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战机,巧指挥"——鄢陵之战

标签:
军事文化旅游历史 |
"察战机,巧指挥"——鄢陵之战
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为了争夺中原地区的霸权而硝烟四起。与楚国比起来,晋国处于有利的战略地位。公元前578年,晋国取得对秦麻隧之战胜利后,已处于争霸的最有利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时期。这时,秦被打败,一时无力东顾;齐国与晋国则处于不断巩固自身实力的阶段。随着晋国实力的逐渐增强,中原一些中小诸侯国皆臣服于晋国,就连南方的吴国也与晋国联合一同对抗楚国。中原霸主的位置是晋、楚两国的首要目标,因此发生一场战争在所难免。
公元前577年,郑国攻打了许国,许国无力抵抗,便割地求和。许国乃是楚国的附属国,自然楚国对郑国有所不满,而这也成了战争的导火索。次年,楚国便开始兴兵攻打郑国,并迫使郑国臣服于自己。郑国仗着楚国的势力,随后开始攻打宋国。郑国本是晋国的盟国,因为投靠了楚国而违反了诸侯国的盟约,晋国决定讨伐郑国。公元前575年,晋国联合齐国、鲁国、卫国等一同出兵郑国。楚国听说晋国出兵攻打郑国,楚共王便亲自率领楚军以及郑兵、夷兵迅速北上驰援。在前往郑地途中,楚国将领做出了决策,趁着齐、鲁两军未到达战场之际,先集中兵力攻打晋国,获得主动权。随后,两国军队在郑地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相遇。
楚军于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六月二十九日,趁晋军不备,利用晨雾作为掩护,突然迫近晋军营垒布列,以期同晋军速决速胜。晋军此时未见盟军援兵抵达,加之营垒前方有泥沼,楚军逼近,兵车无法出营列阵,处于不利的地位。鉴于这种形势,晋军主帅栾书主张固守待援,“楚军轻窕,固垒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然而新军统帅郤至则认为,楚军有诸多弱点,具体说来:①楚军中军帅司马子反和左军帅子重关系不好;②楚王的亲兵老旧不精良;③郑军列阵不整;④随楚出征的蛮军不懂得阵法;⑤楚军布阵于无月光之夜,实不吉利;⑥楚军布阵后,阵中士卒喧哗不静,秩序混乱。指出如此杂乱无章的军队一旦投入战斗,必然是互相观望,没有斗志,我军若乘此机会发动进攻,一定能够把他们击败。因此主张利用楚军的弱点,先发制人,主动进攻楚军。
双方在决战前夕都进行了战场侦察活动。楚军方面,楚共王在晋国叛臣伯州犁陪同下,登上巢车,观察晋军在阵营内的动静。伯州犁向楚共王逐一解释晋军活动的性质和目的,介绍晋军的临战准备情况。然而,楚军并未能由此而判明晋军的作战意图,并做出相应的准备。另一边晋军方面,晋厉公也在楚旧臣苗贲皇的陪伴下,登高台观察楚军的阵势。苗贲皇熟悉楚军内情,这时便向晋厉公提出建议道:楚军的精锐是在中军的王族部队,晋军据此应该先以精锐部队分击楚的左右军,得手后,再合军集中攻击楚中军。认为这样一定能大败楚军。
晋厉公和栾书欣然采纳这一建议,及时改变原有阵势,即由中军将、佐各率精锐一部加强左右两翼。确定了首先击破楚军中薄弱的左、右军,尔后围歼其中军的作战方案。部署既定,晋国根据地形在营内开辟了通道,然后绕到泥沼的两侧对楚国发动了进攻。楚共王本以为晋军兵力薄弱,不堪一击,却不曾想到会被晋军所破。楚共王在这次战役中负伤,并带兵后退。楚国君主受伤的消息很快传遍军营,造成军心动摇。这个时候,晋军趁机猛攻,楚军无法抵挡,顿时阵势大乱,陷入被动境地,只得纷纷退向颖水北岸。此次战役楚军损失严重,楚共王见形势不利,便收兵停战。
然而楚共王并没有放弃这次战役,在当天晚上他就补充兵卒战车,修理甲胄兵器,准备明日再战。晋国也积极迎战,准备明日与楚国一决雌雄。楚共王听到晋军积极备战的消息之后,很是不安,便想要大臣司马子反出主意。谁知司马子反因喝酒而醉卧帐中,没有及时应召。楚共王以为战事无望,即便明日再战,也必定不会取胜,只好带领军队撤退。
第二天,晋军攻取楚军营地。鄢陵之战最终以晋国的胜利而告终。晋军在此战中表现出较高的作战指导能力:它出动军队及时,“先据战地以待敌”,赢得一定的主动。在会战中,既能根据楚军的阵势和地形特点,又能当机立断,先发制人。并及时改变部署,加强两翼,先弱后强,从而一举击败楚军。
作为晋楚争霸的第三次战役,鄢陵之战对于晋国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自此此战役之后,楚国逐渐衰落,而晋国却日渐强盛。晋国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中原地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