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值得玩味的“宋三哥”——《细雨中的宋三哥》文本解读

(2021-02-04 00:04:31)
标签:

教育

分类: 读书感言

值得玩味的“宋三哥”                          

 ——读《细雨中的宋三哥》

2021年山东省高三春考第一次校际联考语文试卷出了一篇现代文阅读《细雨中的宋三哥》,学生得分率非常低。15分的题,半数以上在8分以下。学生一阵吐槽看不懂。评阅试卷后跟同事一起交流,她也觉得这篇文章值得多次品读。于是,我铺开试卷,又认真读了起来,做了各种批注,读到第四遍结束,突然豁然开朗,原来宋三哥是身边很多底层青年努力改变命运,与不公平命运抗争的代表呢,这角色其实在7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身上很常见呢!正如同事所言,读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平凡的世界》里的人物。

 第一个问题,这篇小说主题是什么?小说以宋三哥为主要叙写对象,表现了一位底层青年不甘命运安排,紧抓机遇,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身境遇的故事。这个宋三哥,不是一朝奋斗,一气成功的人,他们是千千万万来自农村底层,家境贫穷,希冀用知识来改变命运的青年人的代表。从这个角度看,宋三哥是多么让人有亲近感,有亲和力。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用“细雨”中的宋三哥,而不是“暴雨”中或“雨中”的宋三哥?看到这个题目,我的直觉让我感到“细雨”中的更具有文学意味,余华有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以我们阅读经验,暴雨往往是有大悲剧、大冲突。比如《雷雨》,用一场大暴雨来展示人物悲惨命运,矛盾冲突;比如《骆驼祥子》里的祥子,在暴雨中拉车,让我们联想到底层人物在那个不公平社会中的艰难处境。虽然小说中的宋三哥,虽家境贫困,出身底层,大伯供养几个孩子读书,生活不易,但显然并未有如此艰难的经历和人生悲剧。而“细雨”更像是浇筑在人身上的虱子一样的琐屑,让人烦恼,心生沮丧,但并未像祥子一样是来自社会的大不幸。如果仅仅用“雨中”的宋三哥,则在文学意蕴上显然要降一个层次,值得人品砸,咀嚼的意味大打折扣。

第三个问题,宋三哥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他是个怎样的人呢?宋三哥的这一形象特点是散落在小说各处的,用拼图才可拼接出一个完整的宋三哥。当宋大伯把他的书本埋在猪粪里,宋三哥“黑脸,不发话”。作为一个刚刚高中毕业有理想、有追求的18岁左右的青年。他的求学梦想破灭了,内心忧愁,他以沉默来对抗不甘。他为什么不大喊着再复读一年呢?这本就是家里的规矩。他是懂得家里的不易,尤其是看到大伯穿着破旧的老头衫,黑裤子的蓝色补丁。宋大伯同时供养几个孩子,宋大娘瘫痪在床,两个哥哥还没大学毕业,家境困难,生活拮据。在这里,体现了宋三哥坚强、隐忍、懂事、孝顺、沉默寡言。文中提到的宋三哥熟悉的“锄头扁担、粪筐,是给成年人用的”,宋大哥应该从小就承担了部分农活,分担家里的重担。文中最让人感动的便是宋三哥雨中停留我家的场景。宋三哥知道国家有了新政策,当代课老师就可以跟随应届一起考师范,又萌发了他念书的想法。一颗梦想的种子又萌发了。他说服我爹劝说宋大伯。如愿以偿以后,他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精神饱满地奋战,还不忘孝敬家人。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还主动去向高中同学王雪艳请教,为了提高成绩,他竟然跑到了遥远的新疆。由此,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满的宋三哥就跃然纸上。“星光不负赶路人”,凭着这股韧劲,不甘命运安排的信念,最终宋三哥如愿以偿当上了镇上的老师。

第四个问题,宋三哥和王雪艳之间有无爱情?表面看,我们看到了宋三哥为了提高成绩,不远千里,跑去新疆,找高中同学补课,反映了他勤奋好学的一面,但一个18岁左右的年轻人,正是一个心思浪漫、心怀理想、渴望爱情的阶段,他跟女同学王雪艳这层点不破的关系里,给了读者很多美好的想象。我们似乎愿意看到宋三哥的爱情故事,这样一个更立体、更丰满的宋三哥就跃然纸上,人物形象也会更加丰满,更符合人性安排。但小说却并未点明,结局是宋三哥“必须”回本地工作,他们的爱情没有结果。小说中大伯把茶碗一蹾“就没有你不敢干的事!”显得多么意味深长呢!他到底是在点明什么呢!宋三哥和王雪艳之间有无爱情也并不重要了。这份美好的想象,用留白的方式更具艺术魅力。

第五个问题,小说结局有何意味?为什么要交代“小妹、小弟”?小说结局很平实,并非大团圆,也并非轰轰烈烈。宋三哥如愿以偿,当上了教师,小妹上了中专也有了出息,小弟也在茁壮成长。一家人迈上了更美好的台阶。宋三哥有了稳定工作,终于能告别曾历经的磨难,成长的挫折,贫困的生活。可我依然在期待他们的爱情怎么了?我找到了发表于2020年第1期的《小小说选刊》的完整的《细雨中的宋三哥》才发现,原来阅读理解中少了最后一段“有一次去宋三哥的宿舍,见迎面墙上一幅字,正楷,笔画仿欧: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这句源自杜甫诗歌《赠卫八处士》的前两句,是杜甫在感慨人生动辄如参星和商星一样,此出彼没,不得相见。那作者要用这句诗表达什么呢?蓦然想到,参星和商星,又何尝不像他和王雪艳的爱情呢?一个在新疆,一个必须回到镇上工作,难得相见,难有结果。由此,我们关于爱情和结局的疑问终于得以解决,很遗憾的是,为什么考卷里面会把难得的最后一段删除?

我又顺便搜了下作者的简介,网络显示,宋以柱,山东淄博人,教师。那我就更好奇了,这个宋三哥和宋以柱的关系是什么,难道这篇小说是自叙传小说吗?(学生跟我交流时谈到,老师这个宋三哥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两次骑着飞鸽自行车回家呢?我告诉他,我认为那是宋三哥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心情好了,会把自行车擦干净了。另一次,是带着喜欢的女孩,心情不错吧。

这篇小小说在河南省小小说年会(2019-2020)双年奖中获佳作奖。年会中这样评价:以全篇布满诗意的书写,向君臣父子这一千年文化桎梏发出追问,给人以新的启蒙:每一个生命绝不会因贫贱而卑微如尘埃,唯有生命个体的挣扎和不屈从,才会有凤凰涅槃般的新生。实乃实至名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