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堂中医药铺创建于19世纪20年代初期,设在许昌县五女店镇,由由鄢陵县陈化店镇西明义村的王金台创办。当时,益生堂在五女店一带颇有名气。解放后,该药铺并入五女店卫生院。
王金台,男,生于1904年。自幼好学的他17岁时到鄢陵县的双堂私塾学校教书,偶得医书,遂爱不释手,日夜攻读。自此,王金台弃文从医,并拜西明义著名中医郑五林为师,研修医学。在学医期间,他从郑五林处借来医学书籍,日夜抄读。先后抄写有《药性赋》、《伤寒杂病论》、《雷公炮制》等医书30余册,并熟读医书和学以致用。18岁时,开始在本地行医。19岁时,王金台被许昌县五女店的郝嶺药铺聘为医生。
在五女店行医期间,他为人谦和,做事认真,用药准确,受到了当地民众的好评。1926年秋,王金台在五女店街租用临街铺面3间和一处独院共计12间房开设中医药铺,取名为益生堂。并请鄢陵县有名书法家题写牌匾,牌匾长约1米。药铺开办后,王金台让其侄子到药铺中学习司药。叔侄二人白天为人看病拿药,晚上炮制中药。
益生堂的中药炮制非常讲究,方法精当,手法多样,主要有洗、切、炒、炙、蒸、煅、焙等七种方法。
“洗”是用清水将药物表面的泥土及不洁净物洗去,洗时应注意勿使药物在水中浸泡过久,减失药效。
“切”是将药物切片或切块。
“炒”是将
药物在锅内加热,不断翻炒。又分为单炒和共炒两种,单炒是根据不同的程度,又可分为炒黄和炒炭两种,炒黄是将药物表面炒成微黄色,炒炭是将药物表面炒黑。共炒是药物加辅料同炒,通常用的辅料有酒、醋、盐、米泔水、麦麸、灶心土等;甲壳类药物,如鳌甲、穿山甲累,多用沙炒,先将沙炒热,在放药,炒至表面黄色或鼓起,取出筛掉沙土即可。
“炙”是将药物与蜂蜜拌炒,先将蜂蜜加热练熟,加药拌炒,炒至表面微黄,以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装罐备用。
“蒸”是将药物防治笼里蒸,如熟地黄等,蒸至药物熟透,捏之松软,取出晒干或晾干。有的药物需要反复蒸制,有九蒸九制的说法。
“煅”是将药物用火煅烧,如龙骨、牡蛎等。可分为两种,直接煅是将药物直接放炉火中烧红,烧透放凉备用。闷煅是将药物放在锅内,上盖后用黄泥封口,加热烧透。
“焙”是把药物干燥。一般将药物放火炉旁焙干或放瓦片上焙干。
益生堂开办以来,因其药材货真价实,价格便宜,中药材炮制方法独特,再加上王金台医术精湛,诸多疑难杂症药到病除。且其本着治病救人的宗旨,在行医时不计利益,时常为病人介绍一些常用的土单验方,尽量让患者少花钱或不花钱,深得群众好评,生意日渐兴隆。
一次,王金台到五女店镇小王寨村行医时,发现村中一少年家中穷苦。遂收其为徒弟,管其吃住和学习。自此,益生堂在师徒三人的打理下,日益红火,其行医的足迹遍布五女店周边所有村庄,方圆达20余里地,益生堂药铺也在五女店名声远扬。
1953年,益生堂药铺与五女店的几家药店实行公私联营,组成联合诊所,参加公益卫生事业,并加入了红十字会。1956年,五女店成立卫生院,王金台在卫生院工作,其徒弟到许昌市人民医院工作。益生堂随之解散,其侄子返回家中种地。
在五女店卫生院工作期间,王金台每日坐诊,曾创下一天接诊病人148人次的记录。1970年,王金台患病去世。益生堂的名号也逐渐被人遗忘。
加载中,请稍候......