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德”字的演变
标签:
杂谈 |
修炼界讲,德是一种物质。但现在的许多人却仅仅把“德”作为一种品格、情操、修养的标准。其实,德,不仅是一种物质,而且,这种物质还具有着能量性与品格性的复合结构,因为,它可以被散发,也可以被接收。
现在的人们接受着西方文化的教育,往往用西方的理念理解我们祖先的文化,但是,西方的文化远远没有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没有中华文化的涵盖面广阔,所以,西方文化是无法解释“德”的真正内涵的。在中华文化中,这个“德”源于我们本土的根文化,他是与“道”相关的,所以有“道德”一说。因此,“德”的真正内涵表达的是那个“道”。
为什么说,这个“德”与“道”相关,而且,“德”的真正内涵表达的是那个“道”呢?看看“德”字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的演变,就很容易理解到这一点。
http://www.shenzzh.com/uploads/allimg/110611/3_110611051900_1.jpg
这个就是甲骨文的“德”字,这个“德”字是没有“心”的。也就是说,那时候的人,尚属先天或者接近先天,他们没有现代人的人心,那个先天的心用不着制约,也用不着陶冶。所以,他们能直接用自己的第三眼去观察天道。那“德”字中的冲天一竖,接收的是天德能量,而且,接收了这个能量,不仅自己运用,还要把它布施给众生,左边的那两个笔画就是众生的表征。这就是最早期的“德”的本意。
这个是金文的“德”字,虽然天眼还是张开的,但是已经有了人心,也就是说有了私心贪欲。为了保持本来具有的观察天道且与天合一的能力,就要制约这个心,以获得天德能量,服务于众生。所以,金文的“德”字,不仅有了“心”,而且这个“心”还被放在眼睛的下面。
这个是小篆的“德”字,这时候的人们私心贪欲更多了,可以直接观察天道的第三只眼完全关闭,只好凭直觉、灵感去捕捉在天人合一状态中还能感应到的自然规律。所以,小篆的“德”字,以“直”字表述凭直觉、灵感来捕捉和获得宇宙能量并且为大众服务的德性要求。
这个是现代汉字的“德”字,此时的情况变得更糟,人心的约束需要十种善心、善行和四项行为的准则,而且,能“一心”如此实践的人才具备“德”的品格,才能行善积德,为大家服务,否则,就不可能与宇宙空间德的能量达到一种同频共振,就没办法接收到宇宙中的真实德能。这个“德”字已经完全改变了当初的模样,甚至与当初直接运用宇宙空间的能量来强化人们德能的状态相去甚远。
由此可见,“德”字的演变过程,记录了人类离道失德的下滑轨迹,所以,若要生命归真,若要重获天人合一的先天状态,必须修持德的品格。故言:“修之身,其德乃真”。
本文来自神州智慧网(http://www.shenzzh.com)
详文参考:http://www.shenzzh.com/a/wenhua/hanzi/20110611/22476.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