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智学堂公益讲堂3】《形莫若就,心莫若和》选自杨郁著《庄子南华经讲读·人间世》

(2014-07-08 11:00:04)
标签:

2014年暑假

西安弟子规班

西安国学夏令营

行智学堂

分类: 陕西智慧东方多元文化交流中心

http://s2/mw690/001PiArbzy6KhtrR0fn61&690

选自杨郁著《庄子南华经讲读·人间世》

第三章·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原文与简注】

颜阖(鲁国的贤人)将傅卫灵公太子(给卫灵公太子作师傅),而问于蘧伯玉(蘧qú伯玉:卫国贤大夫,名瑗,字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天生凶残嗜杀)。与之(朝夕与共)为无方(法度、规范),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智zhì慧)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奈之何?

蘧伯玉曰:

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你)身也哉!形(外表)莫若就(靠拢、亲近),心莫若和(顺其本性,象征疏导诱导)。虽然(即然这样如此),之(这)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关系太深),和不欲出(超出、显露)。形(外表)就而入(关系太深),且为(wéi:造成、招致。下同)(仆倒、坠落)(wéi)灭,为(wéi)(毁坏)(wéi)(失败、挫折)。心和而出,且为(wèi:为了。下同)声为(wèi)名,为(wéi)妖为(wéi)(灾害)。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畦(tǐngqí:田界,象征分界、界线),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崖山边或岸边。无崖:无边无际、无拘无束),亦与之为无崖。达(通达)之,入于无疵(行动上的过失)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奋起)其臂以当(即挡:阻挡)车辙(车轮行过的印记。车辙即车轮),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以其才之美为是,自恃才能太高)。戒之,慎之!积(长期不断地)(夸耀)(尔、你)美者以犯之,几(危险)矣。

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活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唯恐老虎扑杀活物而诱发残杀的怒气);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裂、撕开)之之怒也。时(窥视)其饥饱,达(通晓、了解)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不同类)而媚(喜爱)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反、触犯)也。

夫爱马者,以筐盛矢(屎、粪便),以蜄(shèn:大蛤、蛤壳)盛溺(尿)。适(恰好)有蚊虻(牛虻)仆缘(附着,牛虻叮在马身上),而拊(拍击)之不时,则缺衔(衔即马勒口。缺衔咬断了勒口)毁首(首即辔头。毁首即挣断了辔头)碎胸(胸即胸饰。碎胸即弄坏络饰)。意有所至(本意在于爱马)而爱有所亡(失其所爱),可不慎邪!

http://s7/mw690/001PiArbzy6KhtvxTtc76&690

http://s13/mw690/001PiArbzy6Khtw5A3acc&690

【串讲】

本章所阐述的是怎样教育“顽徒”的案例,面对“顽徒”怎样“为师”,是本章的中心。颜阖、蘧伯玉历史上真有其人,可故事并非真有其事,而是庄子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而撰写的故事。文中孔子的观点是:为师的方法是“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鲁国的贤人的颜阖被任命为卫灵公太子的“傅”,此太子“其德天杀”,所以去请教卫国贤大夫蘧伯玉,蘧伯玉以“形莫若就,心莫若和”的方法,给颜阖详细地分析怎么把“顽徒”引上正轨的方法。

颜阖将被请去做卫灵公太子的师傅,他于是向卫国贤大夫蘧伯玉求教:如今有这样的一个人,天性凶残嗜杀。跟他朝夕与共而放纵他,势必危害我们的国家;如果用法度去规范他,那就会危及到我的自身。他的智慧足以了解别人的过失,却不了解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过错。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将怎么办呢?

蘧伯玉说:

问得好啊!要警惕,要谨慎,首先要端正你自己!“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表面上不如顺从依就以示亲近,内心里不如顺其秉性暗中疏导。即使这样,这两种态度仍然隐藏着祸患。亲附他不要关系过密,疏导他不要心意太露。外表亲附到关系的过密程度,就会招致颠仆毁灭,招致崩溃失败;内心顺性疏导显得太露,将被他认为是为了名声,你也会招致祸害。如果他像个天真的孩子一样,你也姑且跟他那样像个无知无识的孩子;他如果同你不分界线,那你也就跟他不分界线。他如果跟你无拘无束,那么你也姑且跟他那样无拘无束。慢慢地将他引入正轨,便可进一步达到没有过错的地步。

你知道不知道那螳螂呢?螳螂奋起它的臂膀去阻挡滚动的车轮,它不明白自己的力量全然不能胜任,这因为它自以为才高智盛很有力量啊。警惕呀,谨慎呀!你如果总是夸耀自己的长处而触犯了他,那就接近危险了!

你知道不知道那养虎的人呢?养虎的人从来不敢用活物去喂养老虎,因为他担心老虎扑杀活物而激起凶残的天性;养虎的人从不敢用整个的动物去喂养老虎,因为他担心老虎撕裂动物也会诱发凶残的天性。观察老虎饥饱的时刻,通晓老虎凶残的秉性。老虎与人属于不同类却向养虎的人摇尾乞怜,原因就是养虎的人能顺应老虎的性子;老虎之所以伤害人,这是因为触犯了老虎的性情。

那喜欢马的人,以精细的竹筐去装马粪,用珍贵的蛤壳取接马尿。刚巧一只牛虻叮在马身上,爱马之人出于爱惜随手拍击牛虻,没想到马儿受惊便咬断勒口、挣断辔头、弄坏胸络。那喜欢马的人本意在喜欢马却失去了马的喜欢,这能够不谨慎吗?



http://s11/mw690/001PiArbzy6KhtIPZ1g0a&690

http://s11/mw690/001PiArbzy6KhtIT8hQ1a&690



【评述】

怎样教育“顽徒”,是古今中外教育史上的难题。庄子在本章所阐述的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值得认真琢磨。这种方法的核心就是“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对于“顽徒”,一开始的要从外在的形体上去“迁就“一下,以便获得一种和谐的沟通环境。

蘧伯玉对此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按照“形莫若就,心莫若和”的指导思想去对待“顽徒”必须拿捏好分寸。采取“就不欲入”这种方法的时候,必须把握“度”,千万不要“水乳交融”,过于深入,否则会适得其反,导致很多不良后果;采取“和不欲出”这种方法的时候,必须不能让“顽徒”分析意图,否则也会引起不良后果。跟“顽徒”打成一片,逐渐成为“顽徒”的“知己”,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就可以慢慢减少他的不足,乃至最终转变过来。

蘧伯玉举了三个发人深省的例子:第一是“螳臂挡车”。螳螂之所以敢于“挡车”,不是因为螳螂的力量足以挡车,而螳螂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力量,仅仅是凭着自身的“勇气”鲁莽行事而已。因此师傅不要总是“好为人师”,展示自己的“长处”而激怒“顽徒”。第二是“虎者顺性”。养虎的人为了不诱发老虎的兽性,不喂活着的动物,不喂整个的食物,以免老虎扑杀或撕咬的时候诱发兽性。因为养虎的人能够因势利导,了解老虎的兽性,所以跟人不同类的老虎甚至也会取媚养虎的人。只要不违背老虎的兽性,老虎就不会伤人。“顽徒”虽然很“顽”,可毕竟是人,所以只要能够“顺着”他,教育的路径就是宽敞的。第三是“爱马撒野”。爱马的人对马可谓关怀备至,“以筐盛矢,以蜄盛溺”——其实马并不需要如此的照料,不过是爱马的人“以己度人”而已。可当一只蚊虻叮咬爱马,爱马的人急忙为马驱赶蚊虻,不下心惊了爱马,乃至爱马“缺衔”、“毁首”、“碎胸”,爱马的人“好心没有好报”,事与愿违。对“顽徒”,有的教育者常常迁就,常常忍让,乃至形成了“顽徒”很多不良习惯,最终自食其果。

“形莫若就,心莫若和”是顺其自然,顺其“形”,和其“心”,让“顽徒”自然而从容地成长。这是“天人合一”,不是“屈从现实”,读者再品味人生的时候,也品味一下庄子诱导“顽徒”的苦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