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直以为,泥土是一种很神秘的东西,外在的粗犷包裹着内在的芳香,松松散散的颗粒却裹挟着巨大的能量,孕育一片青葱。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泥土便成了我的第一笔财富。曾经玩泥巴把自己搞得像待烧的兵马俑;曾经嗅过新雨过后泥土的清香;曾经目睹丰沃或是贫瘠的泥土里长出一茬又一茬的庄稼;曾经在一片连一片的田野里穿梭,踩着松软的泥土捉蟋蟀、挖荠菜、采草药;曾经在下过雨的山坡上捡拾地软;曾经一次又一次的被玉米叶子划破脸颊;也曾经被从地下蹿出的蛇吓得破声啼哭;其实也曾经抱怨下雨的泥泞和在田里捡拾麦穗的辛苦。可是如今回想起来,一切都带着欢笑,那是我在泥土里的无拘无束的童年。
童年的记忆里,我只知道地很大,因为一片片的麦田、一片片的油菜花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它的尽头;我只知道天很蓝,偶尔掠过的飞机划过长空就像汽艇滑过海面一样留下洁白的浪花;我只知道树很高,我们的村子我家的院子都是遮在树底下的,那阳光撒下的斑驳是大自然最美的画作。童年的记忆是清澈的,我喜欢用“清澈”这个词来形容我内心美好的感觉,它包含着淳朴、宁静和自由。
于是,嗅着泥土长大的我也沾染上了泥土的性格,并且强烈的热爱着同泥土具有相同特质的事物。当大量的都市人涌向山清水秀的江南饱餐秀色的时候,我却背起行囊来到了西部。一踏上这片土地,我内心原始的呼吸全部被唤醒、被释放了。黄河岸边的水车和羊皮筏子,嘉峪关塞外的漫卷黄沙,万里长城第一墩的沧桑,月牙泉这个神秘的魔咒,还有敦煌莫高窟美轮美奂的飞天,腾格里沙漠的浩瀚无垠,祁连山的浑厚以及被它滋养的河西绿洲的丰饶。所有这一切让我的生命在这二十年里第二次被深深触动。我热爱这片土地,正如我热爱泥土一样,在旷寂中沉思和孤独。
热爱泥土的我另有一种癖好,便是在雨中漫步。这种漫步不是踩在水泥板上,而是踩在湿的土地上,雨中爬山成了一种享受,有嗅觉上的清晰和视觉上的朦胧,看到的一切影影绰绰,似幻亦真,又浑然一体。这风景像极了中国厚重的国画,神美、有韵。
<2>
泥土的清香同墨香不知是否有同,总之我也是嗅着墨香长大的。
刚会说话不久,父母便教我唐诗,那时就经常故作聪明在人前卖弄,一直到现在,那些听过我背诗的叔叔阿姨还会说:“这孩子小时候可有灵气了”。我自己的诵读则是从儿歌、故事、希腊神话开始,那种对文字的迷恋以至于见字就读。于是我在小学的第一篇作文便受到了老师的赞誉,还记得在《我的妈妈》一文中用到了“浅浅的鱼尾痕”之类的词。边读书边长大,小学六年级,我遇到了一位特别的语文老师,她让我每天写一篇作文,并且亲自批阅。也许写不是问题,可是写什么呢。于是我学着观察和体悟,我观察生活也观察事态万象,那时的我有点少年老成。以后的三年是让我的灵魂丰盈起来的三年,这段日子与我相伴的是最美的文字:散文。在周末和假期的清晨,坐在阳台上读书已成了习惯。我游弋于一个美妙的世界,杨朔的华彩流离、刘白羽的朴实厚重、孙犁的轻盈丰润……不断滋润心田。对我来说,这段日子是透明的,如果说以前的日子是阳光灿烂。我也喜欢“透明”这个词,它代表了纯洁、美好还有平和,我的世界是一片祥和,我的眼睛里也只看到了美好的东西。
到了高中以后,我的阅读发生了全方位的转变,开始啃大部头的小说,中国的古典名著,世界名著,还有三毛,一个假期就能读十几部,却显囫囵吞枣。我读起书来是痴的,一部《三国演义》,两天内一口气拿下。看书,通晓历史,了解大千世界。
在大学的日子,读书更成了吸纳新知识的捷径,于是开始了对心理学、哲学、宗教、艺术的探索,同时关注着畅销书排行榜,与时俱进。读书,探索人生,洞察生活。那时的我更像是这所理工学校的异类,静看发生在这里的一切,思考、追问,就像一个旁观者。写文章、大量的阅读,而不是搞学术研究。于是在这里,我不是最出色的,只是我的心在比任何人都剧烈的振荡着,思索和没有结果。
就像今夜,连续多日坐在自习教室里为考研而复习的我,在经历了了一天的枯燥学习后,思想又游弋于窗外,终归我是不喜欢数字的。其它科目我可以毫不费力就很优秀,可是数学,对我而言总是那么陌生和不可捉摸。那么我属于什么呢,从童年的村庄开始,这一切跟大自然、跟文字相关的记忆却是如此清晰和美好。我注定是属于泥土和墨香了吧,也便是大自然与文字。
初稿于2002.10.31晚
自习教室,今日修改
补遗:依旧没有逃脱思想的牢笼,第二日,又继续来复习数学,而且时至今日,依然在工科的泥沼里打拼。还好,越来越如鱼得水了。累的时候,便在这小小的文字天堂小憩或是徜徉山水间怡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