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历史情感教育收藏 |
前两年,许昌的朋友提议,去许昌学院参观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心里想,无非是些破旧农具,大都见过,有啥看头。嘴上说,下次吧。口是心非的回答,让我与中原农耕博物馆错过经年,甚至有一年春天去许昌学院看了樱花,竟然忘了同样位于学院里咫尺之遥的中原农耕博物馆。直到前不久的阴雨天,闲来无事,被朋友以毋庸置疑的态度绑架,专程从禹州赶往许昌学院,去参观这个河南省首家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
周日的细雨霏霏中,许昌学院幽深宁静,这个将近八十岁的老牌名校散发着独特的中原气息,熟悉的书卷气漂浮在空气中经年累积,氤氲出陈年老窖一般的香醇。偶尔走过的师生成为林荫道上移动的书库,那儒雅的气度晕染着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驻足一池荷香,抬眼,由故宫博物院张志和先生书写的匾额“中原农耕博物馆”遒劲舒朗,蔚然深秀。博物馆迎宾大厅的墙壁上,巨幅生动浮雕展示着农耕稼穑承载家国命运的恢弘气势,一位身形偏瘦的学者正在仰望沉思,他,就是中原农耕博物馆名誉馆长——汪庆华。
十七个展厅缓缓铺陈,层层递进,烘托出一场宏大的农耕历史,讲述着农耕文明缓慢进程。这些承载着农耕记忆的老物件归置分类,营造出农耕生活的各个场景,随物生心,使你不得不重启已经钝化的感知系统,体会瞬息万变的农耕生活意趣。
大部分中国人从本世纪初开始体察到农耕生活渐行渐远,农耕文明渐渐被工业化进程取而代之,许多人从内心深处萌生出一丝恐慌,古老的文明被另一种文明覆盖并渐渐失落,现代文明已不可阻挡之势统治着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传统的诗意田园相去甚远,人们渴望外部世界与内心坚守的秩序达到某种平衡或和解,在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营造的氛围中,或许能够被治愈。
这些场景中所呈现的魅力各具情态,独具一格。各种物件以各自承载的故事记录农耕生活场景,以纪实手法描摹人类征服大自然并与之和平相处的艰辛过程,中国传统在中堂陈设厅中所赋予的中堂文化中全景式再现,使观者据此想像明清生活场景和农耕故事。
十七个展厅以及还原和意象烘托出农耕生活方方面面的大气象,颠覆了之前对农耕博物馆的整个想象。每一个展厅展品都在真实唯美的文字叙述里缓缓展开,语言与实物相辅相成所能达到的真实感觉让人陶醉在无数次向往的田园梦境里,置身其中,流连忘返。自汉代青石质地的石磨到上世纪末的各地各类碾盘,真实地记录着石磨盘的浩瀚历史,小小磨盘,沉淀多少朝代的农家故事,衍生出几多悲欢离合?历史仿佛并不记录在史书上,而是和老物件换了个位置,眼前的老物件承载着史书记载的农耕文明,清晰地描摹下来,就像我们可以捕捉的老故事,一幕幕在眼前轮番上演。
这些原始场景的渐次铺开,消解了人作为参与者或旁观者的视角,还原了人与自然相依相生的永恒情景。作为农耕博物馆的缔造者,汪庆华对千辛万苦收集来的老物件充满情感,使它们在博物馆中得到应有的位置和重视,以自己对农耕文化的敬仰把他们小心稳妥地安放。整个馆藏的陈列意识尊重原始生活场景,在摆设场景的抑扬顿挫中追根溯源,在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中突出故事情节,运用集体智慧与野兽和大自然不断冲突融合。一次次与自然较量,一回回与大自然物种间竞争并依存共生展示得惟妙惟肖,通透明朗。博物馆里和谐祥穆的氛围诠释着农耕文化的沉默无言。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所有的现代文明都起源于农耕文化,博物馆尽最大的可能将农耕文化一一展示,农耕文明的发展成为主线。人类的生存境遇在这些老物件上悄然呈现,勿需多言,与老物件对话,解析它们身上的层层包浆,感知传承的伟大意义;同时,老物件又反哺历史,成为历史的记忆载体和见证者。博物馆的陈列从情节到细节都遵循解读与静态的模式缓缓打开,质朴的自然法则诠释了汪庆华馆长对农耕博物馆的构建与渴望,面对渐行渐远的农耕文明,历史的责任感和驱动力常常使汪庆华陷入凝思,这凝思便是对稼穑的回望与坚守,是对乡愁的致敬与向往,其中蕴含的情思和动力,就是对农耕文化的抢救和守护,是对农耕文明重建乡愁的瞩望和坚守。中原农耕博物馆这种大开大合的展览气象,既是对传统文化因子的整合、收藏和传承,更是为农耕文明坚守的一颗初心,是对农耕文化深耕的哲思与延续。
老物件像一个个蒙上灰尘的明珠,经汪庆华的手细细擦拭,无碍岁月变迁,露出它原有的时光和印记。属于老物件层层叠叠的老故事,将渐行渐远的传统农事保存在时光的博物馆中,供更多的后来者思索、观展、继承,使之换发神采并重见天日,以文化的形式命名陈列,把遥远的民族记忆场景复原铺陈,抚慰人心;让直击灵魂的部分,留存脑海;把影像刻进记忆,拉近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距离,普及农耕文化的范畴,让子孙后代尝试了解先祖,从老物件上承载的老故事渐次进入先祖的生活场景,让农耕文明永远鲜活生动,成为民族的精神食粮,让稼穑永久地延续在中华大地上。
十年磨一剑,从建馆之初的设想与多年的锲而不舍,汪庆华一直在探索农耕文化的表达与升华,凭借自己全部的身心和精力,用最少的钱做最大的事,把钢用在刀刃上,用真诚打动人心,用真情捍卫稼穑,汪庆华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致敬农耕文明。尽管时光渐远,能让子孙后代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传统稼穑的无穷魅力并带给他们深深地震撼和骄傲,这便是汪庆华的终极目标。
民以食为天,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儒家推崇家国天下的使命,道家讲究天人合一潇洒豁达的心态,
佛家推崇看淡一切的心胸。这些生命的养料来自稼穑,来自大自然的恩赐,来自农耕智慧,成就了中国人的格局和情怀。
自然乃万物之师。我们的先祖在与自然的相融相生中懂得了春华秋实,懂得了盛极必衰,懂得了自然规律,由此产生了稼穑,并把这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运用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劳动创造智慧,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中华民族顺天时应地理,农耕文化曾经覆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蕴含着“以农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荣,以礼为贵”的朴素哲学,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滋养着中华儿秀的民族品格。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内涵,传承发扬农耕文化具有无穷深远的历史价值。
我们的先祖创造了多样性的农业生产模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农耕文化的地域性和时令性特征,是农民、农村、农业创造、农耕成就和传承下来的文化成果和精神财富。中华民族开辟完善的漫长农耕时代,悠久而厚重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文化之根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业史就是各民族的独特文化多元交汇的历史。
中国自古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大国,农耕文明一直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脚步。当今时代正处在农耕嬗变的历史节点上,我们该如何传承农耕记忆、弘扬传统文化?
我们的民族从农耕原点起步,我们的祖辈在沃野稼穑,我们的文化来自庶百姓。亲身经历了这个时代转换和文明嬗变的汪庆华,以“中原农耕博物馆”的形式回望稼穑、记住乡愁、传承文化。
汪庆华认为,虽然农耕文化正在日益远离当下生活,但我们可以借助诸多有形器物作为载体留存记忆、加以表达,诸如传统农耕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娱乐器具、工匠用具、典籍资料及各种各样的器物、衣饰等,都可以通过博物馆的诠释来讲述农耕文化。
这些原本在农村都司空见惯的物件,如果不抢救性地收集保存起来,必将随着工业文明替代农业文明而消逝。因此,着力创建以重在表现农耕嬗变为主旨的专题博物馆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中原农耕博物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工程,引起了社会足够的关注和积极参与。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这一点,创建与农耕主题相关的博物馆日渐形兴起。特别是近来年党和国家对于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给予了高度重视,更加激发了人们保护、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河南省许昌学院于2010年着手创建的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例。该馆经河南省文物局批准,于2012年12月正式开馆,现已加入中国博物馆协会和全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馆舍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藏品3000多件(套)。“接地气、通民情、贯古今、重文化”是该馆的突出特色。开馆以来产生的社会效益和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出预期。省内外参观团队络绎不绝,赞誉良多,尤其是对青少年的传统教育发挥着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
珍藏农耕记忆,弘扬传统文化,渐成社会共识与积极行动。中原农耕博物馆跨越历史的节点成为我们永久的乡愁,永恒的记忆!
(姚建平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