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蛇皮袋到拉杆箱,从走得了到走得好,那些年的春运你曾记否?

(2018-01-10 16:19:50)
标签:

情感

文化

历史

汽车

春运,即春节运输,是中国在农历春节前后出现的一种大规模的交通运输现象,以春节为中心,时间为每年腊月十五到次年正月廿五,共40天左右。

春运是由国家发改委统一发布,交通运输部、国家民航局按此进行专门运输安排的全国性交通运输高峰。春运一词最早出现于1980年的《人民日报》,迄今已有37年。许昌和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也历经了38个春运。从旅客在广场候车到在配有冷暖空调的候车室候车,从远赴西北的探亲流到汹涌的南下打工大军,从手提、肩扛的蛇皮袋到外观精致的拉杆箱……

http://p3.pstatp.com/large/568b000440d5732b24b4

这些深刻的变化是许昌铁路运输不断进步的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也是38年的时代印记。

许昌的铁路建设肇始于1897年卢汉铁路(即今京广铁路)长葛陉山支线的建设。1904 年卢汉铁路通车后,许昌有了铁路客运。 20世纪80年代的许昌火车站站舍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排仿苏式红顶单层瓦房。没有单独的售票厅,售票窗口就设在候车厅内,售票区域约占整个候车厅的 1/3。候车椅是木制的,要定期抬到太阳底下晾晒,不然就会生虫。候车厅内没有卫生间,只在站前广场南侧设有一个公共厕所。站内的取暖设施也很简陋,每年冬季,整个车站只能通过一个烧煤的大铁炉取暖。车站的站台没有雨棚,地面没有硬化,裸露着黄土,遇到雨天,下车的旅客没法下车,上车的旅客没法登车。20世纪80年代,许昌的铁路客流流向以北京、广东及西北地区为主。其中,西北地区的客流很大,主要是探亲流 。

那时,许昌火车站的客源地非常广,西至平顶山鲁山,东至安徽界首,都有人来许昌坐车。当时,春运日最高发送量已经有 8000人次,候车厅面积狭小,旅客们都在广场上候车。在开车前10 分钟,乘车的旅客才被允许进入候车厅。

20世纪90年代,春运时的主体客流已经由原先的西北探亲流变成了南下务工流,务工人员约占整个春运旅客人数的 2/5,旅客日均最高发送量增长到9000人次。当时,旅客的行李大都装在蛇皮袋里,春运时的火车站广场上,放眼望去全是密密麻麻的蛇皮袋。因为通信技术落后,很多居住在偏远地区的旅客,无法了解所乘列车的信息,赶到许昌后才买票。因此,一些没买到合适车次车票的旅客,通常要在许昌住三四天才能坐上火车。

http://p3.pstatp.com/large/56890004f941f40b180c

20 世纪 90年代的春运也是40 天,不过与今天不同,那时的春运时间为春节前 20 天,春节后20 天。由于很多旅客在车站滞留,春运的时间不得不往后延长。因此,那时的春运时间往往比现在长一周左右。务工潮流兴起的同时,许昌火车站的新站房也于1993 年 1 月落成,并一直使用到现在。新站房分为上下两层,配有较大的天井,采光效果好。候车室内装配了冷暖空调 ,广场上新建了厕所,无论是车站工作人员的办公环境还是旅客们的候车环境 ,都有了较大改善。

http://p3.pstatp.com/large/568e00020e78696106ea

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2000年以后的中国铁路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提速。途经许昌的京广铁路是中国铁路网中最繁忙的干线。从1997年开始至2007 年,中国铁路进行了6次大提速 ,其中5 次都涉及京广铁路 。 提速中,铁路的质量越来越高,机车、列车车底的型号越来越多,舒适性也越来越高。 20世纪80年代,普通列车的运行速度为 60km/h,特快列车也不过80km/h。许昌火车站至郑州火车站的距离为86 公里,列车运行速度不高,加上避让等因素,从许昌到郑州往往需要两个小时。历经了几次提速后,列车运行速度大为提升,特快列车在许昌和郑州间的运行时间压缩至 40 分钟。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中,有动车组列车在许昌火车站停靠,京广铁路郑州火车站至许昌火车站间的运行时间仅为 30 多分钟。与此同时,旅客对铁路部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从原来春运时能够“走得了”转变为“走得好”。乘客不但能买到票,而且保证乘车环境的舒适。此外,乘客们的行李也由鼓鼓囊囊的蛇皮袋变成了精致漂亮的拉杆箱。这一变化不仅方便了旅客出行,而且给铁路工作人员组织乘客乘降提供了便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