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随想:我们是不是真的到了不需要报纸的时代?

标签:
文化情感图片财经 |
11月7日,立冬。
这天中午,同事新婚。几位同事坐在喜宴席上,有酒,但没有一个人去打开酒瓶想喝一杯。
谈论的话题,从经济形势到新媒体发展,再到报纸发行和传统媒体的生存状况,在沉重的话题氛围中,没有一个人提起记者节的话题。
11月8日,是第十九个记者节。
这几年的记者节,我和同事们都在传统媒体被自媒体冲击的阴影中度过,哀鸿遍野,寒颤不断。
几天前,有同事发朋友圈说,请大家帮忙订报纸。跟评者聊聊无几,朋友圈中对此条信息仿佛视而不见,关注度远远不及一条“今天真冷”的简短几个字和一幅落叶的图片。
在前几天,一位朋友迎面与我走碰头,劈头问了一句:“你们报社啥时候倒闭?”这一句话让我楞了半天,反应过来后问:“你为啥盼着我们单位倒闭?”
“现在谁还看报纸啊?拿个手机就能知晓天下事,你们不倒闭谁倒闭?”
面对如此的问话,让我心冷、脸冷,而后准备好的,要他帮忙订报纸的话到了嘴巴边被硬生生地咽了回去,匆匆和他道别愤愤地离去。
前几天,单位的同事到火车站采访时发了一张照片在朋友圈,一老人蹲在广场一隅贩卖着手机壳和手机屏保之类的配件。同事感叹,以前的火车站活跃着几位卖报纸的小贩,而今早已不见了踪影。
看着同事的朋友圈,我也在感慨。
当年,我们在办报纸的初期,为了广泛听取各界的意见,曾经将在火车站卖报纸卖得最好的小贩请到报社,为编辑记者讲解什么样的新闻最吸引读者,什么样的标题最有卖点。
时光弄人,短短几年的时间,卖报小贩的身影被卖手机配件的取代了,而我们依然坚守着这份曾经充满希望曾经辉煌的报纸,虽然是在坚守,不过心已经进入了严冬。
就像网上的段子一样,打败你的不是你的天敌和对手,而是跨界!
是啊,这几年,记者这个职业明显遭遇到了冷遇。
在这个“人人可以发声的传播时代”,传统的传播垄断地位被打破,记者往昔的职业自豪感也随之急剧下降。传统媒体的未来在哪里?我们是不是已经真的到了不需要报纸、不需要电视的时代?
不久前,参加晚报年会回来的老总在会议上传达年会精神的时候,他说,南方各地的晚报老总们一致认为,虽然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是传播手段极速的时代,内容为王依然是传统媒体的生存王道,这一点毋庸置疑!
虽然网络媒体新媒体自媒体都在唱衰传统媒体,但大家都心知肚明,很多自媒体并没有采编力量,或者说从法律角度上来说,自媒体不具备采编资质。一旦报纸、电视没有了,或者是这些传统媒体拿起法律武器去捍卫自己的新闻产品,一些以转载为生的自媒体将被釜底抽薪。在失去内容支撑的条件下,一些自媒体将被淘汰。
道理很简单,在漫天飞舞的信息中,如果没有报纸这类传统媒体的发布,受众们将无所适从,不知道各种信息来源的渠道不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而传统媒体的采编力量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他们对信息的全角度掌控、全方位了解,立体式的告知,将会在舆论的旋涡中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这依旧是以短平快抢占信息先机的自媒体难以比拟的。
立冬,立,建始也,表示冬季的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收藏起来的含义。
立冬的节气,是古人顺天时而定,记者节的节日,是今人应民意而为。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而冬天则是储存农作物的季节。冬藏之后,将会迎来春播、夏管、秋收、冬藏的一年四季轮回。
对于媒体而言,冬天虽至,春天不远。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传统媒体更是一种品牌,一面旗帜,这面旗帜下可以有报纸、电视,也可以有微信、头条、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的媒体传播载体。还可以发展房产、医疗、教育、旅游、服务等多种产业,这些产业赋予传统媒体的品牌和旗帜,代表着一种公信力,一种美誉度。
只要我们坚守着这么旗帜,转变思想观念,意识到位、思想到位、行动到位,传统媒体固有的采编力量将会在新媒体领域爆发出惊艳的力量,一骑绝尘在舆论传播的阵地上。
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任何行业任何产业都在时时刻刻接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和竞争。对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爆发,在为传统媒体带来危机的同时,也赶走了传统媒体的天敌,为地域性的传统媒体创造了喘息的机会。就像当年电视兴起的时候,谁都没有想到,私家车的普及拯救了广播一样。
我们无法预断,会不会有另外的一种新生事物的兴起能让传统媒体焕发第二春。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世上没有救世主,即使有,那也是我们自己!
只要我们的责任在、精神在、灵魂在,渠道在、职业操守在,我们的读者就会永远在!
立冬的节气,天有风、有雨,又有点冷。
记者的节日,顶风冒雨,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