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这么多“许姓”华人都要来许昌认祖归宗?原来竟是因为他!

标签:
历史情感时评图片文化 |
http://p3.pstatp.com/large/efa0007bdc4de59a0ef
10月15日、16日,第十八届世界许氏恳亲联谊大会在河南许昌隆重举行,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等十几个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许氏宗亲1000多人参加了这一盛会。
许氏恳亲联谊大会在许昌已经举办了18届了,每次都有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许氏华人不远千里赶到许昌来朝拜祖先。这是为什么呢?
要知其因,必寻其根。我们先来说下许氏的起源——
许姓起源:许姓出自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姜姓,炎帝神农氏是其远祖,因尧舜时代的著名贤人许由而得姓。许由,一作许繇,字武仲,一字道开,是上古时代一位高洁清节之士。相传尧帝要把君位让给他,他推辞不受,逃于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帝又让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些世俗浊言。后世把许由和与他同时代的隐士巢父,并称为巢由或巢许,用以指代隐居不仕者。尧、舜禅让的故事,作为民主思想的最早典范,成为千古美谈,许由也因此成为古代隐士中最早名声显赫的一位。据传他曾做过尧、舜、禹的老师,后人因此亦称他为“三代宗师”。
http://p1.pstatp.com/large/f730007b792644ed128
晋皇甫谧《高士传》云:“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也”,阳城槐里的地望,在今河南省登封市箕山一带。许由死后葬于箕山,故箕山也叫许由山。《史记·伯夷列传》中司马迁就曾说过:“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而《太平御览》引《西征记》云:“许昌城本许由所居”。在今天河南省的登封市、许昌市、禹州市、鄢陵县一带,沿颍河流域,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许由的传说,保存着大批有关许由的遗迹。许由及其部族活动的颍水流域,正是一千余年后西周武王分封姜文叔的许国的所在地,这从地域上说明许由和文叔之间是有传承关系的。所以,唐·颜师古在《急就篇·注》中说:“许氏,许由之后也。”南宋文天祥在《五云夏造许氏初修族谱序》中说:“按许氏,自由隐许,遂以为姓。今许州箕山有由所葬之处,即其地也。”事实说明,许由是许姓的始祖,登封箕山及颍水流域的许昌市鄢陵县等地是许姓的祖居地。
西周初年,周武王访三皇五帝之后封之以奉祀,找到炎帝之后,四岳伯夷的裔孙姜文叔,把他封在许地(今河南许昌东),建立男爵许国。古今许多学者均认为四岳伯夷就是许由,文叔和许由一脉相承。春秋时许国为郑、楚等国所逼,辗转迁徙,前506年迁于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到战国初,传至国君元公结时,被楚国灭掉(一说灭于魏),子孙为纪念故国,以国名为氏,又形成了一批许姓居民,这就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说的:“许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伯夷之后,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后以为太岳之嗣,至元公结为楚所灭,迁于容城,子孙分散,以国为氏”的由来。这些许国子民中有一部分原本并不姓许,为了纪念故国,即以许国国名为姓,这成为早期许姓的又一个重要来源,是许姓的另一个得姓缘由。
由此可见,许氏得姓好象有两个源头,一是许由,系以人名为姓,一是文叔,系以国名为姓。而事实上二者是可以贯通的,古今许多学者均认为四岳伯夷就是许由,“伯夷封许,故曰许由”,许由和文叔一脉相承。此外许由活动的主要区域和许国的疆域也大致相当。因此,可以认为许由和文叔同为许姓的始祖,只是许由早于文叔1100余年,因此,许由则为许姓的开姓始祖,而文叔则为许姓的开国始祖,许姓乃出自人名国名的姓,今天登封箕山及颍水流域的许昌为许姓的祖根所系之地。
我们再说许昌的由来——
http://p1.pstatp.com/large/f750007b1ffb22262f2
许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中原腹地,历史上许昌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前8世纪文叔被封于许,称许国。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废汉立魏以后,因“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沿用至今。
西周初年,武王分封的27个诸侯国中便有许国,而许国的首任国君,便是许文叔。受封后,许文叔在许地授官设吏,建都于现在许昌城东20公里的张潘古城,创700年诸侯国。
许国国君在西周历史上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史料记载,许国八世国君许文公曾拥立宜臼为王,曰平王,并竭力辅佐平王迁都洛阳建立东周;十二世国君之妻许穆夫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载入史册的爱国女词人;许国祭天的“毓秀台”(现存遗址)早北京的“天坛”一千多年……
光阴飞逝,一晃300余年过去。自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阳之后,王权衰落,盛世不再,强大起来的诸侯蠢蠢欲动,争当霸主。在当时,许国北部的郑国日益强大。公元前715年,郑庄公以玉璧从鲁国手中换取“许田”,自此开始向南扩张。而位于中原的许国,则首先成为郑庄公觊觎之地。
公元前712年,周桓王八年七月,郑庄公以许国不听号令为由,与齐、鲁两国结盟,兵锋直抵许国都城。许国十一世国君许庄公亲率将士迎敌,怎奈寡不敌众,许国自此沦落为郑国的附庸国。虽然在公元前697年,许国曾趁郑国内乱还都张潘古城,但因为土地尽失,处于大国夹缝之中的许国风雨飘摇,接连附庸于齐、宋、晋等国,从一个强国沦为岌岌可危的逃亡国。
公元前576年11月,在许国迁都叶县(今平顶山叶县)之际,时任国君许灵公命人在祖坟旁栽种桑树,“取谐音‘丧’,也是为了以后复国时有个参照物。”据说,还流传下来一首歌,“柳叶黄、桑叶青,古树参天许氏功,东西南北中,许家莫忘宗。”
但最终这些桑树留下来了一棵,传说是在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侵华时被毁,许绍军说,他们小时候在村子东边还能隐约看到一个大坑,“有七八亩地那么大,传说是那棵大桑树的树坑。”
自此,随着许国的颠沛流离,许姓开始从许地散布到全国各地。但不管走到哪里,他们的族谱序言里都会写着“许昌城东八里桑树许村”的字样。
许昌的许氏遗迹——
http://p1.pstatp.com/large/f760007b5c9a77eb576
桑树许文叔墓:
许昌东城区产业集聚区的许庄社区,原来叫桑树许。这里有一座墓园,是西周建国时周武王分封的许国开国之君——文叔的墓。《通鉴外纪》载,“武王封文叔于许,以奉太庙之祀”(文叔被周武王封到许地,成为许国的开创者)。许国国君是男爵,是周王室主要封国之一,因为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既要时刻听命于天子调遣,参与周王室的政治活动,还要负责监视商遗族的动向,防止其叛乱。因此,许国与周王室关系密切。开国之君文叔死后埋葬的地方,就在今天的许庄社区。这里的文叔墓园至今仍保护完好。
许由墓:
http://p9.pstatp.com/large/f790005486a36a984fd
《吕氏春秋》记载:“尧访许由于沛泽之中,……”“沛泽”即大片的沼泽地,指今许昌以东、鄢陵以西广大地区。当年此地河流纵横,湖塘遍地,故称“沛泽”。这里正是许由墓所在地。
考古发现,许由墓坐落在20万平方米龙山文化遗址之上,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面积最大的许由生活时代的文化遗址。墓周围出土的文物有石斧、石铲、石镞、骨凿、蚌镰、陶罐、陶鬲、陶杯、鸭腿鼎等。并有很多单人葬和多人葬的氏族成员土坑墓,墓内有石斧、石猪、陶罐、陶鬲、等陪葬品。许由墓处在原始社会氏族成员墓葬区首位。
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这样一句话:“余登箕山,见其上有许由塚焉。”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礼记·檀弓》:“古也,墓而不坟。”注曰:“繁墓而无坟,不封不树者谓之墓。”《周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这说明原始社会的墓葬既无封土的坟头,亦无树木或标志,只是先以树枝等物掩尸,再以土封平。在古代的文献里,“墓”、“没”同义,即死人埋在地下就没了。大约从周朝起为了祭祀的需要,开始出现坟头。《周记·春官》:“以爵为丘之度。”即按照官爵等级来确定坟头大小。也就是说,司马迁见到的墓塚,是后人根据传说增封的。仅以司马迁的话为据肯定箕山许由墓而否定鄢陵许由墓是没有道理的。
当然,鄢陵许由墓也是后人增封的。但据上所述可以推断它是封在许由尸骸之上。箕山许由墓也是有文献及考古根据的,只是与鄢陵许由墓相比,考古面积较小,发现文物的地方较远。可以认为箕山许由墓为许由衣冠塚。
http://p9.pstatp.com/large/f760007b5ec85617b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