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社会里的“人情化”服务
(2013-04-16 22:02:41)人情的本意是指人的情感。《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在现实生活中,在实际运用中,人情又多指人与人交往中的利益关系。
之所以写下这样一个博文的题目,源于前几天的一件小破事儿后的所思所想而已。
前几天,新婚的表弟到民政部门去办理结婚证,带着一应手续的兴冲冲地到民政部门后,却被告知他的身份证没有磁了,婚姻登记处的电脑不能识别,故不能办理婚姻登记手续。有何变通方式方能如愿登记呢?工作人员说重新办理一张二代身份证。办理身份证的程序表弟知道,从受理到新证办好需要3个月的时间。看看旁边肚子渐渐隆起的妻子,表弟不由得着急上火起来。于是乎,他将自己的境遇通过电话转述给在城里工作的我,希望我能够帮忙。闻听身份证上还有磁?孤陋寡闻的我顿时有点懵了,难不成身份证像银行卡一样?难不成民政部门的电脑是poss机,只能刷卡不能手工输入?抑或是表弟不会办事儿把工作人员得罪了?一连串的疑问轮番在我的脑海出现着。不应该啊,现在的政府部门正在改进工作作风啊,再说登记婚姻也比以往的程序简化和快捷了很多啊!于是乎,我在电话里对表弟好一顿的说落,责怪他出门办事不会说话。听到我的责怪,表弟亦是恼火不已,在电话中冲我说:“不办了!”
想想表弟毕竟喜事一场,不能让他徒增烦恼。绞尽脑汁地想到了一个同样在政府部门工作的熟人,遂打电话请求对方帮忙找人看有没有变通的方式。在这一来二去之间,时间就到了正午时分,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下班了。好在这时,熟人答应下午过去带着表弟去试试看。等到下午上班时间后,这位熟人赶到现场领着表弟去向人家说明了情况,竟然顺利地办了登记手续。
先后得到熟人和表弟的反馈并由此联想到几年前的一件事情后,心中不由得感慨:社会还是人情社会啊!无论到哪里都需要熟人出面才能顺利办事的。
一个在南方发达城市工作的朋友来电话说,由于他工作成绩突出,单位特批了一个户口,让他落户在特区内。将户口从内地迁到特区城市,需要一系列的手续。他已经将需要办理的手续快寄给了我,希望我帮忙办理后再给他寄回。接到朋友寄来的手续一看,这套手续需要从社区开始一直到市里的人事劳动部门,需要盖好几个公章。自认为不难办理的我开始从最基础做起,拿着这套手续就去了社区的服务大厅内,社区人员听了我的陈述后说,拿章的人不在,让我明天再来。看着她那颇具亲和力的笑脸,我没有任何迟疑地就走了。可第二天再次去的时候,回答依旧。第三天再去的时候,恰逢在社区内工作的一位熟人在那闲聊,见我进去就问我干什么。我连忙将要办的事情告诉了她。听我说完后,她顺手从桌子上拿起了那枚磨损的有点老旧的公章在表格上盖了一下,说好了。拿着她递过来的表格,看着红红的印章,我顿悟:熟人好办事!
于是,从第二步的街道办开始,我每进行一步就提前托人找熟人,结果是步步都出奇的顺利。这更加深了我对人情社会的认知了。
“有来无往非礼也”。这是人情建立的基础,也是人情的群体表现。体现在这种来往上,主要表现在:互相帮助、随份子、经常往来等。“互相帮助”就是你有事时我帮你,我有事时你帮我,通过这种互补关系建立起一种人情结,并保持下去;“随份子”体现出群体中一人帮大家、大家帮一人的意思,比如谁家有了红、白事儿,此时,这家人正需要人帮的时候,周围的人就采取随份子的方式,给以帮助,解决这家人眼前的实际问题;“经常往来”则是指相关的人之间经常有走动,时不时在一起坐一坐,说说话,交交心,保持一种亲近的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后,不管是那一方有事,就是不用吱声,另一方也会主动上门给以帮助;要是“老死不相往来”,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这些道理,其实每一个生活在当下的人都会有切身体会,只不过是深浅而已。人情是需要还的,即使现在不还,也要等对方需要的时候还的,否则就是亏欠了人情。就像那位帮我表弟的熟人,虽然事情不大,但人情我是欠下了。再像那位将户口迁往特区的朋友,他迁了我一个人情后,很快利用其它的方式还了我的人情。
唉,扯得有点啰嗦了。回到正传上来细细思量后,我也便理解了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了,因为他们也是人,也生活在人情社会里的人,故此出现那么一两次“人情化”的服务,也就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