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武一家人教给我们的事

(2014-07-05 13:48:45)
标签:

育儿

教育

文化

读书

日本

读《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让人联想韩国催泪大片《婚纱》的剧情,电影讲述了幼儿园中班的小女孩少拉,在得知做婚纱设计师的母亲得了绝症后,默默地学习独立,改变自己倔强的性格,一点一滴地替她完成心愿的故事。而这本书,则是站在父母的角度,记录着一个普通的日本家庭,安武一家人在妻子千惠罹患癌症后的真实人生,为了对抗反复光临的死神,两夫妻改变作息配合治疗,尝试简单质朴的糙米饮食,并且训练四岁的女儿阿花学习洗菜做饭、料理家务。这样的生活看似单调琐碎,甚至有些残忍,背后却蕴含着母亲千惠的一片冰心,她说:“我只想通过自己的帮助,让女儿一个人也能顽强而茁壮的好好活下去。”就像那长长的书名,或是《婚纱》那部电影的情节一样,这是母亲对女儿的一个小心愿,简单却艰难,仅此而已。


四岁的小女孩阿花,她的出生便如一场博弈。千惠在结婚前已经查出乳腺癌,“拼命”两个字,是她在书中反复提到的词——“拼命把孩子生下来”,“为了看女儿长大拼命活下去”,种种在旁观者眼中理所应当的事情,对癌症患者千惠和丈夫信吾来说,都要付出破釜沉舟的勇气才能实现。但整个家庭并没有因此变得暮气沉沉如履薄冰,相反,他们活在当下,每天一起在阳台上看朝阳,对来自大自然的食物心怀感激,在抗癌初期,千惠每天都要发自内心地大笑获取正能量;他们珍惜一切“小确幸”,信吾做了好喝的酱汤,千惠在博客写道“真是太好喝了,我想让大家都来尝尝呢。”他们也坦然面对病魔,当发现妈妈的一侧乳房接受了切除手术时,天真的阿花问妈妈,“很疼吧,我再给你买一个吧!”千惠则满心感动地回答女儿,“谢谢阿花,那就拜托你啦!”


中国人总是讳疾忌医,或把疾病当作禁忌隐瞒起来,万念俱灰,呜呼哀哉,到头来,有病的不单是肉体,还是灵魂,而安武夫妇却选择在女儿面前将疾病公开描画,与其说是打破禁忌,不如说是另一种自救的方式,正视、化解,不让疾病喧宾夺主地将生活吞噬。在此过程中他们也有过踌躇,每念及此,支撑他们的都是那句,“为了女儿,无论如何我都得活下去。”


更不可思议的是,从阿花四岁起,癌症复发的千惠板起面孔,开始教女儿洗衣服、做酱汤、刷澡盆、理衣柜,她的育儿理念是:因为未来的不可预知,何不趁当下把想教的都教给孩子。耳濡目染下,阿花学会了忍耐和坚强。她在给妈妈的信中写,“不说别人的坏话,不忘记微笑,这些都是妈妈教给我的。”书中还提及一件小事,在千惠病入膏肓之际,父亲问阿花,“你觉得妈妈的病能治好吗?”他原本期待女儿说“妈妈一定会好的呀!没关系的!”可是阿花只是说了句,“可能不行了吧。”简短的三四行文字,读来却让人动容,像阿花这样的孩子,早早了解到生命的残酷,却仍旧能保持着勇敢快乐的心,当然是会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的,而或许要等她长大后才会发觉,这是母亲千惠留给她的最珍贵的礼物吧。


阅读这本书,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提起“癌症家庭”,读者常常习惯性带入“同情者”的姿态,千惠在2008年离世,我们怜悯信吾的不幸遭遇,对年幼丧母的阿花心有戚戚。事实上,安武一家人,原本也和我们一样是十分平凡的普通人,他们并不比任何人勇敢,却在爱的驱使下,披荆斩棘,探索出一种全新的生活与育儿方式,我们应当向他们学习。也正是信吾和千惠对阿花沉甸甸的爱,彰显着亲情的珍贵,提醒着我们应当铭记每个家庭细节背后的良苦用心,这些,都是安武一家人教给我们的事吧。


【2014年7月5日 新京报】

http://s10/mw690/001PhU5hgy6KcSrQDwJd9&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