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素胡辣汤与豆腐脑的两掺儿,融合尽了人间烟火的味道

标签:
美食图片文化财经 |
周日早上,冒着寒风,匆匆向单位赶去参加例会。途中,习惯性地将车拐到了学府街帝豪花园的门前,信步走进门头上写着“正宗北舞渡胡辣汤”的小店内。店内,已经坐满了吃早饭的人,他们或哧溜着热气腾腾的胡辣汤,或津津有味地吃着小笼包。
“一碗两掺儿!”
“三块!”
递过去钱,女店主麻利地拿起一个白瓷碗,将一个汤匙扣在碗中,大拇指紧紧地压住汤匙,这个碗便被牢牢地扣在了手中。另一只手拿起长柄木勺,在冒着热气的汤锅内划了个半圆,舀出一勺汤倒入碗中。放下木勺,转身到一个不锈钢的保温桶前,拿起一个白铁小铲,探手从保温桶里铲出一团白花花、嫩糊糊的豆腐脑倒入碗中;再转身,弯腰掂起一个小勺,用手那么一抖,一溜酱紫色的芝麻酱淋入了碗中,一扭脸一伸手,一碗热乎乎的,酱色的汤中飘着一块白的两掺儿便递了过来。
接过汤,找到一个空座放下,到门口要了四个小笼包后,坐下来开始品味自己的早餐。
胡辣汤,是河南人爱吃的一道美味早餐。而说起胡辣汤的由来,则绕不过北舞渡和逍遥镇这两个本不相干的小镇。北舞渡归属漯河市舞阳县,逍遥镇归属周口市西华县。两个小镇,却因为一碗汤在一起纠葛不清,也曾在美食界争论不休。
在我的印象中,无论是北舞渡的胡辣汤还是逍遥镇的胡辣汤,各有各的风味和特点,无需挣个高下的,因为,无论你怎么争论,汤,终归是让人来喝的,还需让人来说话和肯定。
肉胡辣汤太油,故早上的餐点,我常常喜欢素淡一些,于是,素胡辣汤与豆腐融合在一起的两掺儿常常是我的首选。
此前,曾写过一片关于两掺儿的文章,主要是描述北关大街的素胡辣汤的,这家的胡辣汤既不属于北舞渡流派,也不属于逍遥镇流派,而是地道的许昌味。
回到眼前,这一碗素胡辣汤两掺儿,确实是地道的北舞渡流派,汤呈酱色,黏而不糊,内中漂浮着细细的豆腐丝、海带丝和面筋,入口绵润,香而不腻。再配以豆腐脑的嫩滑,芝麻酱的香气浓郁,可谓一碗汤盛满了人间味道,让人留恋。
北舞渡的胡辣汤,就像其他有名的小吃一样,也是有着神乎其神的传说的。
传说此地的糊辣汤曾治好了明代著名清官于谦(就是那个“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的爱国诗人)的伤风。于谦做河南、山西两省巡抚,驻节开封。有一年他正好在郑州视察,找到了一家“胡记”饭铺,喝了一碗热辣辣的汤。这别具风味的食品,使于谦深深地记住了它的佳美滋味。有一次,于谦染上伤风病了好几天也不见好。他突然想吃“胡记”的汤,就派人去买。于谦吃过之后出了一身大汗,第二天身轻体健,伤风竟不知不觉地痊愈了。于谦就封了白银十两,答谢胡掌柜的治病之恩,并建议该汤以胡姓命名,从此这个汤就变成了“胡辣汤”。
传说终归是传说,无从考证,也无须考证。
毕竟,一碗汤的根本,在于它的人间烟火味道。只有这样,这一碗汤才能流传下来。
经过100多年的延绵发展,北舞渡的胡辣汤已分为闪家、丁家、吕家和宛家四个专业大家。其在郑州、漯河、平顶山、许昌以及全国各地开设的糊辣汤店(摊),已成为广大市民百姓的早餐首选。
再看这家小店内,在店内忙碌的有五六个人,一个人盛汤,一个人在门口负责卖油馍和小笼包,两个人在店内负责烙油馍,另外三个人则专心包包子。一群人凌晨忙到时近中午方才歇息一下。
这间二十多平的小店,一群人靠着一碗汤的名气,在许昌这个小城内扎根下来,生活亦是自在不已。
虽然,辛苦钱挣得不易,但生活在这个年代,谁又不是在追梦的路上努力奔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