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间有一种缘分,叫做羁绊——转自火花
(2023-03-28 15:50:25)
标签:
胡适张爱玲 |
分类: 文学的海洋 |
1955年,64岁胡适访美,35岁张爱玲得知后,专程去拜访。见面时,胡适笑眯眯:“向你爷爷问好。”张爱玲一愣:爷爷早死了啊。几天后,胡适敲响了张爱玲家的门。
对张爱玲而言,胡适是个很特别的人。
她和他不熟,却也深知他喜欢提携年轻人,为人平易近人。于是乎,在1年前,她前往美国前夕,悄悄把刚出版的小说《秧歌》寄给他,想要请教他,看看自己的写作水平如何,是否还有提升的空间。
这封信,很冒昧,因为此前两个人压根没什么交集。
张爱玲总觉得胡适不会回信,当时,他已经是鼎鼎大名的了。
但胡适不仅回了信,还专门写了不少见解,最后写了评语:“我读了这本小说,觉得很好,又读了一遍,觉得作者确已能做到平淡而自然的境界……”
张爱玲欣喜若狂,也感激不尽。
当她得知胡适访美时,一向孤傲自骄的她,拉着好友炎樱一起去拜访了胡适。
这次见面非常愉快。
事后,张爱玲拉着好友的手说:“我没想到胡先生竟这样年轻!”
但一个困惑也萦绕在她的心头。
为什么胡适见到她,对她说的一句话是:“问你爷爷的好呢?”
爷爷,已经去世了很多年,甚至连她对爷爷的印象都不深。
但很快,张爱玲的疑惑就被解答了。
因为没几天,65岁的胡适,又专程来拜访了张爱玲。
在胡适的口中,她第一次知道了爷爷张佩纶和胡适一家的渊源。
当年,胡适的父亲胡传,考上秀才后,总也中不了举人。
可考了那么久,他又不甘心放弃,便前往北京,想看看能不能遇到贵人指点。
他遇到了贵人,这个贵人就是张爱玲的爷爷张佩纶。
后来,张佩纶就给他写了推荐信,让他去找钦差大臣吴大瀓。
此后,胡传顺利进入仕途,而且青云直上。
但后来,张佩纶遇到了麻烦。
中法战争失败后,他成了背锅侠被贬官,而胡传知晓后,就特意写信去问候,还随信寄了200两银子的银票。
张佩纶帮助的人很多,但落难时能伸出援手的,没有几个,于是,这件事就被他写进了日记里。
而张佩纶的日记,张家人都没看过,可胡适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读到了张佩纶的《涧于日记》,看到了父亲和他的来往。
胡适内心很感激,便把张佩纶的名字记在了心里,一直想着,若有机会遇见他的后辈,也一定要照拂一二。
这才有了见面时,胡适脱口而出的那句:“问你爷爷的好。”
而这也是胡适百忙之中,还要特意来拜访张爱玲一番的真正理由。
在这件事后,张爱玲就和胡适熟络起来,两人经常通信。
1958年,38岁张爱玲申请去南加州搞创作时,她请67岁胡适为她作保。胡适不仅欣然答应,还把几年前张爱玲寄给他的那本《秧歌》物归原主了。
这本书上,密密麻麻都是各种圈点、建议,扉页上也题了字。
张爱玲很珍爱这本书,因为这是来自文学前辈的指点。
4年后,42岁的她在报纸上看到了胡适去世的消息,瞬间觉得胸口疼痛,喘不上来气。
此前几次见面,她都觉得胡适身体健康,没有什么异常。
此时,她远在美国,根本无法回去参加葬礼。
读完报纸,她知晓胡适是突发心脏病,没来得及到医院就咽了气,忍不住流了泪,嘴上却说:“他还是有福气的人。”
什么叫幸福?
三五知己好友,一个贤惠的爱人,健康快乐的孩子,以及去世时没有疾病缠身,历经抢救而受尽痛苦。
但张爱玲还是忍不住惋惜,这么好的一个人,生命却停留在了71岁。
这世间有一种缘分,叫做羁绊。
张爱玲和胡适,或许是有羁绊的。
她的爷爷帮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感恩在心回报于爷爷,爷爷记下日记,张爱玲没有读到,却被他读到了,记在心里,后来,他主动给予帮助。
这世间最美好的缘分,或许是时隔73年后,后人又续上了前人的缘分。
人们常说:文人相轻。其实,文人之间,也不只有相互轻视,还有相互帮扶。
张爱玲和胡适,都是一代杰出作家,而他们惺惺相惜的缘分,也让后人觉得,这世间还是有些许美好的!
————————————————————————————————————————————
胡适生于长于一个新旧交替的矛盾年代,这位新青年抗拒却又接受了甚至将这一段旧社会的婚姻经营的颇为完满,却也有着自己辗转挣扎的感情经历。
其风流,却也是才子;其是新青年,却经营着旧婚姻。
自由不羁的风穿透了这位生于旧社会的“天赋型选手”,塑造了神州大地上绝无仅有的独一无二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