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界限爱 |
分类: 做个好妈妈 |
奶奶早上做了喷香的炒米饭,我和跳跳在桌两边面对面吃,我赞叹着:”真好吃啊!“许是她也有同感,对奶奶的照顾特别感动了,突然对着我声称:“我不爱你了,我爱她。”冲身边奶奶努了努嘴巴。她一般很少说不爱我,可见是一碗炒米饭让她感到奶奶对她浓浓的爱,她沉浸在感动中。
真好!不过当她表达”爱某某“的同时,固定搭配是”我不爱某某……“在场人一一排除。我多次提醒她,爱可以很多很多,可以给很多人,不一定只爱一个人的。但她还是坚持着自己的”钟情“说法。而且这种非此即彼的独一份儿的爱,也让我感觉到她有一种要挟的意味,她爱与不爱对我们的影响也体现着她的力量呢。
跟平时大家或惊恐或控诉的夸张反应不同,我平静地说:“好,没关系,你爱谁这是你的自由。”我接着说,“但是无论你爱不爱我,我都爱你。”给了她一个甜甜的笑。
跳跳似乎有点不安,商量说:”我不爱你,你也别爱我了。“这孩子看来想公平一点呢。
我拒绝道:“那你可决定不了,爱不爱你这是我的事情。”
她有点不爽,不依不饶:”我可以决定,我可以决定。你别爱我。“
“跳跳,你爱我,我很开心;你不爱我,我也可以接受。但是你是我的宝贝,无论怎样我都爱你,我不会因为你爱或者不爱我而改变我对你的爱。”真拗口啊。
小朋友似懂非懂,还咕哝着:“就不要你爱我嘛。”但我知道,她已经接受了我的说法。
跳跳这个月就要到三岁了,自从她两岁多开始,我就看着她的独立性一点点加强,从最初的”不嘛“到现在喜欢说的”就嘛“,这所有的叛逆都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能力。对没做过的事情,她跃跃欲试,今天早上的炒米饭就是她自己给自己盛的。她对自己能独立完成的事情有着完美和严谨的要求,一旦有人插手必然重新开始,甚至于,她逐渐发现了自己的重要性,她的言语和行为可以对家人造成攻击或者伤害,也会因此而有”成就感“。
我欣喜于她的独立性和好奇心,所以我总是鼓励她照顾自己(老人们却很心疼,因为一个懒妈妈培养勤劳娃,这娃得多可怜),鼓励她去尝试来满足好奇。凡是她自己的事情,或是她受益的事,我都主张她自己做。而在她越来越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世界以我为主”时,我感到我应该“打击”她一下了。
因此,在跳跳出现这种苗头时,我就会提醒她“你是你,我是我”的概念。
前日,去亲戚家看老人家,影视柜旁有个水缸,里头养了一只男人手那么大的巴西龟。跳跳吃着锅巴,看得津津有味。她跑过来拉我,说:“妈妈,那个小乌龟好可爱哟,它不大,一点都不吓人,你去摸摸它。”听她这话,把她心里活动都露出来了,她觉得小乌龟很可爱,很想摸摸,又不敢,于是粉饰自己害怕的地方,劝我去代替她摸摸。我可不想摸,拒绝了她:“对不起哦跳跳,我不想摸,我有点怕。”“没事的没事的,她不会咬你的。”跳跳还不甘心。我继续拒绝道:“跳跳,如果你想摸摸它,妈妈带你过去试一试,我在旁边看着,不过我真的不太想碰它。”事情说清楚了,她不再坚持。
发展心理学中讲,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叛逆期出现在3-4岁,孩子要体现自己的独立和能力,自我意识很强大。而当她这个”自我“越来越膨胀,可她的”能力”一直没有界限的被肯定,她就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别人,也不会意识到世界并非围绕她存在,她的能力是有限的,这个限,就存在于她和别人之间,也就是她没有把自己言行强加别人的权利。 我坚信,好妈妈不是一个总是说YES的妈妈,好妈妈有义务让孩子知道:人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认知结构和兴趣爱好,不同于你不是不好,不顺从你不是不爱,只是对方是不同于你的独立的人,你要尊重这个独立的人格。
给孩子浓浓的爱,并不意味着你要答应她所有的要求,认同她的所有说法,或者代替她做事情。这个界限是家长尤其是祖辈极容易在爱里迷失的,因为无界限的爱会让孩子误以为爱就是有求必应,爱就是不分彼此。长期下去,孩子怎么可能学会善解人意、体贴体谅别人呢,更不可能宽容地接纳所有不同于自己的观点、言论和行为,狭隘。
真好!不过当她表达”爱某某“的同时,固定搭配是”我不爱某某……“在场人一一排除。我多次提醒她,爱可以很多很多,可以给很多人,不一定只爱一个人的。但她还是坚持着自己的”钟情“说法。而且这种非此即彼的独一份儿的爱,也让我感觉到她有一种要挟的意味,她爱与不爱对我们的影响也体现着她的力量呢。
跟平时大家或惊恐或控诉的夸张反应不同,我平静地说:“好,没关系,你爱谁这是你的自由。”我接着说,“但是无论你爱不爱我,我都爱你。”给了她一个甜甜的笑。
跳跳似乎有点不安,商量说:”我不爱你,你也别爱我了。“这孩子看来想公平一点呢。
我拒绝道:“那你可决定不了,爱不爱你这是我的事情。”
她有点不爽,不依不饶:”我可以决定,我可以决定。你别爱我。“
“跳跳,你爱我,我很开心;你不爱我,我也可以接受。但是你是我的宝贝,无论怎样我都爱你,我不会因为你爱或者不爱我而改变我对你的爱。”真拗口啊。
小朋友似懂非懂,还咕哝着:“就不要你爱我嘛。”但我知道,她已经接受了我的说法。
跳跳这个月就要到三岁了,自从她两岁多开始,我就看着她的独立性一点点加强,从最初的”不嘛“到现在喜欢说的”就嘛“,这所有的叛逆都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能力。对没做过的事情,她跃跃欲试,今天早上的炒米饭就是她自己给自己盛的。她对自己能独立完成的事情有着完美和严谨的要求,一旦有人插手必然重新开始,甚至于,她逐渐发现了自己的重要性,她的言语和行为可以对家人造成攻击或者伤害,也会因此而有”成就感“。
我欣喜于她的独立性和好奇心,所以我总是鼓励她照顾自己(老人们却很心疼,因为一个懒妈妈培养勤劳娃,这娃得多可怜),鼓励她去尝试来满足好奇。凡是她自己的事情,或是她受益的事,我都主张她自己做。而在她越来越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世界以我为主”时,我感到我应该“打击”她一下了。
因此,在跳跳出现这种苗头时,我就会提醒她“你是你,我是我”的概念。
前日,去亲戚家看老人家,影视柜旁有个水缸,里头养了一只男人手那么大的巴西龟。跳跳吃着锅巴,看得津津有味。她跑过来拉我,说:“妈妈,那个小乌龟好可爱哟,它不大,一点都不吓人,你去摸摸它。”听她这话,把她心里活动都露出来了,她觉得小乌龟很可爱,很想摸摸,又不敢,于是粉饰自己害怕的地方,劝我去代替她摸摸。我可不想摸,拒绝了她:“对不起哦跳跳,我不想摸,我有点怕。”“没事的没事的,她不会咬你的。”跳跳还不甘心。我继续拒绝道:“跳跳,如果你想摸摸它,妈妈带你过去试一试,我在旁边看着,不过我真的不太想碰它。”事情说清楚了,她不再坚持。
发展心理学中讲,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叛逆期出现在3-4岁,孩子要体现自己的独立和能力,自我意识很强大。而当她这个”自我“越来越膨胀,可她的”能力”一直没有界限的被肯定,
给孩子浓浓的爱,并不意味着你要答应她所有的要求,认同她的所有说法,或者代替她做事情。这个界限是家长尤其是祖辈极容易在爱里迷失的,因为无界限的爱会让孩子误以为爱就是有求必应,爱就是不分彼此。长期下去,孩子怎么可能学会善解人意、体贴体谅别人呢,更不可能宽容地接纳所有不同于自己的观点、言论和行为,狭隘。
无条件的爱给孩子自尊,有界限的爱教会孩子尊重。所以,孩子我爱你,但你是你,我是我。:P
2013.11.19
前一篇:接纳孩子,到底接纳的是什么
后一篇:欣赏别人 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