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了几年厅级官员,老婆在家纺花挣钱,河南这个官员实在清廉

标签:
文化历史时评图片 |
干了几年的厅级官员,老婆却在家依靠纺花挣钱度日。调任到富裕的地方当知府,皇帝还给他了一个写着皇师的金字招牌,他却藏了起来。
后来,可怜弃官回家的他生活艰难,皇帝拨款5万白银给他盖房,他却将银子捐给地方建了学校。这样的清官,就是出自河南的王聿修。
王聿修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史学家,祖籍山西洪洞,后迁禹州定居。乾隆元年,王聿修中举人,他为官十多年,布衣蔬食,以提高文化,改变陋习为己任,深得百姓的爱戴。
一天,乾隆皇帝忽然想起了王聿修,问大学士傅恒:“王聿修现在何处?”
傅恒说:“在云南南安府做州判。”
乾隆遂掉王聿修回京。听说王聿修要走了,百姓恋恋不舍,数千百姓夹道相送。
王聿修当了几年州判,两袖清风,启程时只雇人推了两辆小车,一辆自己坐,一辆载着书籍和文稿。几年了,他的家眷没有一人随住在署衙,老婆仍然在禹州老家纺花挣钱度日。
王聿修到北京后,乾隆皇帝看到他那一身的寒酸,感慨地说:“人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你却还是坐着一辆独轮车啊!”
乾隆想,王聿修清廉到这个地步,可能是他做官的地方是偏远山区,比较穷,无法发财。遂调王聿修到九江担任知州。
九江水陆交通发达,商贾云集,日进斗金。乾隆的本意是想让王聿修去享福、顺便收点、贪点,发点财,可以安度晚年了。
在王聿修临出京前,乾隆又专门给他赐了一个红灯笼,上面有乾隆亲笔写的“皇师”俩字,并让他携眷赴任。
乾隆想,有了皇师的金字招牌,谁不巴结王聿修啊?
可王聿修似乎是迂腐到家了,他回家收拾了一些破衣服,带着妻子的纺花车,一起装载上手推车,自己推着,老婆后面跟着,一路走着去九江上任了。乾隆赐的金字招牌藏了起来,从不拿出来诡谲。他的低调,商人也好,官员也罢,自然没有人去巴结一个穷酸的秀才官员了。
后来,王聿修辞官回到了禹州老家,原先住的老房子塌了,就先住到了侄子的家里。
要说乾隆对他是真不赖,听说王聿修的状况后,专门让户部拨款5万辆白银,让禹州知州为王聿修修造府邸。禹州知州到他家去传圣旨,要亲自监督建造府邸。王聿修执意不肯。
知州说:“老兄,你别为难我了,这是皇上的意思,我还得给他老人家拍照片发盆友圈回圣旨呢,要不然我的脑袋就不保了。”
王聿修说:“老弟,你别管了,这个皇帝的奏章我来写。”
于是,王聿修就给皇帝写了个奏章,说自己建造的宅院是金房顶,玉镶边,一片琉璃瓦。
乾隆一看王聿修发的朋友圈,很高兴,认为自己终于为他办了一件好事。
岂不知,王聿修说的金房顶是用麦茬盖的房顶,玉镶边是旧瓦镶边,房中间盖了一片琉璃瓦。剩下的钱,都让王聿修捐献给州里盖了学校。
由此可见,古代的官员写奏章就给现在的人发朋友圈一样,哪一个是真的,哪一个是假的,谁也虎不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