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知识?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关系及理性知识的层次
(2009-12-26 22:32:45)
标签:
理性知识感性知识脊索动物文化 |
分类: 人文社科 |
原本以为知识的定义也是含含糊糊的,查了一下,发现并非如此。
当代最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知识不是客体的副本,也不是由主体决定的先验意识。"根据皮亚杰的思想和当代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我们把知识定义为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贮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体的知识,贮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
知识有时表现为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有时表现为关于事物的概念或规律。作为感性知识来说,主要是一种浅表的原始知识,其特点是若隐若现、难以琢磨,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就如同没有发现物理规律之前,对物体下落情况的认识:重的先落地还是轻的先落地?大的先落地还是小的先落地,那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对那个先落地,可以依靠感觉来进行判断,这就是感性知识。这时的知识是混沌一片,无法分层次的。
当藏在感性知识中的概念和规律被发现和整理出来以后,感性知识就转化成了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分层次的,这和人脑的组织方式有关。仔细想想,人脑对概念的组织方式,就是大概念套小概念,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动物是能动的生物,植物是不能动的生物,动物有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节肢动物,脊索动物。脊索动物分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分鱼,爬行动物,哺乳动物,鸟。每一类再继续往下分,最后落实到一个具体的物种上。用这种方式进行组织,可以最大限度地隐藏知识,最大限度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需要关注的知识点上。通过这种组织方式,人们可以相对容易地准确把握一个概念的各种属性。这里插一句,软件编程实际上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模拟,编程技术里面的面向对象方法,就是借鉴了这种理念。这里说的意思是,人脑就是采用这种分层的方式来组织和整理信息的。
讲到这里,再举生物学中的例子。生物在进行分门别类之前,各种动物,各种植物,千奇百怪,让人无法全面认识,全面理解。首先,生物学家就做了一件事,进行物种的分类。飞禽走兽,游鱼爬虫。花草藤蔓树木,这就是一个粗略的划分。再进一步精细的划分,有了界、门、纲、目、科、属、种。在这个基础上,把各种动植物全部归属到特定的位置上去。在将物种归属到特定位置的过程中,对它们的共性认识得更清楚;同时它们之间关联关系也逐步显露出现,进化论就慢慢浮出水面。有了进化这个思路,遗传学规律的发现也就顺理成章。物种进化规律,灭绝、繁盛的原因等等,寄生、共生、生物圈等等知识,逐步细化、逐步条理化。这些知识有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存在。
在物理学中这种逐层细化,逐步递进的关系更为明显。因为我们对物理的研究比对生物、化学等更为深入。
对于规律来说,也是这样的。通过封装继承的处理,化学规律中继承了物理规律,生物规律中继承了化学规律和物理规律,社会学中继承了生物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