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勇当孩儿的成长探路者

(2013-08-07 12:32:47)
标签:

育儿

成长

敏感期

分类: 跳步成长
刚当妈那会儿,跳跳出生比预产期晚了九天,整个人像蚕宝宝一样褪了一层皮,她如今看来并不修长的手指那会儿就像个泡椒凤爪一样,肥大肥大的,白白皱皱的,在严冷干燥的冬季,褶皱处还有点要破皮的样子,露着淡淡的红色血印,家里没有人知道该怎么办,我向身边所有妈妈朋友打听经验,但是却失望地被告知“没有啊,我们没有这个情况啊。”或者是坦然的遗忘。我为此狠狠哭了一场。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更没有两个一样步骤成长的孩子。这个小事在我现在看来,只能作为笑谈,但是你如何理解新晋父母对孩子的一颦一笑,一拉一尿的焦虑、不安和无助呢?我只能说,Easy!
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

想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其实这句话说起来轻松,但是却是我随着孩子出生至今不断学习,也不敢说十分有把握的事情。 

前几个
月,我读了孙瑞雪
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这是我很久之前就想看的书,迟迟没有读,心想是不是晚点更合适(大错特错,孩子一出生就该看看)。决定开始阅读是邂逅了里面一句话,大意是
拥有一种天赋是一种值得骄傲的资本。天赋给人以自信、快乐。但有了天赋的最基本条件,还要看在儿童相应的敏感期中,这种天赋是不是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环境。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说一位不到3岁的孩子到了音乐的敏感期,每天都“弹琴”,用手指在桌子上、暖气片上、书上、膝盖上,不停地弹着。值得高兴的是这个敏感期被家长发现了,遗憾的是家长没有条件买钢琴。孩子的妈妈只能遗憾地眼看着这个敏感期流水般失去。过了六年,这个孩子的乒乓球打得非常好,因为在孩子打球的敏感期出现时,妈妈下决心送孩子进了乒乓球少年班。

这对我的启发蛮大的。我在女儿很小就在关注她的性格、兴趣和天赋。女儿快三岁了,我尤其关注她的艺术天赋和兴趣,以及未来的学习能力了。我希望她将来的学生生活不那么辛苦,也不希望优秀是用辛苦的时间努力换回来。想要轻松,做妈妈的只有提前为她打好这些能力的基础。

作为很“
负责任”的妈妈,我敏感地观察跳跳成长的敏感期,在她第一次说“这首歌真好听”的时候,我搜集一些经典音乐跟她一起听。当她闻歌便起广场舞的时候,我鼓励她为她鼓掌,还教她做瑜伽,她现在会像模像样地做“树式”和“下犬式”,昨天我跟她一起看录像,她穿着睡裤伴着黑豹乱舞,还真有点现代舞的范儿呢。

最近她迷上了童谣,每天睡前不要再听故事了,每每要求我读那本快翻烂了的低阶儿歌集:“妈妈,讲‘
飞到南山喝露水’那本。”瞧我这小文青的女儿,引用都挑了这么文绉绉的一句。我一遍一遍地读,她百听不厌,有时她还会很主动地要求学习,我朗诵之前交代我:“你读一句,我读一句。”

她是真的喜欢诗歌里的语言!去跳爸那里的路上,她坐在安全座椅上无聊得一人分饰两角跟自己对话,我关上音乐悄悄侧耳聆听,有一半我根本不知道她在咕哝啥,但是我能听到的,却是她用三四个字的儿歌的节奏说一些“家长里短”。

那些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儿歌朗朗上口,我都喜欢。文学就是这么美好的事物啊!对女儿,我不要求她
引经据典、出口成章,我只希望她能手到擒来用文学里学来的精确而简练的方式来表达自己,那不仅仅是一种吸引眼球的“秀”,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感染。所以当女儿翻绘本,见到鹅就联想到“白毛浮绿水”,见到兔子,可以紧接着一句“白又白”,自得其乐。我看着也觉得舒畅极了。

如果女儿能够爱上阅读,成为终生的乐趣,基本上我对她的一生都会比较放心。著名翻译家林少华说,
喜欢文学的人一般不会是坏人,即使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他说的轻松有趣,我却觉得这是番大道理,读书令人智慧,智慧的人其实是少很多现世的精明的,不懂偷滑,不屑钻营,更不会因为一点便利放弃原则。看似有点笨笨的会吃亏的样子。可那就是文明的个体素质不是吗?阅读给你一个广阔的世界,胸臆中有个世界的人当然更豁达,怎还会沉浸在蝇头小利上头呢?
 
厚脸皮地讲,我觉得女儿很幸运,我如此关注她,不放过她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不至于她那些天赋和兴趣都飘在了自己灵光乍现的某一个或一些瞬间。而我自己,唉!在别人对我的评价里,“自信”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个关键词,是的,我也认同,但是却很困惑,不知这自信到底从何而来。因为我觉得自己平凡普通,并非是我有啥过人之处可以炫耀,加之我父亲出于对他自己认知的谦逊,迷信DNA,从小到大都爱打击我,这也不行那也不好的,可这些都没有阻挡我昂首挺胸的姿态。我仔细地挖掘深层次原因,也许是我小时候的自我评价高。我小时候,舞跳得好,画画也好,跑得快跳得远,喜欢阅读,想象力丰富,写作也好。我这些天赋,除了阅读写作因有助于学习而得以大力支持外,其他不务正业的爱好都被父母熟视无睹地扼杀在了摇篮里。但我能清晰地回忆起,在五六岁时我就已经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干啥啥行,自信得意,尽管我啥特长也木有。

对,这就是我对跳跳的期待。也许,她如我一样,未必身怀绝技,星光熠熠,但是我期待她具有高价值感,自己认同自己,那些未到手的绝技也不会枯萎,会提醒她成为一个痴迷的赏鉴者或参与者,引导她一生去关注,化成一种别样的内涵融在她的气质中。

话说我这当妈的能帮孩子也就到这里了,帮助发现她,给她探探路,但成为自己,还是得孩子自己来哈。好孩儿我们一起加油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