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不都是狂放不拘,草书也可以温文儒雅,“草圣最为难,龙蛇竟笔端;”草书奔放激烈的线条,同样也有内敛的时候,同为怀素所书,《小草千字文》除了飘逸飞动,圆熟丰美,笔法瑾密,脱去狂怪回归平淡古雅;与己判若两人。
更多图片请看相册《怀素书法》
唐.怀素《小草千字文》,又称《千金帖》,绢本墨迹,草书84行。
末有“贞元十五年(779)六月十七日于零陵,书时六十有三”署款。是怀素晚年得意之笔。真迹为明代文徵明所藏,后转辗至清末为释六舟所有,后又归于上海徐氏。
此卷与其早年所书的《自叙帖》风格截然不同;《自叙帖》穷其颠逸之姿。而此卷却干淡古雅,判若两人。这一书风的转变,一方面与其年龄有关,另一方面与其身体状况有关。怀素在《论书帖》中曾言:“藏真自风废,近来已四岁。近蒙薄感,亦所为其颠逸,全胜往年。”由于风废,手腕已不甚灵活,很难再作早年狂放之作,再加上年高心平,也不再那么浪漫。皈依佛门,四大皆空,可能是他这一期间的主要心理状态,一切似乎都在淡淡的品味中求得更为幽深的悟性。这两点。便是他晚年书法创作的最重要的主、客观原因。
从此卷的线条的形意上看,怀素在运笔时,更多地发挥了肘的作用,心情相当的舒坦平和,这种运用的方式的最大好处在于: 一方面能更好地发挥笔锋的作用,使笔锋不倒,不弯曲过甚,使墨下注,加强笔锋的力度; 另一方面使笔势直起直落,这样所谓的藏锋与露锋就不再需要予以有意识的关注,下笔自然饱满圆熟,提笔使转也比较自如随意, 再一方面在运笔的过程中始终将平面运动和深度运动(提按)靠肘贯串在一起,从而使大部分的行笔的形态往往处于直与非直之间,即增强了笔画深度的暗示性,同时,又使诸多的线条表现出种种类似于古藤的意象,尤其到墨稍稍有点枯时,这种意象更为精彩动人,增强了笔墨的内含。这在一般的草书中很难看到的。也是怀素对书法所做的新贡献.
在用笔上,怀素在此卷表现得极为简洁精练,似乎在尽可能地脱去不必要的牵丝连笔,表面上看似乎一个字一个字写来,但上下的气脉无一处不连.内部的圈子往往打得很小,有的几乎有一种叠在一起的感觉,但外部的圈子拓得很开,从而使白留得极为巧妙,出人意外。点法往往不露锋芒,重在小大、重轻、姿态、搭配上尽得其情性之妙,圆熟内含,静穆中得其生气。字距和行距都比较疏朗,虽字的大小变化较大,但因牵丝带笔极少,从而显得虚灵高古,平淡清远,给人一种返朴归真的空灵境界。
此帖历来被认为是怀素晚年杰作,帖前文嘉、毕秋帆、六舟、薛受、汪士骧的题签视为“神品”、“神品至宝”、“第一至宝”;帖后文征明跋为“要之,公名帖也”,王文治跋为“是贴晚年之作,纯以淡胜”;于右任跋为“此为怀素晚年最佳之作。”明莫如中说:“怀素绢本千字文真迹,其点画变态,意匠纵横,初若漫不经思,而动遵型范,契合化工,有不可名言其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