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自由爱 |
分类: 做个好妈妈 |
帽子事件
天气渐渐热了,我准备给女儿买顶帽子遮太阳。在一家饰品店里,我们看上了一顶草帽,跳跳戴着特别英气好看,很配她的帅气风格。我和跳爸都很喜欢,店员也赞不绝口,但是跳跳并不满意,将视线锁定了那些充满卡通图案和鲜艳颜色的帽子。
我找着各种理由不让她挑那些,但是最终,她还是选了一顶很山寨很乡艳的天使帽,我苦劝不成,只好顺从了她。
回家路上,我啧啧叹惜:“如果你选了那顶小草帽,拍照得有多漂亮啊!唉好可惜,跳跳,我为你感到可惜!
跳跳置若罔闻。
多愁善感的妈妈又开始伤感了。认可、接受和支持她的选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是难啊!这只是一顶小小的帽子,就让我的内心这样难受了,我不敢想象将来我寄托给她的那些“愿望们”将遭遇怎样的结局。
选择我喜欢,喜欢我选择
此番“帽子事件”让我见识了女儿的主见,她在挑选的过程中没有依赖我们的判断,也没有因为我的劝说而犹豫不决,果断地选择那顶天使帽,不由分说。也毫不在乎我那些惋惜的评论,关于那顶草帽美好的假设和赞美都俨然跟她无关。
我观察到女儿对衣着打扮不是特别敏感在意,不在意却不代表随意。在选择帽子的过程中,每试一款她都亲到镜子前端详一番,然后给出结论。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说再多也没用。
就在我为此郁闷的时候,跳爸轻描淡写提醒我上月她自己挑选了一双小皮鞋的事。那天,她把架子上的鞋子挨个试了一遍,十分坚决地选定了一双黑色小皮鞋,我们尊重了她的意见。她是真的喜欢那双小皮鞋,这个月几乎每天都穿。喜欢的感觉感染着我们,也美滋滋的。
我发现我的苦恼完全是一个妈妈的虚荣心作祟,完全没有关注到孩子的喜好和心情,更谈不上尊重了。
选择自己喜欢的,并喜欢自己选择的,这感觉真好!谁说2岁半的孩子不懂得呢?
给孩子做决定的自由
我对女儿的期待是独立自主,精彩生活。我一直很用心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方法之一就是充分给她做决定的自由。当然,这要等到她理解了“选择”的概念之后。
拥有做决定的自由,实际上是一种父母对孩子神圣的授权。其意义在于让孩子体验承担“决定”这件事的责任,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欲求,决定自己的行为。我的意思不是说家长要较真,要求孩子为自己的选择担负什么责任,“既然你选了这顶帽子,就必须戴,不戴不行!”这显然是不妥当的。孩子做出
在我们家,关于玩耍和做事情,能不能做我们决定,怎么做她来决定,譬如每晚的洗洗,先洗哪里再洗哪里都是她说了算,每天晚上不厌其烦,等她来安排。关于买东西,能不能买我们决定,要不要买和选择哪一款,她来决定,她甚至还很乐衷去买单。关于食物,能不能吃我们决定,什么时候吃,吃多少,无大碍的情况下我也交给她决定。她喜欢吃口香糖,已经可以做到不咽下去,她要吃时,我把瓶子递给她,她取出一粒再把瓶子还给我,我说你可以拿着,想吃的时候自己拿,她也坚持还给我。
我一直认为,自律是自由后的自然规律。没有严厉的禁忌,也就没有突破禁忌的欲望,行为就会表现为最自然的状态,这种状态恰恰就是约定成俗的规律。由此,孩子的自律不再是痛苦的自我约束,而是一种有界限的习惯。习惯比起约束来讲,更加稳定,也更加舒服。反过来想,如果孩子对一切事物都没有决定权,完全被动,那么她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谋求和占用资源,得到一点是一点。被过分拘束后,一旦偶尔获得决策自由,物极必反,势必会滥用,无法自控。所以家长自以为“为了孩子好”,严令禁止这禁止那,到最后,孩子长大,离开家长的管辖范围,经济独立,就会放肆消费曾经的那些禁忌,对他的人生危害更大。
爱和自由的作品
自由并不是漫无边际,
我们要知道,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任你作各种图画。孩子有她内驱的成长力,她原本就是一幅作品,家长的任务就是帮助她加工、润色,成为更加出色的作品。
维吉尼亚•萨提亚在著名的《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中提到:“真正的爱意味着:我不会加桎梏于你,你也不要要求我接受你的桎梏。每个人的完整性都应该受到尊重。”尊重孩子的完整性,就要给孩子自由,让孩子学会把握她自己的生活。给孩子自由,还意味着她将成为她自己,而离父母越来越远。人间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唯独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爱不是建设,也不是改造,爱就是接纳。
无条件的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