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狗英国领事馆建在西子湾的小山岗上,建立于1866年(同治五年),是清朝外国人在台湾正式建造的第一座领事馆。领事馆内部陈列珍贵的高雄历史资料、图片、实物及模型,所以领事馆又名高雄史迹文物馆。
打狗英国领事馆是台湾第一栋建造完整坚固的洋房,洋楼建在一个小山丘上,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西临台湾海峡,是货轮出入高雄港的必经之路,东面对着高雄市,可以俯瞰高雄市区和港口。现在,这里已成了露天咖啡馆,极富浪漫情调,是高雄人下午和夜晚休闲的绝佳之地。
一百四十多年来,旧英国领事馆历经战火和台风的洗礼,曾一度变成断垣残壁,1987年被修复一新并列为二级古董。
“打狗英国领事馆”的地方,“打狗”是台湾原住居民语言的音译,代表一个地名,意思是英国领事馆在“打狗”这个地方,并没有半点侮辱的意思。这里最早是平埔族原住民(马卡道族)的居住地,因盛产竹子得名“takau”(平埔族语,意为竹林),汉语音译为“打狗”,“打狗”便是高雄最早的名称。日治初期,日本人认为“打狗”这个地名不雅,便将地名改为“高雄”,因日语之“高雄”发音为“taka-o”,与“打狗”之音相近。位于西子湾旁的“打狗英国领事馆”是一幢小小的二层楼,白色的格子窗,砖红色的墙,迂回宽敞的长廊,配着绿色的草坪,色彩艳丽的油画,线条优美的雕塑,优雅的英伦风情让人沉醉 。
一座简单的居住宅院,做了几组栩栩如生的人物蜡像,再现了当年英国领事馆殖民台湾时的场景,这居然成为了当地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景点了。看完这个景点,我不得不叹服台湾景点的小巧和精致了。
不过,作为一位媒体人,居然在打狗领事馆内看到了几张装裱起来的《打狗新闻报》,细细看来,觉得应该是英国领事馆自己办的一份报纸吧。
报纸是干啥的?当然是为当时的统治者服务的。统治阶层紧紧抓住舆论、引导舆论的笔杆子,其功力和重要性可见一斑啊。










看看打狗新闻报上刊登的啥新闻?
入侵的老外,往往以传道、医疗等方式,潜移默化中改变被侵者的思想和信仰。
这两块石碑是真东西。
蜡像还原的当地买办与英国商人交易的场景。不过,领事馆墙壁上的这个标志,我搞不懂。
官的蜡像,很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