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井下封隔器是石油开采中必不可少的井下工具。他具有分层试采,分层测试的关键功能。在大约两米的,直径不超过114毫米的长筒形工具中有坐封装置,密封装置,释放装置,锚定装置,特殊的还有丢手和打捞装置。
从结构上分有机械式和液压式。从工艺上分有测试用的,压裂用的,试采用的。从性能上 分有高压高温的,有适合中压中温的,一般的低压低温就用取中间性能的使用了。
1975年四届人大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在石油部规划院刘文章,高大康的积极努力下,争取了一部分外汇指标,用于购买国外先进的井下工具。应用于渤海大陆架海陆相沉积的胜利,大港,辽河的复杂地矿。四川属于油气混合的难采地块,天然气多,岩石多,山路多,他们用酸化压裂封隔器最多。
选型是石油部规划院组织的。主要参与者有刘文章,高大康,焦宝华,万仁浦,任率等,大约1976年初,陆续从美国进口一批井下工具。到港天津,库房设在大港油田。紧接着抽调各个油田的技术人员四十多人,从全国各地来到渤海之滨,由于招待所能力有限,就把我们安排在井下机关大会议室,里面放了三十多张单人床,靠讲台的地方,摆放进口工具,包装箱就是工具测试台,又搬来一个压力钳及案架。单人床上被褥卷到一头,床板就是俺们的办公桌,绘图板。技术负责人是胜利油田的李鹏飞,四川局的梁伊力,大港油田的陈继善,俺是资料员。当时进口的井下封隔器有美国贝克,米拉和奥迪斯公司的产品,第一次接触国外工具,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我们惊叹设计者的巧妙,那时他们就有一次性部件,不能拆卸。我们就把他们拍照下来,然后大家讨论分析,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内部的结构和尺寸,大约用了四十多天,硬是凭着一股热情,刻苦钻研,把十几种封隔器的英语说明书翻译成汉语。并且附带更加详细的立体图。当时渤海石油的吴成浩,江汉油田的胡壮每天早上五点多钟就在机关大院里背英语单词,胜利油田的李鹏飞是北京石油学院62年毕业的,英语真好,新疆的詹千碌是印尼华侨,五十年代大学生,每顿都要喝二两,迷迷糊糊地把英文说明书的难点部分一点点扣出来。一点也不会耽误进度,每三天给北京汇报一次验收情况。
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我们主要技术人员基本掌握了美国进口封隔器的全部测绘图纸,为海陆相沉积油田提供了宝贵的技术资料,在油气开采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前面提到的李鹏飞后来调到中海油,梁伊力调到成都,吴成浩调到渤海局任职,胡壮调到南海石油任职。还有许多人回到原单位以后,都担任重要岗位。
2003年我应邀到渤海石油帮助研究试制进口工具,发现二十多年来,公司名称变化多次,可是贝克始终冠在前方,可见美国对于最初发明者的尊重。
最近几年,俺也接触封隔器,包括进口工具。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变化。1
国外公司与中国签订的区块开发合同,不另外卖井下工具。所有开采设计及使用工具全部计算在内。2
工具维修全部是黑人和外国人。
实事求是地说,我们中国人的创新能力不如外国人,但是仿造能力太强了,任何一个国外产品,只要买进了,就可以造出来。差距就在材料和工艺上。这是一把双刃剑,短期好像我们聪明能干,而从长期来讲,失去同行的信任,不利于接触更先进的东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