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必不可少的活动就是包粽子、赛龙舟了。大家还习惯在家门口挂上蒿草、艾叶来驱鬼辟邪。
传说中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据说当年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屡遭排挤,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又听信流言,将屈原流放,最终使得屈原投汨罗江而死。相传,屈原投江后,当地的老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也没找到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下雨,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大家知道是为了打捞屈原时,冒雨出动,纷纷划进茫茫的洞庭湖。那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后来,每年的端午节,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上,以赛龙舟来纪念屈原;当时,人们害怕江河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纷纷从家中拿来米团投进水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身体。久而久之,这就成了包粽子投进江中和每年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当初,粽子的形状只是锥形、菱形,如今,还有三角形、长方形、条形等形状的。从馅料来看,更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北方的如北京包的小枣馅的“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馅、八宝馅、火腿馅、蛋黄馅、鲜肉绿豆馅等等。
最令我难忘的是外婆家的粽子。她包的粽子很特别,细长条形状,饱饱满满,看见都垂涎欲滴。那时候,我就喜欢跟在外婆身后,看着她有条不紊地洗叶子、烧碱性植物(如花生藤等),过滤灰水,泡米(泡几小时),然后沥干,把泡过的米分成两半(一半放盐);把鲜肉切成细长条,花生米碾碎,芝麻洗净炒干,然后分别腌制好;再把那些苏木破成小长条备用。外婆开始包粽子了:(先包咸的)拿叶子摊在手上(一般三张),勺子舀米平摊在叶子上(一般一勺多),再就放花生米、芝麻,中间放一两条鲜肉,再铺上花生米芝麻,面上再盖上两勺米,先把叶子的一头叠起来,再把另一头折好,绑上绳子,如此,一条两头平中间高起的粽子就包好了。……
另一种是同样的做法,不同的是中间放的是一根苏木。粽子包好后需要煮上五六个钟头才拿上来。我记得,每次都不愿意离开,跟着外婆守在火炉旁,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等外婆叫醒时已是在床上,那粽子早已煮好,外婆捞起来叫我尝鲜了……煮好的粽子一个个胖嘟嘟的,好像迫不及待要撑破叶子钻出来了!我忍着满嘴的口水,轻轻拿开绳子,剥开叶子,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我急忙咽下口水,一口咬下去,鲜肉的肥汁掺着花生芝麻的清香,越嚼越感觉满嘴的香味简直太绝了,没法形容!外婆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不禁开心的笑了:“慢点吃,还有多多的呢!”……另一种是黄黄的米包着红色的苏木,它是淡淡的,蘸着红糖或白糖吃(红糖、白糖均煮成糖胶),那又是另一种风味,齿颊留香,绝味!
只可惜,如今外婆仙逝了,我也学不到外婆的手艺,每年只能随便买一些粽子回来充充数权当过节。可是,在梦里还经常梦到过外婆的粽子………………
端午节,难忘的粽子!
外婆家的粽子!永远留在记忆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