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许昌南大街有多么繁华,你知道吗?

标签:
文化图片情感旅游 |
历经2000多年,颍阴古城由县城发展为州治、郡治,及至清末民国时期已颇具规模,加之交通发达,更成为中原腹地的商业中心。1933年《许昌县志》记载:“许昌濒临平汉铁路,馆毂南北……富商大贾,穈集于兹。懋迁转运,日以发达,居然一小商埠规模也。”
今天,曾经高大巍峨的许昌古城墙已不复存在,只留下宽阔的护城河及古老的街道、地名。我们就从这些古遗迹开始,追寻民国时期许昌城曾经的踪迹。
城高三丈三尺,池深一丈二尺
许昌的城墙,用高大二字形容毫不为过,明代嘉靖年间为土城墙,至万历年间被改建为砖城。此后,其历经明清两代多次修葺,终成“周围九里一百三十九步,高三丈三尺,广一丈一尺,计垛口一千二百三十个”(1933年《许昌县志》)的庞大规模。
据说,城墙的侧剖面为梯形,外层表面砌以大砖,因常年裸露在外,都变成了黑灰色;内层以黄土堆积、夯实而成,寸草不生,还是黄土本色。
民国时期,许昌城共开有六座城门,其中东西南北四门为明清古城门。每座城门外都围绕着 1座圆形瓮城。每座城门、瓮门上方各有一块石刻的匾额,上题文字:南瓮门为“来薰”,城门为“南望衡湘” ;东瓮门为“阳和”,东城门为“东联江汉”;西瓮门为“扬武”,西城门为“西瞻嵩洛 ”;北瓮门为“星拱”,北城门为“ 北拱神京 ”。每座城门都有两扇大而厚的木门,开关时需两个人才能推得动。各瓮门外都有一座吊桥,跨过护城河通向城外。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民国许昌县政府先于1929年在察院的南面开通了东南门,后于1933 年开辟了西南门,把城内最繁华的南大街、西大街、城隍庙市场跟城外的火车站连接起来。
20世纪20年代,直奉战争和中原大战使许昌城墙遭到破坏。许昌古城墙后又历经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已被破坏得不成样子了。新中国成立后,古城墙完全失去了保护城市的功能,被逐渐拆除。20世纪70年代,许昌古城墙已完全消失。今天,市区西顺河街北段的杨柳树下,还散落着许多曾是城墙基石的紫色大石磙,它们在无声地诉说着许昌城墙曾经的风华。
许昌的护城河也历经多次疏浚
《许昌县志》记载:“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知州汪潜排浚。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知州刚柱重浚。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知州润芳浚。”及至民国时期,已是:“池深一丈二尺,阔二十丈三尺”(1933年《许昌县志》)的规模。
据说,民国时期护城河引注的是清潩河水,河内沿儿直到城墙根儿,尽是荒滩,不准人马通行; 外沿儿有路,路旁栽植杨柳。护城河中广植莲藕,每年的春秋季节,从南门外向东经东南门至城墙东南角处、南门外向西至西南门处、从东门外向北至城墙东北角处、从西门外向北至小西湖等几段护城河里,整个水面被荷叶、菱叶和芡叶所覆盖。东城墙外,沿护城河的孔家花园 、准提庵一带低洼之处也尽种莲藕,荷叶鲜艳,莲花飘香,与护城河中的景观连成一片,蔚为壮观。
城内外有街道20余条,各具特色
许昌城大致呈正方形,东西间距略长于南北间距。城内外有大小街道20多条,每条都有自己的特色。
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因对应东西南北四门,是城内最主要的四条街道。其中,北大街处于偏东位置,李季安认为,这与中国古代的城市建筑理念有关。古人以坐北面南为尊 ,南门对准的地方是宫殿 、官衙 、正堂,北门及北大街自然被挤得偏离中轴线了。
东大街在明朝称承恩街,清初为道德坊街,原与西大街、南大街相交。清同治年间取“中间天平,天下太平”之意,将道德坊街西段改称天平街。与此类似的还有北大街,其在明朝时称道德街,清初改承恩坊街。同治年间,取“心怀安宁,安居乐业”意,改承恩坊街南段为安怀街。
东大街是民国时期达官贵人的聚居之所。许昌县商务会就设于此街西段路北。著名的葛家大院,并排四座插花门楼,宅第连云,房舍数百间,占地一顷有余。
天平街被称为“金银库街”,县城里资金最为雄厚的钱庄、银号均聚集于此。其中,经营烟叶购销和贷款、汇款业务的通胜祥号,年赢利可达10万银元。1915年后,中国银行、河南农工银行都在该街建立了分支机构。
奎楼街是许昌城内的“粮食集散地”,有31家粮行。每到傍晚,各地车拉担挑的粮贩、粮户齐聚于此,人喊马嘶,一片嘈杂之声。白天行里籴粜开市,过斗者喝唱数量之声不绝于耳,故有“中原熟,奎楼兴”的谚语。奎楼街中段的打更庵附近是一个热闹的小吃市场,有羊肉汤、丸子汤、胡辣汤、饺子、烧卖、油茶 、烧鸡等。
此外,清虚街因街上有座名为“清虚宫”的道观而得名,南九曲街、北九曲街(又称当铺街) 、井巷街、井园街以沼泽、井泉得名,古槐街、榆柳街以树木 、花草得名。
西南门外,1904年京广铁路全线通车后,由车站至南关新辟一条大街,俗称“洋街”,1927年后改称大同街,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又称胜利街。由于位置优越,客流量大,许多娱乐场所如国民电影院、华顺戏园、三星舞台遂应运而生。洋街旁边,还有一条土城街,因紧临外城土城墙而得名,即今七一路西段。因其临近车站,多开设饭店、旅社,远近商贾多留宿于此。
南大街堪称“购物天堂”
南大街是城内最繁华的地段,有金店银楼、杂货店、京货布匹店、鞋帽店、颜料店、茶庄、书店、中西药房、照相馆等,仅杂货店就有20余家,堪称“购物天堂”。
据说,最有声誉的是志盛德号,经营红糖、白糖、纸张、颜料、香炮、铁器等。较大的杂货店还有福聚仁、福裕通、福聚通、福兴永、宏泰源、镒记(后改为豫茂)、泰恒、竹居斋、五洲等。这些店铺大部分是批零门市部,并自己生产糕点、酱菜等。京货布匹店、棉布庄有庆泰茂、永泰茂、德丰恒(后改名为利丰),均为批零兼营。此外,还有经营绸缎的晋义兴、晋义恒,经营百货的奎兴永、永大、一大、通盛明等。上述店铺大多直接从上海、北平、汉口、天津等地的厂家进货,所以价格便宜。他们的商品销往河南省内的50多个县,因物美价廉而畅销不衰。
南大街的建筑也是该街的一大看点。20世纪30年代后,南大街有几家大商号竞相盖起中式楼房饰以西式门脸儿的门面房,就是在平房前再竖立一道女墙。其高度、装饰跟楼房一样,给人以街道两旁有不少高楼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