民族学院政法学院,陕西咸阳712082)
摘 要:人生意义,是哲学探索的旨归。作为先秦诸子哲学的集大成者,《淮南子》同样继承了先秦道家
对人生意义的探索。通过对道、人及道与人的关系的探索,《淮南子》提出人生的意义在于“性合于道”。
关键词:《淮南子》;道;人;人生意义;性合于道
中图分类号: B234.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3871 (2009) 01 - 00027 - 04
  《淮南子》是由西汉时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方
术之士”集体编撰而成,它上承《吕氏春秋》,下启
《春秋繁露》,是一部“牢笼天地,博极古今”(刘知几
《史通·自叙》)的巨著。它以道家思想为主要旨
趣,对先秦及秦汉之际的各家思想进行了大规模的
汇聚、糅和,并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包含本体
论、生成论、方法论、修养论、心性论、意义论的完整
哲学体系。它不仅探索宇宙万物的演化生息,穷究
天地万物生化的自然奥秘,而且继承了老庄理论的
思维方式,探索人生意义。
所谓人生意义,就是指人活着或死去的最终价
值与目的,它是人的生命的最高指向。与儒家以研
究天人关系来规定人生意义一样,通过对道、人及二
者关系的探索,《淮南子》最终将人生意义归结到
“性合于道”的旨趣上来。
一、《淮南子》的“道”论———“道始于一”的生
成本体论
“道”是先秦道家学说最高的、最为核心的范
畴。在《淮南子》的思想体系中,“道”同样是其核心
范畴, 也是全书的理论基础, 其它思想都是围绕
“道”逐层展开的。道既具宇宙本原的含义,又具有
最高秩序与规律的含义。《淮南子》集先秦至汉初
各家道论为一体,对道的观点进行继承和总结。
《淮南子》首先论述了道无所不包、无处不在的
本体性质: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
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 ,冲而
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
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螟于
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
能强,柔而能刚,横四维而含阴阳,紘宇宙而章三光。
甚淖而哥,甚纤而微。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
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游,
凤以之翔。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
游,以抚四方。是故能天运地滞,转轮而无废,水流
而不止,与万物终始。”(《原道训》)
道包裹天地,充盈四方、达于八极,集万千功能
属性于一身,并能转化自如,无穷无尽,是对立统一
的存在方式。道赋予了万物以各自的特性,并且是
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据。传说中的二皇就是因掌握了
道,才能立于天地之间,与造化者同游,并能够治理
天下。天从属于道,天道是道在自然界的体现。
其次,《淮南子》发展了老子的“道”生万物说。
这首先表现为将“一”合为道的特性,而不在道之
外。老子提出的宇宙万物的生成模式是:道等于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二章) ,“道生
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老子
认为,一是道派生出来的,在道之外。
《淮南子》与老子有所不同,它认为,“道始于
一”(《天文训》) ,“一”是道的特性,提出“道者,一
立而万物生”,“一”是道派生万物前的准备形式,因
此“道始于一”。
《淮南子》中的“道”被视为造化者、生生者、化
生者、化物者等等,显示了道具有超乎万物的生化功
能,说明了道与万物是产生与被产生的关系。从道
之本体的特征和道的功能方面可以看出,道是一非
 2009年1月
第19卷 第1期
榆林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UL IN UN IVERSITY
Jan. 2009
Vol. 19 No. 1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实有、非分化、非有限的整体全然的存在,它集原始
性、本根性和终极性于一身,因此,道是终极的实在,
是万物产生的最终根源。
“是故身者道之所托,身得则道得矣。道之得
也,以视则明, 以听则聪, 以言则公, 以行则从。”
(《齐俗训》)
另外,《淮南子》对道生万物的过程做了更加详
细地描述。在内容上,比《老子》更丰富了。这样,
就将生命更深地纳入到道本体之下,使道成为生命
生死变化和人生命运的最高力量。
总之,道在这里,不仅是本体,同时也是生成的
最终根源与力量,这是对《老子》与《庄子》综合的结
果。《淮南子》的道论是生命生存的基础,也是人性
论和人生意义的本体基础。
二、《淮南子》的人论———“清净恬愉”的自然人
性论和“生死一体”的相对生死观
先秦诸子都是比较重视现实人生的。人性论是
先秦哲学的主要内容。但对人性的探索,多限于生,
对死亡论述较少;多重于社会意义,少于自然认知。
而道家站在道的本体基础上,将生死并论,认为
生与死是一自然气化的过程,为人生寻找更适合道
的生存意义。《淮南子》正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
提出了更为完整的人生观,从而构成了《淮南子》生
命意义哲学的人生基础。
(一)“清净恬愉”的自然人性论
儒家人性论重天道人伦,道家的人性论则重视
的是自然之道,对个体生命的规定提出了清净恬愉
的自然人性论。“清净恬愉,人之性也”,“人性安静
而嗜欲乱之”(《人间训》) 。又说:“人生好静,天之
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而知诱于外,不能
反己,而天理灭矣。(《原道训》) 。《淮南子》将清
静看作是天之道对人性的规定。这与儒家对人性的
伦理性规定不同的。
同时《淮南子》也主张人性有善的一面。《泰族
训》认为“人之性,有仁义之资”,“人之性,无邪”,这
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荀子的人性本恶论是相对
立的。《淮南子》强调“仁义之资”必须与后天教育
相结合,才能臻于完美。
“故无其性,不可教训; 有其性无其养,不能遵
道。茧之性为丝,然非得二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
则不能成丝;卵之化为雏,非呕暖覆伏累日积久,则
不能为雏。人之性有仁义之资,非圣人为之法度而
教导之,则不可使向方。”(《泰族训》)
即是说,善性是内在根据,教育是后天条件,只
有两者结合才能成人之善。不过,《淮南子》也不完
全认同孟子,它认为,人性是自然之道规定的,不是
有意志的天规定的。
(二)“死生一体”的相对生死观
《淮南子》既明确“审生死之分,别同异之迹”
(《要略》)和“明死生之分”(《缪称训》)是生命的两
种不同的状态,同时又淡然处之。“故柔弱者,生之
干也,而坚强者,死之徒也”(《原道训》) 。《老子》
七十六章有“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在
生死观上,如果说老子的贵柔尚弱有辩证的因素,那
么《庄子》则是走向了生死循环论:“生也死之徒,死
也生之始,熟知其纪!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
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庄子·知北
游》)
《淮南子》也认为“以利害为尘垢,以死生为昼
夜”(《叔真训》) ,将生死视为一自然循环更替的过
程。“夫死生同域,不可协陵,勇武一人,为三军雄”
(《览冥训》) ,认为生死自然,无生死两界之说,“故
知宇宙之大,则不可劫以死生”(《精神训》) ,生死只
不过是就个体生存现象而言,对整个无限的宇宙来
说并没有生死之别,生死是相对的。《淮南子》直接
提出了“生死一体”,实现了对立面的统一,生即死,
二者合一不分,则无生死之累,由此才有了超越生死
的可能。
生死即是一体,则对生死应淡然处之。“生死
一化”是对生死应持超然的态度。《淮南子》反对
“生生之厚”的厚生观念,“明死生之分则寿矣”
(《齐俗训》) 。
“夫人之所以不能终其寿命而中道夭于刑戮
者,何也。以其生生之厚也,夫惟能无以生为者,则
所以修得生也。⋯⋯吾安知夫刺灸而欲生者之非惑
也? 又安知夫绞经而求死者之非福也? 或者生乃摇
役也,而死乃休息也。天下茫茫,孰知之哉? 其生我
也不强求已,其杀我也不强求止。欲生而不事,憎死
而不辞,贱之而弗憎,贵之而弗喜,随其天资而安之
不极。
吾生也有七尺之形,吾死也有一棺之土。吾生
之比于有形之类,犹吾死之沦于无形之中也。
然则吾生也物不以益众,吾死也土不以加厚,吾
又安知所喜憎利害其间者乎。”(《精神训》)
上述内容是对庄子视生为摇役死为休息说法的
一种纠正,对生死淡然超脱的态度与庄子的憎生乐
死有所不同。死与生是宇宙的大化流行,循环往复,
因此生死无间。“万物玄同也,无非无是,化育玄
·28· 榆林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总第78期)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耀,生而如死”(《原道训》) 。
对生死的终极关怀实际是对生命最终指向的理
性关注、《淮南子》承认生与死是有客观差异的,生
是暂时的生命存在形式,是宝贵的,是“尊于天下”
的。凡具体之人物都不能超脱这一大限,而只有
“化物者”“生生者”,即操纵着万物的存在才能超脱
这一局限。
汉末道教主张长生成仙,拒绝死亡,与道家重
生、养生有内在的联系,但对于生死,二者看法迥异,
采取的方式也是截然相反的,这是二者间的重大差
异。
三、道与人的关系———“道理通而人伪灭”
道家的思维方式是以自然之道明人道。人道就
是对个体生命的生存(全身、处世、养生)关注,对人
生意义的关注。“夫物有以自然,而后人事有治也”
(《泰族训》) 。作为道家思想在汉初的重要代表,
《淮南子》提出“道理通而人伪灭”的人道关系论,人
由于受伪的影响,与道形成了对立的关系,要想恢复
自然人性,就要做到无事无为; 要做到无为,则要
“道理通”,然后则与道同在。主张道能对人性伪的
地方进行修正。
“人有穷,而道无不通,与道争则凶。⋯⋯有智
而无为,与无智者同道有能而无事,与无能者同德。
其智也犷告之者至,然后觉其动也使之者至,然后觉
其为也。有智若无智,有能若无能,道理为正也。故
功盖天下,不施其美泽及后世,不有其名。道理通而
人伪灭也,名与道不两明,人受名则道不用,道胜人
则名息失道与人竞长章人者,息道者也人章道息,则
危不远矣。故世有盛名,则衰之日至矣。”(《诠言
训》)
“人莫得自志,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
无为。”(《主术训》)
道高于人,人是有限的生命体,人的生命和认识
范围、能力都是极为有限的。道是产生人和万物的
最终根源,万物最终又复归于道,道又是无穷的,并
能够贯通于万物之中。因此,人的行为应符合道、顺
从道而不能与道争。
“天道无亲,唯德是与。有道者,不失时与人无
道者,失于时而取人。直己而待命,时之至不可迎而
反也要遮而求合,时之去不可追而援也。故不曰我
无以为而天下远,不曰我不欲而天下不至。古之存
己者,乐德而忘贱,故名不动志乐道而忘贫。故利不
动心。名利充天下,不足以概志,故廉而能乐,静而
能澹。故其身治者,可与言道矣。自身以上,至于荒
芒尔远矣,自死而天下无穷尔滔矣,以数杂之寿,忧
天下之乱,犹忧河水之少,泣而益之也。龟三千岁,
浮游不过三日,以浮游而为龟忧养生之具,人必笑之
矣。故不忧天下之乱,而乐其身之治者,可与言道
矣。”(《诠言训》)
人只有通过“德”,舍弃名利与天下等身外之物
事,才有得道的可能。天下的治与乱自有定数,忧虑
无济于事,只有安于自身之治,并以此为乐,才能与
之言道。
《淮南子》在道本体下,还提出道与天的同一
性,从而提出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这对董仲舒的
《春秋繁露》是有启发的。这也与《黄帝内经》中《素
问·生气通天论》所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
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的天人合一
观点不谋而合。
道不是独存无依的,道的品性是通过人的体验
才能显现和获得,而道的境界是通过个体的修行才
能达到的,得道后言行才不会有偏颇,最终实现身道
同一。
四、人生意义———“性合于道”
儒家人格完善是在现实交往中依乎礼义形成的
尊卑有序的人际关系;道家的人格完善完全是摆脱
了世俗的各种羁绊,通过虚静去智、甚至以忘我的方
式成为与道合一的真人境界。而这种真人境界就是
人生追求的目的,也是人生的意义。《淮南子》以真
人为标准,提出人生的意义在于“性合于道”。
相比《庄子》,《淮南子》对真人有更详细的规定
与描述。“故闭四官则身无患,百节莫苑,莫死莫
生,莫虚莫盈,是谓真人”(《本经训》) ,真人外物无
损其身,超生越死,具有神性的特点。
《淮南子》认为,“真人”是人生最高的理想境
界。第一,“真人”是无形的。“居而无容,处而无
所,其动无形,其静无体,存而若亡,生而若死”。第
二,“真人”忘掉了客观世界也忘掉了自己的一切。
“治其内不识其外”,“芒然仿佯于尘垢之外,而消摇
于无事之业”。甚至可以“形若槁木心若死灰”,变
成一段没感觉和思想的呆木头。第三,“真人”是神
通广大、无所不能。他既能“出入无间,役使鬼神”,
又能“不学而知,不视而见,不为而成,不治而辩”,
还能“不谋而当,不言而信,不虑而得”。第四,“真
人”就是“道”,他在“性合于道”、“登假(至)于道”,
与道同体。
“古之真人,立于天地之本,中至优游,抱德场
和,而万物杂累焉,孰肯解构人间之事,以物烦其性
马香品:《淮南子》的人生意义哲学·29·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命乎。”(《叔真训》)
“若夫神无所掩,心无所载,通洞条达,恬漠无
事,无所凝滞,虚寂以待,势利不能诱也,辩者不能说
也,声色不能淫也,美者不能滥也,智者不能动也,勇
者不能恐也,此真人之道也。若然者,陶冶万物,与
造化者为人,天地之间,宇宙之内,莫能夭遏。夫化
生者不死,而化物者不化”(《叔真训》)
“真人”形神的逍遥,心神无累,不仅是身游,而
更多的是心游与神游,表达出真人优游自得的存在
状态。是不受外在自然环境的影响,超越人间俗事,
不受世俗的各种利诱,保持性命的无累,畅游于天地
之间。
“若夫真人,则动溶于至虚,而游于灭亡之野,
骑蜚廉而从敦圈。驰于外方,休乎宇内,烛十日而使
风雨,臣雷公,役夸父,妾亦妃,妻织女,天地之间何
足以留其志”(《叔真训》)
对真人身心超脱的描述,表现了对理想生存环
境的向往。人通过与道同体,合性于道,在永恒的道
中获得了超越人世的生命意义。
五、结语
对个体人生意义的探索,是道家一贯的哲学旨
归。《淮南子》也不例外。通过上述研究,可以看
到: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淮南子》看到人伪带来的
人与道的分离及由此而引发的社会秩序的混乱。
《淮南子》将“道”作为生存意义的最高标准,提出
“性合于道”。通过对人生现实问题的深切忧虑和
对人生理想境界的真诚渴望,使《淮南子》提出要改
变社会对人生的异化,寻求能使人获得现实的安宁
与生存的意义。这种个体人生意义论,才是《淮南
子》的最终归宿。
在当今强调人本的时代,过于张扬人的自我意
志,也是一种“伪”,它虽没有带给世界动荡,却带来
了地球生态的恶化与人心灵的虚空。正是在这种意
义上,对道心存敬畏,性合于道,仍有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 1 ]刘文英. 中国哲学史[M ].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
[ 2 ]张岱年. 中国哲学大纲[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 3 ]陈鼓应. 老子注译及评介[M ]. 北京:中华书局, 1984.
[ 4 ]陈鼓应. 庄子今注今译[M ]. 北京:中华书局, 1983.
[ 5 ]赵宗乙. 淮南子译注[M ].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 6 ]杨有礼. 新道鸿烈——— <淮南子与中国文化> [M ].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8.
[ 7 ]孙以楷. 道家与中国哲学:汉代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 8 ]周桂钿. 秦汉哲学[M ].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 9 ]王德裕. 淮南子哲学思想述评[ J ]. 重庆师院学报, 1994, (4) : 63 - 74.
(责任编辑:许仲举)
On Mean ing of L ife of the Ph ilosophy of Hua i - nan Zi
MA Xiang - p in
( School of Political and Law, Nationalities Institute for Tibet, Xianyan Shaanxi 712082 China)
Abstract: The meaning of life is an important object belonged to philosophy exp loration. As a master of philosophy
of Pre - Qin Scholars, Huai - nan Zi inherited the p re - Qin Taoism thought of the meaning of life. Through Tao,
Human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ao and Human, Huai - nan Zi came to a conclusion: the meaning of life is“com2
bine Human nature with Tao into one”.
Key words: Huai - nan Zi; Tao; Human; the meaning of life; combine Human nature with Tao into one
·30· 榆林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总第78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