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艺术大师莫迪里阿尼素描《裸女》真迹首次来到中国

(2011-09-26 15:59:33)
标签:

文化

莫迪里阿尼

中国

雅昌艺术

贝尔纳-布菲

分类: 行业动态

来源 : 雅昌艺术网专稿

 

雅昌艺术网讯 (郭志霞) 当创作成为艺术家情感宣泄的唯一出口,这样的作品就有非同寻常的生命。2011年9月24日下午,“现代回声——法国现当代艺术展”在时代美术馆正式开幕,这是法国现当代艺术作品首次在北京的集体亮相,其中一幅来自艺术大师莫迪里阿尼(Amedeo Modigliani)的素描真迹《裸女》成为展场的关注焦点。

  “现代回声”精选了一批包括大师级艺术家莫迪里阿尼(Amedeo Modigliani)、贝尔纳布菲(Bernard Bu­et)以及Jean Miotte、Gerard Altmann、Livio Benedetti、Lothe Michel、Igor Bitman、Shahabuddin Ahmed、Benoit Basset、Boothman tody在内的17位艺术家不同题材、风格迥异的艺术作品,其中绝大部分是首次在亚洲地区亮相。


http://img4.artron.net/news/201109/2011092600492895713.jpg

艺术大师莫迪里阿尼的素描《裸女》被用在了海报上。


http://img5.artron.net/news/201109/2011092600475520114.jpg

尼克劳德·吉尔斯的作品

http://img5.artron.net/news/201109/2011092600475687578.jpg

瓦利里·诺塞的作品。  


 

  在展览现场,与毕加索同一时期的艺术大师阿米地奥-莫迪里阿尼(1884-1920)的素描原作《裸女》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这是艺术家莫迪里阿尼1914年创作完成的作品,画中的模特是他的情人让娜-埃比泰尔纳。它极为典型地体现了莫迪里阿尼的艺术语言,讲述了艺术家与情人之间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莫迪里阿尼的经历十分坎坷和悲惨。由于体弱多病,他到巴黎后生活十分困难,渐渐地形成了酗酒的习惯,在穷苦和麻醉中过着颓废的生活。由于贫困和疾病的折磨,莫迪利亚尼只活了36岁,1920年1月24日逝世。他的情人听到死讯后不久,也带着几个月的身孕跳楼自杀了。


 

  莫迪里阿尼运用优美、精练的线条勾画对象的轮廓,然后涂布经过夸张、提炼的浓艳色彩。他接受东方绘画的影响,吸取塞尚表现形态结构的方法,并且把形象通过夸张变形而特别拉长。他笔下的人物并不真实,经过加工之后,画面呈现出一种有韵律的优美节奏,色彩丰富而富有变化。


 

http://img3.artron.net/news/201109/2011092600450810500.jpg

展览现场,工作人员为参观者讲解贝尔纳-布菲的油画作品《帆船》。

http://img4.artron.net/news/201109/2011092600471326214.jpg

卡尔维诺·罗斯的作品。


 

  此外,现场展出的另一位法国大师级油画家和版画家贝尔纳-布菲的油画作品《帆船》也同样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他的黑色轮廓线条与东方绘画似乎存在某种相通的感受。此次展览活动的法方代表丹尼尔-贝塞什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解释说,“与东方绘画相通”正是他们在选取艺术家作品时最先想到的,他们选择作品的颜色、笔锋等方面都和中国传统绘画有一些共同点,以期望被中国大众所接受。


 

  此次展览呈现了自二十世纪初艺术家开始突破传统运用抽象变形,或是着迷于色彩与块面的创作探索路径,为中国的藏家和艺术爱好者们完整还原那个传奇年代里的艺术样貌。


 

http://img4.artron.net/news/201109/2011092600471378742.jpg

弗朗索瓦布须的作品。


 

http://img3.artron.net/news/201109/2011092600450861609.jpg

展览现场 


 

  在当代艺术日益繁荣的今天,国际性的艺术展览与交流活动恒河沙数,但在中国,法国经典艺术作品展还并不多见。时代美术馆馆长王艺在开幕式上表示,这些法国当代主义大师们,突破传统的写实及学院派标准的看法,开始运用抽象变形并强调个性,他们对传统写实流派的突破,和对新艺术表现手法的尝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更为丰富的艺术世界大门。


 

  展览策展人杨维民说,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展览反应欧洲现当代艺术的缩影。在现代中国当代艺术这么热闹的“发烧时代”,我们需要冷静的看西方很成熟的现当代艺术,这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走向和教育都有一种启迪和正面的引导作用。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