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的孩子,我还能教你些什么?
(2013-02-15 10:25:06)
标签:
育儿 |
分类: 做个好妈妈 |
我只教你自信
清晨起床,跳的头发凌乱,前遮后翘。她因先前剪坏了一次,头发长长短短,现在虽然留长了,但还是很不齐整。跳爸体贴地帮她扎了两个羊角辫,一高一低,十分可笑。两人一脸得意地从卧室出来,大喊:“快来看啊!”俨然炫耀这奇葩二人组的作品。爸爸也许只是觉得滑稽好笑,可我女儿脸上明明就是骄傲神色。奶奶嘲讽笑着他们:“这绑的是个啥!”我怕跳跳听出这似乎不算赞美,连忙接着评论:“AU,这个发型好特别呀,真好玩!”跳跳美滋滋的。
在我家,跳跳总是获得赞美。这个还没出门“闯世界”的小女生还没见识过挫折。
西方有个听似残酷的谚语,叫做“有个完美的童年,便会有个不完美的成年。”说的是,童年必须放手让孩子经历,而不是处处呵护。但是这极容易产生歧义,我乍一看也觉得似乎是提倡给幼年的孩子多一些挫折的意思。前些年,我们打开国门,发现我们的小皇帝较之国外小朋友的独立性和生活能力差的太远,像温室里的花朵,不堪一击。于是开始涌现出“挫折教育”的口号。多可笑啊!挫折是人生的一种糟糕的体验,即便是能获得宝贵的人生经验,我们也应该把努力放在预防挫折上。为了历练心智去制造挫折,这种教育理念真是好笑!而我觉得,其实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健康的心态最终取决于他的自信心上。
先说说我们这代人吧。我小时候,学期末经常被老师捉来写全班人的操行评语,思想品德,学习态度巴拉巴拉,最后还得写点缺点,提点建议。这令我十分苦恼,我从来是一个乐于欣赏别人的人,对缺点,我认为那只是一个特点,人没有特点该是多么不可爱!更何况,这缺点也是见仁见智的主观认识。那时候,小小心灵很苦恼:“为什么人一定要有缺点?”这似乎是我们久已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要谦虚,要“日三省吾身”,要多做自我批评。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思想,是中庸的,是谦卑的。国外在教育方面所持的理念恰恰跟我们相反,他们挖掘和鼓励的是孩子的优点、闪光点,因为每个人不同,人的创造性和成就就是由这些闪光点发展而来的,是这个孩子身上最宝贵的东西。
再看看工作后,每到年底,各个单位都陆续开始各种总结会,而总结会又演变成自我批评大会,“少表功,多提提问题。”可我要问一问,为什么一定要自我批评?为什么一定灵魂出窍变出一个对立面来judge自己?谈谈成绩,谈谈收获,谈谈设想,不是很好嘛?自我反省起到的作用最好是令自己更加客观,但是凡事都要在找自己毛病,何来认同感呢?自信,就是这宝贵的自我认同感。比起别人的认同,我认为自我的认同更为重要。
对于女儿,我不遗余力地让她明白,她是多么特别的一个女孩。她新发明的每一个新动作新表情,口里蹦出来的每一个新词语,她无师自通学会的每一句歌谣,在我眼里都像是发现新大陆一般惊喜地欢呼,于是这小朋友每当有个新发明,就会学我的样子,一脸惊奇的夸张表情,等待我的夸赞和拍照。我妹喜爱跳跳,感叹为什么她看起来那么聪明有灵气,比我们小时候棒太多了。我心里很清楚,这并非跳跳IQ过高,悟性过人。她之所以这样敢说敢做不露怯,大方外向讨人爱,是因为她的自信,因为她始终清楚她最亲近的人对她的欣赏。
跳跳成长中的各种探索都被家人认可、支持和鼓励。所以她当然不怯场,乐于展现自己的风采,当然自信爆棚,得意洋洋。所以我希望我的女儿,在任何一种情形下都能足够认可自己,坚定地评价自己所取得的成绩都是一次有突破性的收获,深信不疑自己的特别之处,放手坚持自己的想法,追逐梦想。正如她的名字一般,是“一个非比寻常的女孩”。
想来,还是跳爸对我们的要求言简意赅:“凡是关于跳跳的(评价),都是正面的。”
教育就是做孩子的好朋友
早餐桌上,跳跳看到豆浆粉,问是什么,我解释了一下,让她透过包装袋看了看粉末。看看摸摸还不过瘾,要求我打开,剪开后她眼睛凑上去看半天还是不满意,要尝尝,她手指伸进去沾了点粉末舔一舔味道。听我说是冲水喝的,又要求冲水尝一尝。冲了水,她要拿勺子喝,舀了几勺嫌勺子太小,又跑去厨房问奶奶换了汤匙。搅弄半天最后没喝几口丢开来去玩别的了。如此折腾一番,我不说什么,不会失去耐心,也不抱怨她给我添麻烦。相反,我只要想到这个过程中她要了解一个事物的执着和坚持的精神,我就很欣慰地为她忙前忙后。看、摸、尝、观察粉末溶解于水、喝、小勺子换大勺子,你能想象这整个过程她对于物质形态、空间大小,味道变化的认知建立了多少常识的体系吗?
所以我定义孩子所有的探索行为都是值得鼓励的,只要你保证她的安全。
当然,并不是你要纵容她的所有要求。没有哪个妈妈不焦虑孩子的坏习惯坏脾气,在老人带孩子的家庭尤其令人担忧。跳跳泡在爷爷奶奶的宠爱里,脾气大、偶有任性。溺爱/无原则的爱最大的问题就是导致孩子习惯了被满足,一旦不满足就会愤怒。孩子的表达方式简单直接,哭、闹、尖叫、撒泼打滚……老人见不得孩子哭闹,所以继续满足她更过分的要求。我是不吃她这一套的,所以这些伎俩在我面前时有发生。老人会抱怨:“你快别惹她了!”我爸妈对我意见也很大:“孩子一天到晚在家乖得不行,你一回来她就鬼哭狼嚎的。”这其中的原因无非是跳跳没有从我这里得到她期待的一些要求和过分关注。
清晨起床,跳的头发凌乱,前遮后翘。她因先前剪坏了一次,头发长长短短,现在虽然留长了,但还是很不齐整。跳爸体贴地帮她扎了两个羊角辫,一高一低,十分可笑。两人一脸得意地从卧室出来,大喊:“快来看啊!”俨然炫耀这奇葩二人组的作品。爸爸也许只是觉得滑稽好笑,可我女儿脸上明明就是骄傲神色。奶奶嘲讽笑着他们:“这绑的是个啥!”我怕跳跳听出这似乎不算赞美,连忙接着评论:“AU,这个发型好特别呀,真好玩!”跳跳美滋滋的。
在我家,跳跳总是获得赞美。这个还没出门“闯世界”的小女生还没见识过挫折。
西方有个听似残酷的谚语,叫做“有个完美的童年,便会有个不完美的成年。”说的是,童年必须放手让孩子经历,而不是处处呵护。但是这极容易产生歧义,我乍一看也觉得似乎是提倡给幼年的孩子多一些挫折的意思。前些年,我们打开国门,发现我们的小皇帝较之国外小朋友的独立性和生活能力差的太远,像温室里的花朵,不堪一击。于是开始涌现出“挫折教育”的口号。多可笑啊!挫折是人生的一种糟糕的体验,即便是能获得宝贵的人生经验,我们也应该把努力放在预防挫折上。为了历练心智去制造挫折,这种教育理念真是好笑!而我觉得,其实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健康的心态最终取决于他的自信心上。
先说说我们这代人吧。我小时候,学期末经常被老师捉来写全班人的操行评语,思想品德,学习态度巴拉巴拉,最后还得写点缺点,提点建议。这令我十分苦恼,我从来是一个乐于欣赏别人的人,对缺点,我认为那只是一个特点,人没有特点该是多么不可爱!更何况,这缺点也是见仁见智的主观认识。那时候,小小心灵很苦恼:“为什么人一定要有缺点?”这似乎是我们久已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要谦虚,要“日三省吾身”,要多做自我批评。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思想,是中庸的,是谦卑的。国外在教育方面所持的理念恰恰跟我们相反,他们挖掘和鼓励的是孩子的优点、闪光点,因为每个人不同,人的创造性和成就就是由这些闪光点发展而来的,是这个孩子身上最宝贵的东西。
再看看工作后,每到年底,各个单位都陆续开始各种总结会,而总结会又演变成自我批评大会,“少表功,多提提问题。”可我要问一问,为什么一定要自我批评?为什么一定灵魂出窍变出一个对立面来judge自己?谈谈成绩,谈谈收获,谈谈设想,不是很好嘛?自我反省起到的作用最好是令自己更加客观,但是凡事都要在找自己毛病,何来认同感呢?自信,就是这宝贵的自我认同感。比起别人的认同,我认为自我的认同更为重要。
对于女儿,我不遗余力地让她明白,她是多么特别的一个女孩。她新发明的每一个新动作新表情,口里蹦出来的每一个新词语,她无师自通学会的每一句歌谣,在我眼里都像是发现新大陆一般惊喜地欢呼,于是这小朋友每当有个新发明,就会学我的样子,一脸惊奇的夸张表情,等待我的夸赞和拍照。我妹喜爱跳跳,感叹为什么她看起来那么聪明有灵气,比我们小时候棒太多了。我心里很清楚,这并非跳跳IQ过高,悟性过人。她之所以这样敢说敢做不露怯,大方外向讨人爱,是因为她的自信,因为她始终清楚她最亲近的人对她的欣赏。
跳跳成长中的各种探索都被家人认可、支持和鼓励。所以她当然不怯场,乐于展现自己的风采,当然自信爆棚,得意洋洋。所以我希望我的女儿,在任何一种情形下都能足够认可自己,坚定地评价自己所取得的成绩都是一次有突破性的收获,深信不疑自己的特别之处,放手坚持自己的想法,追逐梦想。正如她的名字一般,是“一个非比寻常的女孩”。
想来,还是跳爸对我们的要求言简意赅:“凡是关于跳跳的(评价),都是正面的。”
教育就是做孩子的好朋友
早餐桌上,跳跳看到豆浆粉,问是什么,我解释了一下,让她透过包装袋看了看粉末。看看摸摸还不过瘾,要求我打开,剪开后她眼睛凑上去看半天还是不满意,要尝尝,她手指伸进去沾了点粉末舔一舔味道。听我说是冲水喝的,
所以我定义孩子所有的探索行为都是值得鼓励的,只要你保证她的安全。
当然,并不是你要纵容她的所有要求。没有哪个妈妈不焦虑孩子的坏习惯坏脾气,在老人带孩子的家庭尤其令人担忧。跳跳泡在爷爷奶奶的宠爱里,脾气大、偶有任性。溺爱/无原则的爱最大的问题就是导致孩子习惯了被满足,一旦不满足就会愤怒。孩子的表达方式简单直接,哭、闹、尖叫、撒泼打滚……老人见不得孩子哭闹,所以继续满足她更过分的要求。我是不吃她这一套的,所以这些伎俩在我面前时有发生。老人会抱怨:“你快别惹她了!”我爸妈对我意见也很大:“孩子一天到晚在家乖得不行,你一回来她就鬼哭狼嚎的。”这其中的原因无非是跳跳没有从我这里得到她期待的一些要求和过分关注。
跟所有的两岁大的孩子一样,跳跳也是个十足的trouble two,一刻不停地闹腾。每晚困意十足了,我仍要忍受这孩子谎报尿尿拉臭的游戏。每一次,无论我多么不情愿,我还是一番穿脱带她去洗手间,她尿了,我会说:真尿了啊,我刚才还不信呢,真不好意思哦!她不尿,便大方地让我“打屁屁吧”。我不怕麻烦,是因为我需要传递给女儿“我相信她,支持她”的信息。将来她了解说慌的概念后,我仍然会这样做,但我也会警戒她,说谎的后果是她自己承担的。我需要女儿学会独立思考和决断,而并不是从父母这里直接得到答案。不知道这在幼教界是否提倡,原本我在技巧上就算不上是有效率的能干妈妈。但是我始终跟随我作为跳跳妈妈的直觉,毕竟我们之间的亲密和信任关系就是建立在这最没效率和最无用的小事情上。而且这也是我这个上班族妈妈能够给到女儿的最高质量的陪伴了。
我有个朋友,性格安静温柔,她当年坚持自己带小孩。她对我说她女儿从小到大,现在15岁,从来没有见她发脾气,生气过。每当看到跳跳发脾气,我都因我大部分时间的缺席而格外内疚。我相信,家长亲自带的小孩有更好的性格、脾性和生活习惯。但最重要的,还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我知道自己不是个细声细语女性十足的妈妈,我的女儿也可能不那么温柔娴静。但是我会跟她谈,告诉她我不喜欢她那个样子,那让妈妈很头痛,你的要求我不能满足你,因为巴拉巴拉。她单独跟我在一起时会很冷静地听我讲,也不任性。而我也总是握着他的手或者抱着她讲这些,我不能让我跟她的关系里有个“我妈妈批评我了”的标签,而是让她明白无论我无论怎样有我的看法,我也只是跟她沟通看法,我仍然那么爱她。
跳跳2岁小童,已经很会看脸色。当她不讲道理地耍赖时,我拗不过她,没有办法了,我只有不说话。这时候,她会看出我的不悦,甚至会难过地哭起来,央求我:“mm别生气啦!”
最近,我们之间又流行了一个新的称呼:“好朋友。”她总是无比自豪地声称:“妈妈是我的好朋友!”
能做你的好朋友,为娘我也相当荣幸呢!
爱是需要,无须教育
有一样,我想无须大人教,那便是爱的本领。爱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本能。那天,我和跳爸一起回家,跳跳迎上来,待我们坐下,开始把茶几上的水果零食逐一招待我们。她的手轻轻抚摸我的手腕,温柔、殷勤、热情地问我们你吃这个吗?你吃那个吗?如果我们表示不吃,她便进一步剥开皮塞过来再让一让。见过我家跳妞的朋友都知道,她是个爽气的女孩,动作及其干脆利索有劲,可那一刻的温柔,令我们不习惯,又受用。也许她看到过大人们招待客人,但没有人像训练她叫人一样教她如何礼让客人。她所做的一切都说明,她用她的认识和经验表达她对我们的爱。
那么你以为跳跳这么小就懂得分享了?错!如今想从她手里分走一块糖,还是比登天还难。小朋友从小就懂得抓主要矛盾的哲学。久别不见的亲人,表达爱比保护食物重要多了。所以等我们屁股坐热了,她也不那么热情了,手里的小橘子怎样也要不过来了。如果要跟小朋友玩,她也格外大方,什么都肯分享。手牵手的格局一旦形成,那好,该是她的东东照旧握得紧紧的。
小朋友的智慧就这么纯洁、直接、实用!
此外,苦恼于孩子不叫人的家长,请听好啦。不要要求孩子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人马上热情起来,孩子尚小,不会这套虚情假意。当他长到跳跳的年龄,他会根据需要叫人。“阿姨,这是什么呀?”“叔叔给我拿一个好吗?”这都是我在跳跳口中听到的哦。如果见到一个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人,事先沟通,跳跳得知这是我很熟悉的朋友或亲戚,大部分情况下都会听从我的建议,问叔叔好,阿姨好。所以干嘛还苦恼孩子不叫人呢?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谁没有过见到那些长辈就想躲开走,只为回避这一声叔叔阿姨的经历?
所以,在爱中长大的孩子,礼貌、分享、表达爱,都是水到渠成的能力,无须培养,也无须教育。大人只负责做好自己,孩子只负责被耳濡目染。即可!
所以面对我这什么话都已经会表达的2岁女儿,我困惑当妈的我还有什么可以教你的呢?也许,我们的宝贝降临人间并不为让我们完成家教的任务,而是,完成他自己学习的使命,自己长大。而这学习,又何尝不是家长和孩子一起面对和完成的呢?所以,我只有手牵手、肩并肩地跟女儿一同前行的份儿了。我相信,没有我给女儿画这个方圆,她一样可以建立自己的规矩。
不管你信不信,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前一篇:迟到,上班族妈妈值得付出的代价
后一篇:家有学语童,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