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源自习国,望出襄阳——襄阳习家池,中国私家园林的鼻祖

(2017-09-01 20:43:23)
标签:

历史

情感

图片

文化

习家池,是东汉初年襄阳侯、习郁的私家园林,延存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园林建筑之一,全国现存少有的汉代名园,被誉为"中国郊野园林第一家"。
源自习国,望出襄阳——襄阳习家池,中国私家园林的鼻祖
习家池位于湖北襄阳城南约五公里的凤凰山(又名白马山)南麓,建于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襄阳侯习郁,依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养鱼的方法,在白马山下筑一长六十步、宽四十步的土堤,引白马泉水建池养鱼。 习家池中圆台上建有重檐二层六角亭,俗称"湖心亭"。其周绕以雕花石栏,凭栏可赏出水芙蓉,悠然游鱼。

源自习国,望出襄阳——襄阳习家池,中国私家园林的鼻祖
习家池,又名高阳池,地处襄阳市襄阳城南5公里的凤凰山东麓,是襄阳最早的园林建筑群体之一,在私家园林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被《园冶》中奉为典范的私家园林鼻祖。

源自习国,望出襄阳——襄阳习家池,中国私家园林的鼻祖

源自习国,望出襄阳——襄阳习家池,中国私家园林的鼻祖
东晋时,习郁后裔习凿齿在此临池读书,登亭著史,留下《汉晋春秋》这一千古名作,成为名播后世的史学家,而使习家池益负盛名。池边旧有凤泉馆、芙蓉台、习郁墓,群山环抱,苍松古柏,一水涓涓,亭台掩映,花香鸟语,风景清幽,自古常有骚人墨客来此咏诗作赋。 西晋永嘉年间镇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时,常来此饮酒,醉后自呼"高阳酒陡",故习家池又名"高阳池"。唐代孟浩然曾感叹:"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源自习国,望出襄阳——襄阳习家池,中国私家园林的鼻祖

源自习国,望出襄阳——襄阳习家池,中国私家园林的鼻祖
南宋尹焕重修时规模已相当可观。明正德时荆南兵巡副使聂贤,亦曾在池中筑台建亭。清道光五年,知府周凯在大池东修二小池;同治时知府方大秒提名为"溅珠"和"半规"。 唐代,习家池是孟浩然、皮日休等著名文学家经常来游历的地方。皮日休还有一首著名的《习池晨起》,赞美了习家池的妙处:"清曙萧森载酒来,凉风相引绕亭台。数声翡翠背人去,一番芙蓉含日开。茭叶深深埋钓艇,鱼儿漾漾逐流怀。竹屏风下登山屐,十宿高阳忘却回。

源自习国,望出襄阳——襄阳习家池,中国私家园林的鼻祖

源自习国,望出襄阳——襄阳习家池,中国私家园林的鼻祖

源自习国,望出襄阳——襄阳习家池,中国私家园林的鼻祖

源自习国,望出襄阳——襄阳习家池,中国私家园林的鼻祖
习家池它背倚白马山,三面环抱。南望汉水,风帆隐现。远眺鹿门,山色苍然。园内楼馆台榭,参差栉比。绿枝佛岸,粉荷映水,自是天然佳境。游习家池,有月更好。不论满月如镜,新月似镰,上看勾悬于亭上飞檐,下看游荡于池中清波。使你感觉到世界是那么宁静,那么悠闲,那么赏心悦目。

源自习国,望出襄阳——襄阳习家池,中国私家园林的鼻祖

源自习国,望出襄阳——襄阳习家池,中国私家园林的鼻祖
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习家池也是襄阳人春游和来襄阳的客人游历的第一去处。 宋代时毁于兵灾,到嘉定年间又重建,新增庭堂、斋舍28楹,题匾为"习池"、"怀晋",还在新建的院墙中间辟山门一座,题匾"习池馆"。明正德至嘉靖年间,在襄阳做官的副使聂览、江汇又对习家池作过全面修缮,增筑石台、石栏,新建"凤泉亭",立习杜祠,祭祀习凿齿和杜甫。清道光六年(1826年)太守周凯又对习家池的亭台楼榭进行整修,改高阳池

源自习国,望出襄阳——襄阳习家池,中国私家园林的鼻祖

源自习国,望出襄阳——襄阳习家池,中国私家园林的鼻祖
习家池群山环抱,苍松古柏,流水涓涓,亭台掩映,花香鸟语,风景幽静。自古常有骚人墨客来此咏诗作赋,不少游客来此参观白马泉、养鱼池和亭台等景观。现仅存六角亭、荷花池、溅珠池、半规池等景点,仍不失为览胜之地。亭为重檐六角攒尖顶,斗拱高耸,檐角翠飞,通高6.5米,正面面阔4米,檐柱为四角方石柱,坚固厚实,古朴大方。挑檐和额枋上遍饰象征吉祥的天宫赐福、万事如意、蝙蝠双至、犀牛望月、凤凰展翅等图案,形象逼真、

源自习国,望出襄阳——襄阳习家池,中国私家园林的鼻祖

源自习国,望出襄阳——襄阳习家池,中国私家园林的鼻祖

源自习国,望出襄阳——襄阳习家池,中国私家园林的鼻祖
习郁所建习家池,着意渲染鱼池与范蠡的关系,隐然透露飘洒于江湖之志。以宅第和大、小鱼池为主体构成的习家池园林,背依青山,面迎碧水,开创了利用自然山水配合花木房屋建造园林的造园风格,具备了后世园林所有的山水池泉、亭台楼榭、茂林修竹景物和诗、礼、史、酒、民俗、休闲、垂钓等文化内涵。

源自习国,望出襄阳——襄阳习家池,中国私家园林的鼻祖
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习家池历经沧桑,几度兴废,发挥过郊游胜迹、祭祀贤达、传播佛教、灌溉水利等重要作用,成为文人雅士、官宦名流、黎民百姓来到襄阳的必访之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