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拿起一部作品读罢,总会感到解读的难度。除了那些早已经在脑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意识外,还要面对如何选取适合的视域来深入作品。至此,如何能更好的挖掘出新意,真正阐发出自我观念就变得极为棘手。
女作家丁玲在写这篇小说是1928年,那时的丁玲24岁,再加上作品的日记体,可看出这是一篇带有自叙性质的反映作家心灵世界的作品。作品中对主人公莎菲以行云流水似的笔触,深刻的剖析了内心在面对爱情时的焦灼与矛盾心境。在20世纪二十年末风云突转的时代浪潮中,以极为细腻大胆的抒写方式,揭露出一代知识女性在时代的浪潮中,在爱情与理想方面的种种困惑与痛苦。“莎菲"这一形象也成为了一个时代女性符号的象征。
好的经典作品往往能穿透时代的阻隔,直抵读者的内心并与之产生共鸣。这主要是因为作家探讨的问题其实是每一代青年知识女性都可能遭离的心路历程。小说中的莎菲敏感,感伤,悲观,孤独,并患上了严重的肺病。这种种性情再加上令她迷惑而头痛的爱情更让她变得忧伤而忧郁。她读报,看书,关心社会发展,可每一种总不能真正唤起她的激情与希望。小说在表现莎菲与苇弟,凌吉士,以及同学毓芳,云霖的交往中,表现了新时代女性的婚恋观念与生活态度。
莎菲在小说中是苦闷痛苦的。首先在于她对自身爱情的不满与渴求。苇弟是个比莎菲还大四岁的大男孩。她喜欢莎菲,照顾莎菲。可是他老实,纯真又异常的懦弱与缺乏主见,无法真正理解这样一个处于渺茫状态中的莎菲的所思所想。有几次他都希望苇弟能哪怕理解她一点,也许她都会产生一点子缠绵的爱意。然而她希望得到的,苇弟又总是想不到。南洋人凌吉士英俊,潇洒,又颇有点情场老手的意味。莎菲很希望得到他的一点子拥抱和吻的抚慰,这个有些浪荡又有家室的男人怎么可能愿意真心与他呢!莎菲徘徊在两个男人之间,她不缺乏爱情,可是在爱情中她又分明没有得到想要的精神的相通和理解,为此她的苦恼始终没有改变。在五四时代环境中的感召下,有了女性自觉意识的莎菲所寻求的爱情在现实与理想的折磨中,终究没有实现。
其次是时代环境的影响。五四的洗礼,唤起了一代青年的心理意识。可社会又没有提供足够的环境让他们来实现自己的理想。莎菲接受了教育,获得了知识,启迪了性灵,可是在社会中却又屡屡碰壁。她唯一依赖的是爱情与友情。爱情没有欣慰。唯一理解她的蕴姊又去世了。如果她能找到一个适当职业,更有利于释放她压抑的内心。
值得肯定的是,接受了教育的新女性莎菲尽管大胆的呼喊爱,渴求爱。可是,在爱情她又是异常理性的。她知道得不到苇弟的真正理解,又能在炽热的爱欲中发见带有“欧洲中古的骑士风度”的凌吉力,是完全不可信赖的。在这篇由一篇篇日记组成的小说中,第一人称的叙述更有利于展示莎菲的内心。爱之于她的是爱情还是只是心灵的苦痛呢!那它的缘由又是如何呢!
丁玲这篇小说最大贡献在于抓住了时代浪潮中的女性的心灵世界。充溢着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罗家伦在问题小说中写出《是爱情还是苦痛》,丁玲的小说不由使我感到了这一同样的疑问:是爱情还是苦痛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