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艺人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81年,王金合成功烧制出了仿宋天青红斑碗,受到了国内外收藏家的青睐。当初名不见经传的瓷厂杂工,居然烧制出了仿宋钧天青红斑碗,这在神垕镇成为了爆炸性新闻。
1985年,王金合43岁。经过十年磨一剑的刻苦钻研,上千炉窑火淬炼的发展,他那座一立方米的小窑发展成为了四立方米的大窑。天青、月白釉的烧造技术已然成竹在胸。
这一年,王金合的仿宋钧天蓝釉挂红斑窑变五指纹鸡心碗等钧瓷被带至香港,引起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新加坡客商的关注。同时,王金合的名字在国内外的收藏界悄然流传。
这一年,北京陶瓷爱好者索宗剑慕名踏进王金合的家中,被其家中的窑变钧瓷深深吸引。第二年,索宗剑在神垕租场地建起一座钧窑,王金合被聘为顾问。同年10月,王金合被北京影视艺术学院古陶艺术研究会聘为钧瓷艺技顾问。
这一年,原轻工部陶瓷专家李国桢在儿子的陪同下专程到神垕找到王金合,一边欣赏钧瓷作品一边询问王金合,釉料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王金合对天青釉和天蓝釉的化学成分回答不上来,他挠着头幽默地说:“瞎猫碰到死耗子,碰的!”李国桢笑着说,那你以后多碰几次就更好了。
1989年6月,王金合和杨富州烧出一件《橄榄瓶》,瓶体上窑变出一轮残月,祥云半绕,五彩渗化,釉色浑厚而华美。王金合把《橄榄瓶》拿给刘富安等人过目,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一件炉钧珍品。
何为炉钧?炉钧与钧瓷是何种关系?如何打开炉钧烧制的秘密?一连串的疑问,再次勾起了王金合的执拗劲儿。
传统意义上的炉钧是指清朝初期雍正乾隆年间景德镇的仿钧,以紫砂类土质为胎,分两次烧成,先高温素烧强固胎质,而后入炉低温釉烧呈色。其代表作有两类,有金红色斑点颗粒者谓“晕炉”,无金红色斑点颗粒者称“素炉”。而卢钧则是较成功的钧坊作品,始于清朝后期光绪年间,为神垕镇卢氏兄弟首创。他们利用风箱炉小窑,高温还原烧成,因使用“炉型窑”,故称“炉窑”,又因出自卢氏艺人之手,故称“卢钧”。这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对于王金合来说,这些概念的模糊并不影响他对烧出炉钧的执着,对炉钧之美的追求。
从1990年起,王金合扑下身子,窑里、泥里、釉里、灰里、摸爬滚打,他决心重新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再创炉钧的新辉煌。
为了炉钧,只有小学文化的王金合不知“碰”了多少回壁,在《橄榄瓶》的基础上他一直在试烧。几百次、几千次,早已不知其数,但摞了近两尺高的釉料配方成了他迈向炉钧的见证……
1993年,气窑开始在神垕普及,这让研究了柴窑和煤窑半辈子的王金合有点措手不及。他的创烧炉均之路开始出现了迷茫,出现了彷徨。在迷失方向的时候,他选择了放下,放下了陪伴他数十年的煤窑。
放下并不等于放弃。此后10年间,王金合先后受聘于神垕多家窑口当技术顾问或厂长,在指导工人生产的同时研究和试验这炉均釉的配方和火候,时刻为自己心中未能实现的梦想准备着。
2005年,63岁的王金合决定重起炉灶,在驺虞河畔建立了自己的窑口——炉钧坊,立起了5立方米的大窑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