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欧营铜器制作技艺,入选河南首批非遗优秀实践案例

标签:
文化图片历史财经 |
日前,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保护实践案例评选工作揭晓,全省共有16个项目保护案例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实践案例。此次评审全省共有77个项目实践案例申报,我市共推荐上报了11个。这次我市欧营铜器制作技艺项目保护案例成功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案例,必将对我市其他非遗项目保护实践活动起到带动和促进作用。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是2019年8月省文旅厅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目的是总结非遗保护宝贵经验,充分发挥优秀保护实践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振兴水平。
响铜乐器制作是典型的民间手工技艺。目前,位于襄城县麦岭镇的欧营村共有20多户、500多人从事铜器制作,使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技艺得以传承。欧营铜器制作技艺的步骤有哪些?有何过人之处?
【历史渊源】据传欧阳氏铜乐器名声大噪与欧阳修有关
5月9日上午,在位于南大街豫园美食城东门的如意琴行,老板欧阳帅军正和妻子打包锣、镲、钵。这批铜器,要快递给重庆的一名客户。
“这些传统乐器,都是我们家做的。”欧阳帅军说的“我们家”,位于襄城县麦岭镇欧营村。目前,欧营村共有20多户、500多人从事铜器制作,使这一古老的民间传统技艺得以传承。
欧阳帅军的父亲欧阳廷如,今年62岁,1976年开始学习欧营铜器制作技艺,经过30余年的实践,制作技艺精湛,对欧营铜器制作技艺的每道工序都了如指掌。经他大手打造的铜器具有音色优美、声幅大且无杂音、经久耐用等特征,曾荣获博览会金奖。
他所在的企业曾获农业部达标企业等荣誉称号。
5月9日下午,在欧营村海鸥乐器有限公司,欧阳廷如介绍,欧阳氏铜乐器的生产,始于北宋,兴于元明,盛于今朝。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历经“三次更名和一次变迁”。
据传,公元1034年,“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返襄省亲,其母亲与妹夫率族人敲击自制的铜乐器夹道相迎。欧阳修听到铜乐器音韵铿锵,声震云霄,十分喜庆,后来把部分乐器带入京城,深得宋仁宗赞赏。自此,欧阳氏铜乐器声名大噪。
随后,欧营村村民自发成立欧营铜乐器社,并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1986年,欧阳廷如接管该社,2015年成立襄城县海鸥乐器有限公司。现在,该公司拥有专业技术人员60多人,年产量为200多吨,产品有社火铜器、舞台铜器、打击乐器、鼓乐器、佛教用品等100多个品种。
【主要内容】制作步骤分为熔铜、注模、打坨、定型、淬火、修容、定音
欧阳廷如带领记者参观了海鸥乐器有限公司的各条生产线,并讲解了工艺流程。
欧阳廷如说,欧阳氏铜乐器的具体制作流程主要为熔铜、注模、打坨、定型、淬火、修容、定音。所谓熔铜,就是把红铜和一定量的锡装进容器,放到熔炉里。铜和锡要严格按照一定的比例,这样熔铸出来的材料古代叫青铜,现在称响铜,具备一定的硬度及柔韧度。
人们最早熔铜时用一个比锅台大的炉子,配一个人拉的风盒子。先把铜称好装罐,然后用炭烧火,拉风盒子提高火温,熔铜倒坨。
早期打坯,最少需要5个人,一人撑钳,一人拉风盒子,多人打锤,一次只能打一个铜坨。那时炉火很小,撑钳人拿着钳子转铜坨,把铜坨均匀烧红后迅速移到锻台上。常言说“趁热打铁”,锻台围了一圈儿做好准备的打锤人,他们立即开始锻打。每个打锤人都非常有规律地一锤一锤地打,锻打速度从慢到快。就这样,一圈儿一圈儿地打,打一圈儿后重新烧,烧完了再打,直到把铜坨打得符合尺寸。这时候,打坨这一工序才算完成。
经过定型、淬火,然后是修容。修容主要指把锣边剪齐,把锣面锤平、锤圆。工人用专门的刀具慢慢接近锣片,铜锣飞旋,铜屑飞舞,直至黑黑的铜锣露出金黄色,锣面变得光滑,然后划出锣面的纹理。
“声音是乐器的灵魂,最后一道工序是定音。”欧阳廷如说,“在铜锣的整个制作过程中,定音技术性最强,全凭听力确定锣的音调,必须举锤娴熟,轻重有致。工人用锤子打击锣片,听出锣片哪个位置的内部紧度不够,然后用小锤一锤一锤地敲打,再用锣褪敲打,仔细听音。反复多次,才能最终把锣音定好。特别是最后一锤,要有深厚的功底,用力恰当,才能定音准确。所以,铜锣制作有‘千锤百炼,一锤定音’的说法。”
“只有这样,每一面锣才能拥有嘹亮、圆润、准确、余音缭绕的声音。”他说着,拿起一面锣轻轻一敲,咣的一声,声音极具爆发性和穿透力。
【传承弘扬】要把欧营铜器制作技艺打造为襄城的一张文化名片
欧阳廷如介绍,明清时期襄城县手工制作的响铜乐器享誉天下,享有“铜乐器制造之乡”的美誉,是我国北方地区最早制作响铜乐器的地方。如今,欧营铜器仍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古代乐器的特色。
他说,长期以来,响铜乐器的生产技艺全靠师徒传承,世代相传。如今,虽然响铜乐器的工艺流程见诸不少著作,但真正的加工技艺仍然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凭悟性和长期的实践才能掌握。产品没有具体的理化指标,全凭经验掌握。这种难以言述的技艺恰恰是欧营铜器的精髓所在,是劳动者在长期实践中的智慧结晶。
欧阳廷如说:“响铜乐器制作是典型的民间手工技艺,大多通过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需要学徒有很高的悟性,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掌握,其中很多工序很难被现代技术替代。由于制作响铜乐器的劳动强度大、工艺学习周期长,所以真正深入学习者并不多。”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若军说,下一步,他们将完成资料整理,强化对欧营铜器制作技艺的保护,同时对欧营铜器制作技艺加强宣传,使欧营铜器制作技艺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成为襄城乃至许昌的一张文化名片。
新闻连连看
欧营铜器的产品有哪些?
马锣、白光锣、风锣、抄锣、云锣、包锣、勾锣、响佳锣、平底阴阳锣,吊镲、手工吊镲、军镲、京镲、尖头镲、小头镲、二帽镲、大帽镲,广钹,铙、手工铙,月牙板,碰铃等。 锣有哪些种类?
抄锣:又叫开道锣,因不刮锣边和锣心,涂以黑漆,因而有黑锣之称。它的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现代的抄锣,规格不一、用途各异。重量为1.5至44公斤,分为大、中、小三种。锣面直径为30至45厘米的叫小抄锣,用于京剧和其他戏剧,也常在民间婚事中起开道作用,故也称开道锣。
小锣:民间叫镗锣,北方一带叫手锣,武汉地区称班锣或回音班锣,京剧中称京小锣,是锣中形体较小者。小锣分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是京剧、评剧、梆子、花鼓戏等地方戏曲以及曲艺、话剧、吹打乐队和民间舞蹈使用的伴奏乐器。
掌锣:锣中形体最小者,只有手掌大小,直径10厘米左右。锣面平坦无脐,形状如盘,有月锣、汤锣和马锣等多种,在民间非常流行,广泛用于地方戏曲、民间音乐和锣鼓队。
云锣:民间称九音锣,是铜锣中能演奏曲调的乐器,常用于演奏民间音乐、地方戏曲和佛教音乐。经过不断改革,云锣扩大了音域,提高了音质、美化了音色,成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独奏乐器,被民族管弦乐队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