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知青生活(一)

(2022-12-22 10:11:45)

     过去51年了,很多事情都会忘得一干二净,然而当年插队的事情却像烙印一样,烙在脑海里不能忘怀……     

    1971年9月28日中午,没有锣鼓声,没有鞭炮声,县知青办的一名领导召集了我们这一批知识青年按时到公社礼堂集中,开了一个简单得再没有简单的欢送会,会上领导说了一番“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广阔天地去,那里是大有作为的”……然后就到大门口坐上拖拉机直接把我们送去目的地——梅令大队。 

    在大队部简单的欢迎仪式结束后,大队副支书宣布了各小组名单及所到的生产队(这是早就定好的)。我和另外三位(2男1女)分到了离大队部比较远的生产队——大岭生产队(据说这是一个清一色贫下中农的生产队),散会后,跟着大岭的队长步行前往。

   沿着弯弯曲曲的田埂小径,我们各自拎着行李,一步高一步低地走着,时不时又要停下来歇一歇,擦擦汗。本来人家(大岭队长)走半个多小时就可以到的,我们却走了一个多小时,待到了目的地,太阳也快下山了。可是,我们到达生产队的晒场时,生产队员在外收割还没收工呢。晒场的人在忙着把摊在晒场的稻谷拢成堆(太阳要下山了),队长跟晒场的人打了招呼,叫他们帮我们拿行李去住地。   

   这个晒场挺大的,相当于学校的三个篮球场那么大吧,晒场的四周有围墙,对等的开着两个缺口,两扇木栅栏拦着(防着牲畜进入),一边有一排简陋的敞开式房子,应该是放一些杂物的;另一边有一座泥砖砌成的高大的房子,有一个大门,进去左手边有一小门,里面应该是一个房间;右手边是通连的,上边有个阁楼,旁边搁了把竹梯;大门外是个窄窄的走廊,下去就是晒场了。整个外观就看见一扇大门,两扇窗户,就像平常看见农家的“三井头”。

   我们跟着去到住地,原来就是“三井头”!队长说,这个房子是队里的仓库,特地腾空了给我们住(因为我们的安家费还未到位,队里也没有钱给我们盖房子)。女的就住房间,男的就住阁楼。

   当太阳就要下山时,开工的人陆陆续续的回来了,有经过晒场的,有从晒场旁边走过的,看见我们,边走边看边议论:“这就是来我们这里抢口粮的插队儿?乳臭还未干,能干什么呀?白白要分一份给他们……”一副很不屑的表情,弄得我们不知道怎么应对。(后来我们才知道,就是因为有部分队员认为我们到来是与他们抢口粮的,硬顶着队长,叫队长不要到大队去领我们回来。)原来队长也很无奈,怪不得一路上对我们并不热情。

   晒场的人收工了,队长交代完毕也回了家。我们把行李放进房间,一推门,一股霉味冲鼻而来——屋子黑黑的,仅靠那扇小木窗的一线光线采光,墙脚都是一层白白的灰硝,泥地上坑洼不平;那里搁了两条长板凳,几块木板——这就是床了,而且只有一铺床。房间里没有桌子,没有灯,我们铺床都看不见。也不知道原来仓库装的是什么,但绝对不是装粮食啦。男孩子就在阁楼上打地铺。

   太阳下山了,天色完全暗了下来,房子里一片乌黑,我们坐在门口的台阶上面面相窥(也看不见对方的脸),折腾了一天,到这个时候还没吃晚饭,肚子“咕咕”作响,可也不知道在哪里可以做饭,怎么做饭?因为我们不知道锅在哪里,米在哪里,水在哪里,柴米油盐又在哪里?我们的新生活如何开始?一脸迷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多多保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