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已经是知青十五集了,不看时想看,看了,又有一肚子话想说,又不能随随便便说,用句时髦的话:纠结。
知青是个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这里关系到怎么评价文革?怎么评价发动文革的人?现在我越来越理解子蕴的那本书《跨越文革的人生岁月》。如果现在写,又是一番景象。
有人惦记总比被遗忘好。中国—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的,历经沧桑的民族。除非实现宪政,才能有真正的民主与自由。
关于真实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而主流观点则是出于对政治的判断。我认为,在当今社会,每个人处境不同,必须要有自我保护意识。为了明哲保身,你可以不讲实话,但是也决不能编造假话、谎话,这样会误导后代和那些不了解情况的人。
在历史的长河中,知青是渺小的,是要淡出的年纪了。我们当年要是从兵团出来,按照劳动局的有关规定,对口单位只能是农场,而那时郊区农场根本就不接收,因为没有进市指标。退而求之,就是到农村继续插队落户。太伤自尊了,然而事实就是这样的。那么我们不回去,至少还保留一点点自尊,有得即有失,又付出了几年的代价,直到78—79年,甚至是人家云南知青的冒死请愿,才大规模回到家中。
比起千千万万普通的中国人民,比起58年那批人、比起文革前就去支边的大哥哥大姐姐,比起六二六下乡的好多医务工作者来说,我们还是幸运的,还是要知足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