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妙手回春,修旧如旧的青铜器你能看出破绽吗

标签:
图片文化历史收藏 |
许昌市博物馆一批残破的青铜器历经两年时间精工修复,已经全部“痊愈出院”,达到了较为稳定的保存状态,一部分文物重新回到展线对外展览。《许昌市博物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近日顺利通过了河南省文物局验收结项,受到省文物专家的一致好评。
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承担的《许昌市博物馆藏青铜器保护修复项目》,是国家文物局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项目之一,包括80件(套)青铜器(其中二级5件、三级70件、一般5件),这些青铜器分别存在锈蚀、变形、残断、残缺等病害,且出土后因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和自身结构缺陷,锈蚀现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恶化,加上新馆的库房是地下库房,通风条件相对较差加剧了文物的腐蚀损毁。
这批青铜器种类繁多覆盖面广,包括礼器、兵器、佛教造像、生活器具等,如带有商王名的“祖乙”爵;铸造精美的商代兽面纹铜觚;有使用痕迹的商代銎内铜戈、战国阔叶刃铜矛、汉代环首刀等兵器,生活器具有春秋铜匜、汉代铜量器、海兽葡萄镜等。为了使这些国宝能尽快得以保护,再现其原状,也为今后的科学研究、陈列展览发挥作用,我市委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写了《许昌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修复保护方案》,2014年7月,该项目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2015年,该项目由许昌市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实施。
据市文物专家介绍,这批青铜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由于受到自身材质、埋藏环境以及出土后自然界中各种腐蚀因素的影响,导致青铜器变形、残缺、破碎或糟朽老化,这次修复的80件(套)青铜器每件都存在着各种病害。
在修复时,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采用传统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利用X荧光光谱仪、环境扫描电子显微(ESEN)镜、能谱仪(EDAX)等检测设备对这批青铜器的微观组织、制作工艺、病害特征及其机理等进行分析研究,鉴别器物表面污染物、锈蚀物成分及结构,对文物进行全面科学的调查了解,将“失蜡法”、錾刻、焊接、钣金等优秀的传统技术融合现代工艺和新设备,达到了良好的修复效果。针对有些青铜器在修复过程中不容易固定的问题,专业技术人员自己动手研制出多用支架,解决了站立文物和异形文物在焊接粘接中固定难的问题。他们在项目实施中着力于材料、新技术的利用,在对残缺文物补配时,技术人员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了铜、锡、高分子材料进行补配,针对厚重和体积大的文物加入铜粉做填充剂,起到以铜补铜的效果,使得修复前后青铜文物表现出了较好的匹配性;针对一些脆弱的文物,则采用“补衬加筋工艺”,有效地提高了脆弱青铜器的整体强度;对于铜镜的修复,技术人员借鉴了瓷器修复技术,以达到光洁明亮的效果。
把残损破碎的文物逐件恢复原貌,前后历时两年,许昌市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的工作人员为此付出了大量精力和艰辛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