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给孩子贴标签

(2012-12-12 11:14:52)
标签:

亲子沟通

育儿

分类: 做个好妈妈
引子

昨天下班回家,夜幕已降,我裹着大衣行色匆匆走在小区的路上,兴奋而急迫,想象着我的跳姑娘听到门铃响就欢呼的可爱样子,加紧了步伐。

路过地下车库门口的时候,我看到一对母子在车库入口在对话。母亲骑在电动车上,带着白口罩,她已经骑入入口几步了,而她身后不远的距离,恰在入口外面那个位置上,站立着她的儿子,像是故意跟母亲对峙着。母亲转着身子对他讲:“不就是一点小事吗?你至于吗?真是的!”儿子没讲话。母亲继续说:“你怎么就那么自私啊?”随即欲骑车离开。儿子还是没讲话,但仍然没有跟过去。我猜也许是母子之间有了什么分歧,儿子跳下车不肯跟她走了,才有了这样的画面。

母亲的语气冷静但不温和,语气充满讽刺和不满,听上去丝毫感觉不出是跟孩子的对话,倒像是跟大人的争执。而她的那些语言,全部都是定性的,没有一句就事论事的沟通。我心想,这男孩子表面上平静,内心一定积蓄了更大的情绪,果然,在我走得稍远些时,我听见身后一声凄厉而抓狂的尖叫声,是那个男孩子的声音。

一声叹息。

我心疼那个因妈妈的指责和厌恶而崩溃到暴怒的男孩子。也许,不,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之间的别扭不是个大事,否则妈妈也不会以“你至于吗”的态度嘲讽他。但是孩子的成长中,你可以说没有大事,也可以说都是大事,全在家长怎样定义。

一个脾气暴躁的人,我相信,都是跟童年中的经历有关的。一个需求被不由分说地拒绝,当这个需求很强烈却被生硬拒绝,没有“为什么”,孩子的情绪没有渠道释放,积压在内心,在心智还不健全的年龄,就会以一种极端的暴躁的形式爆发,久而久之,不要说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了,只怕连认知到情绪都很难做到。所以,不要随意就评价自己的孩子脾气不好,不够乖,孩子是一面镜子,反应的只有父母跟他的关系。

不知道这对母子后来如何进行沟通的,我由这小区一幕联想到一些如何跟孩子沟通的想法,不吐不快。

别拿后背对着孩子

我相信所有人都看到,或者经历过这样的画面。一个哭闹的孩子尾追着一个生气的父母,孩子顾不得擦眼泪,手紧紧拉扯着家长的衣角,极尽撒娇、耍赖之能事。而那个高高在上的家长,却一脸坚决和强硬,誓不回身或者低头。家长的内心或者也是咬牙硬撑着的:“我不能被孩子牵制,我不能让他控制我。”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以这种生硬的拒绝来实现吗?只一点我就不理解,身为父母,如何能够做到将背对着年幼的孩子。

我从来不觉得2岁的女儿有任何让我生气的行为,从来没有对她发过脾气。她的所有语言、行为都是成长的脚印,我饶有兴致地为她记录,为她喝彩,我从不拿后背对着她,冷落她,即便是跟她散步时,我也反复央求女儿走在我前面,“让MM看到你好吗?”

我所要说的“不背对”就是对孩子的接纳。接纳孩子,接纳孩子的好,也接纳孩子的错;接纳孩子的好心情,也接纳孩子的坏情绪。你的接纳给予了孩子充分的安全感,他会愿意跟你分享,向你倾诉。这是可以跟孩子好好沟通的前提。而且,你总是接纳他,他便也给你回报,充分尊重你的意见。

女儿还不满两岁时,很自觉地履行我跟她约定好的“不能多吃糖”的禁忌,即使她没忍住,吃了别人塞进嘴里的糖,还会跑到里屋跟我解释一下:“MM,我不吃糖了!”然后腮帮子鼓着糖块撑出来的包,一脸幸福地离去。

莫给孩子贴标签

我们要清楚,一定要常常对自己说:“这世界上没有坏孩子,只有坏行为。”你的孩子,无论犯了什么错,都要只是就事论事,而不要一股脑的给孩子贴上诸如“自私”“贪心”“任性”“笨”“傻”等等负面的标签。

孩子做错事一定有原因,但这个原因绝不是你随口说出来的那个刺耳的标签。实际上,大人们你自己看看这些标签,你敢肯定以你的评判标准,自己就没做过可能被贴上这类标签的事情吗?你说没有,我说不可能。

孩子的世界是最天真最简单的。他们的思维尚且做不到缜密的逻辑、推理、演绎、归纳等等,因此当你说出一个定性的评价时,即便他可以判断这不是他想要听到的评价,他也完全不明白你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

刚才说到的那个男孩,对母亲咄咄逼人的定性评价,他沉默,这个沉默可绝不是一种赢得胜利的示威,他是真的不知如何辩驳。因为他妈妈的言论中省略了这个推导的过程,妈妈的话他理解不了,自己想说的话说不出,但情绪已势不可挡,呼之而出,而且以简单粗暴的形式发泄出来。

大人总是归咎于自己“不听话”的孩子,但是家长有没有问问自己是否认真听了孩子的话?

另外,这些冲动的父母有没有想到,这个标签很有可能就变成孩子的成长阴影,令他一生摆脱不掉。如果他坚信自己自私,那么他就拥有了更多自我行为的理由;如果他认可了自己任性,他就再也不会自觉地管理自己的情绪。迈克尔杰克逊一生都在不停地对自己的鼻子整容,就因为少年时,他的父亲一直在嘲笑他的大鼻子。

女儿会讲话之后,我常常思考该怎样跟女儿交流,因为我不知道我的话她能吸收多少。但是有个原则我很坚守:一切沟通都要建立在不伤害孩子的感受的基础上。
在我看来,跟孩子的沟通应该这样: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而不是要求他自控。控制情绪是孩子大脑发育到一定阶段和行为培养才具有的能力,不是家长教育和要求出来的。家长的角色只有接纳。然后,从孩子的立场和思路出发,不轻率地否定她,循序渐进、充满细节地了解孩子的想法,理解他,然后给与引导,跟她一起分析,让他自己明白事情和道理。最后,给她重新做一次的机会。

当然,家长很容易把孩子的一些行为跟成人的标准联系在一起,这就更需要我们具备儿童行为心理学的常识。
比如说,孩子把水杯打碎,惊惶失措,连连摆手说“不是我打碎的。”你要批评他撒谎不诚实吗?他实际上是要表达“没想打碎它”的本意。再比如,孩子偷拿家长的钱,你要批评他偷东西不害臊吗?他也许只是因为好玩,或者模仿什么渠道看来的故事,更应该让你担心的原因是孩子这样做是故意做点出格的事引起你的注意,那说明你们的亲子关系出了问题,你要多陪陪孩子了。再至于小孩子模仿大人亲热举止,玩弄身体部位这些行为就更不能觉得孩子早熟,“思想不健康”了,那只是一种他们认知里的趣味。几米有本漫画的名字叫《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多有哲理啊!总之,别让你的无知伤害无知的孩子。

结案陈词

从我高中时写一篇题为《沟通》的作文开始,直到工作多年,我参与多次有关高效沟通的培训,可见这是个多么重要却有难度的主题。而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家长,凭什么认为跟孩子的沟通就可以言所欲言、不讲技巧呢?正因为孩子天真,是一块尚未浸水的海绵,我们才更应该诚惶诚恐地面对他们,小心翼翼讲话。

举个例子,写一篇好文章才能提炼出“标签”,没有“标签”照样是好文章。若只给出“标签”,不构思和研写文章,那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大笑话。

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了。

2012-12-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